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书闵专利>正文

中棒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435898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中棒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设置于中棒的节管之间,且所述缓冲装置为一弹性缓冲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中棒节管受力的部位设置缓冲装置,通过缓冲装置将开伞弹簧瞬间的弹力进行缓冲,避免了瞬间弹力对中棒的损坏,使中棒能够有效地承受开收伞时的强大弹力,保证中棒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伞及开收伞的部件,具体来讲是关于中棒各个节管之间的缓冲 装置,该缓冲装置能够在开收伞时缓冲对中棒带来的瞬间强大拉力,避免中棒的损坏。
技术介绍
自动伞及自动开收伞,是利用开伞弹簧将伞自动打开的伞,使用时只需按下手 柄处按钮就可以自动打开及收拢伞面,方便了人们的控制操作。在自动伞或自动开收伞打开和收拢伞骨的时候,开伞弹簧会给中棒带来一个强 大的冲力。特别是在开伞后,开伞弹簧迅速弹开,将中棒完全撑开,在撑开的瞬间给予 中棒的瞬间冲力是非常强大的,如果中棒的各个节管之间结合不好,则会将中棒各个节 管的结合处破坏,导致中棒各个节管的分离,因此为了加强中棒各个节管之间的结合, 人们在自动开收伞的各个节管之间设置了束管,以避免节管的分离。束管的设置,实际上就是在两个节管的连接部,将其中一个节管的一端拓宽, 另一个节管的一端收窄,这样两个节管恰好能够互相约束,不会脱离。因此,束管的设 置虽然能够对两个节管的位置关系进行约束,实际上束管是改变两个节管的外径而形成 的,这反而是在两个节管的结合部减弱了两个节管的强度,长期使用下,或者在开伞弹 簧弹性很大的情况下,开伞弹簧的冲击力往往会破坏束管的结构,导致束管的断裂,从 而损坏自动开收伞。通常对于节管衔接所产生的问题,人们会通过提高节管的强度来解决,即采用 高强度的金属材料来制做中棒,因此提高节管的强度,会大幅度增加中棒的成本,也会 大大提高伞的制做成本。因而,有必要对上述中棒的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经研究发现,在开伞过程中,开伞弹簧的弹开会产生强大的弹力,这种弹力会 使中棒各个节管之间的结合变得不稳固,甚至会出现断裂的情况,只要能够有效地控制 这一弹力,则能够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中棒的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可 以有效地减小开伞过程中开伞弹簧的弹力对中棒构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中棒对开伞弹簧 弹力的承受能力,增加中棒各个节管结合的稳固性和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中棒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结构简单实用、易 于安装。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中棒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 设置于中棒的节管之间,且所述缓冲装置为一弹性缓冲体。所述的弹性缓冲体设置于中棒的上一节管和下一节管之间,具体地说,上一节 管的束管和下一节管的上部之间设置弹性缓冲体。所述弹性缓冲体,在受力时能够被拉伸或压缩,不受力时可依靠自身弹性自动回复原来状态;为弹簧、弹片(金属弹片或非金属弹片)、塑胶、橡胶、海绵、气囊、 气垫、弹性填料或其它弹性体的任意一种。所述上一节管的底部具有束管,下一节管的上部则具有扩张部,束管的上顶缘 构成定位部,扩张部的下底缘构成压紧部,所述弹性缓冲体设置于定位部和压紧部之 间。所述上一节管的底部具有束管,下一节管的上部则凸出有卡合部,如凸出于节 管的弹珠、销子、横杆、弹片等,卡合部对弹性缓冲体进行限位,可与弹性缓冲体固定 在一起,也可不与弹性缓冲体固定在一起,束管的上顶缘构成定位部,所述弹性缓冲体 设置于定位部和卡合部之间。所述上一节管的底部具有束管,下一节管的上部则凸出的固定块,如在下一节 管的上部设一凸出的内塞,束管的上顶缘构成定位部,所述弹性缓冲体设置于定位部和 固定块之间。本专利技术将中棒节管受力的部位设置缓冲装置,通过缓冲装置将开伞弹簧的弹力 进行缓冲,避免了该弹力对中棒的破坏,使中棒能够有效地承受开收伞时的强大弹力, 保证中棒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而且通过缓冲装置能够真正有效地降低开收伞时对中棒的冲击力,使中棒的各 个节管在开收伞时能够承受很大的弹力或拉力,这样就不必通过改变中棒的制做材质来 提高中棒的强度以抵御开收伞时对中棒的冲击力,可以有效控制中棒的制做成本。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安装,能够大大提高中棒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述方式开伞时的中棒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述方式收伞时的中棒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做详细说明。