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高速电机控制的大减速比减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17650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高速电机控制的大减速比减速器,它包括外壳、输入轴、主轴、第一减速机构、第二减速机构和输出轴;在输入轴上设置有第一输入齿轮,第一输入齿轮与输出轴右端安装的空套齿轮啮合;空套齿轮将转速传递给第一减速机构,所述第一减速机构由第一偏心轴、第一外齿轮和第一双联齿轮构成,第一减速机构通过第二输入齿轮将转速传递给第二减速机构,所述第二减速机构由第二偏心轴、第二外齿轮和第二双联齿轮构成,第二减速机构将转速传递给主轴,在主轴的左侧固定连接输出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减速器同时具有大传动比、小体积和低成本的优点,而且可靠性好,稳定性强,使用寿命也较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速器,尤其是一种使用高速电机控制的大减速比减速器,属于 机械设备

技术介绍
减速器是一种速度转换装置,它利用齿轮将电机(马达)的回转数减速到所要的回 转数,并得到较大的转矩,被广泛运用于传递动力与运动的机构中。目前的减速器种类较 多,包括蜗轮蜗杆减速器、齿轮减速器以及行星齿轮减速器等。蜗轮蜗杆减速器通常具有较 大的传动比,但是由于蜗轮蜗杆自身的体积、重量都比较大,因此安装和使用很不方便,而 且啮合齿轮间的相对滑动速度大,故摩擦损耗大,导致机械传动效率较低、发热严重、而且 精度很难保证,必须采用价格昂贵的抗磨性好的零件作为润滑材料,但这又使得加工成本 太高。所以采用蜗轮蜗杆减速器设计的结构,无法