图1 一3为本专利技术应用于三折自动开收伞时的结构示意图,在该方式中,缓冲装 置设置于中棒的各个节管之间。该伞主体为传统的三折自动开收伞,其主要结构包括上巢1、伞骨2、收伞弹 簧21、下巢5、外管3、中管31、内管32、开伞弹簧4、伞头7。外管3、中管31、内 管32依次嵌套,外管3上部固定有上巢1,内管32下部固定有伞头7,外管3外还滑套 有下巢5,上巢1内设置有上巢滑轮11,一拉线6固定于上巢1,然后向下绕过下巢5, 再向上提高上巢滑轮11绕于中棒内,连接于子弹头72上。其中,开伞弹簧4设于外管3、内管32和中管31内,贯穿整个中棒。伞头7上设置有按钮71,通过按钮71控制伞的开收。外管3和中管31之间、中管31和内管32之间均设置有缓冲装置。其中在外管 3和中管31之间的缓冲装置为压缩弹簧8,中管31和内管32之间为压缩弹簧81。具体的设置方式如图4所示,中管31的下部具有束管311,束管的顶缘构成定位 部312;同时,内管32的上部为突出的结构,使该突出的结构底部形成一压紧部321,压 缩弹簧81位于定位部312和压紧部321之间。同样,设置于外管3和中管31之间的压缩弹簧8也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设置。以开伞为例,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实施的缓冲装置的作用如下收伞时,开伞弹簧4被压缩于中棒内,开伞时,按动按钮71,解除对中棒的卡扣, 在开伞弹簧4迅速弹出,开伞弹簧4也顶持上巢1迅速上升,一直到中棒完全打开,如 图2所示,在开伞弹簧4开伞的过程中,中棒完全打开时,开伞弹簧4仍然具有弹开的 惯性,这种惯性会给中棒带来冲击力,冲击力作用于中棒的各个节管,受力部位则是各 个节管的结合部,在没有压缩弹簧8和81的情况下,则是这种冲击力则作用于束管上, 束管会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设置了压缩弹簧8和81后,冲击力会转移到压缩弹簧8和81 上,压缩弹簧8和81将冲击力缓冲,使束管不必承受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保证了中棒节 管的强度。收伞时,如图3所示,按压按钮71,按钮71释放出子弹头72,在收伞弹簧21 的作用下,伞骨2收拢,下巢5向下位移,从而达到收拢伞面的效果。再向下按压上巢1,可以将外管3、中管31和内管32收拢。外管3、中管31和 内管32收拢后,压缩弹簧8和81回复到原来状态。开伞时,压缩弹簧8和81的状态和图4所示一样,开伞弹簧4迅速弹出,一直 到中棒完全打开,在中棒打开过程中,定位部312和压紧部321的距离缩短,将开伞弹簧 4的弹力传递到压缩弹簧81上,使压缩弹簧8和81承受开伞弹簧4的弹力,进行压缩, 将开伞弹簧4带来的弹力缓冲。在设置压缩弹簧8和81时,利用现有中棒的束管结构,将压缩弹簧设置于束管 上部,被两个节管所夹持,即能稳固地设置压缩弹簧,又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中棒内部的拉线断裂、子弹头脱离的情况下,开伞弹簧4没有任何约 束,会迅速完全弹开,如果没有上述的压缩弹簧8和81,开伞弹簧给束管带来的弹力非 常大,很容易破坏束管,增加了压缩弹簧8和81后,可以将上述的弹力缓冲,使束管所 承受的冲击很小,不会损坏中棒,使中棒保持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样,在收拢中棒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棒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设置于中棒的节管之间,且所述缓冲装置为一弹性缓冲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棒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设置于中棒的节管之间,且所述缓 冲装置为一弹性缓冲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棒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中棒上一节管的束管和下一节管的 上部之间设置弹性缓冲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棒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体,为弹簧、弹片、 塑胶、橡胶、海绵、气囊、气垫、弹性填料或其它弹性体的任意一种。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棒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一节管的底部具有束管,下 一节管的上部则具有扩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闵
申请(专利权)人:张书闵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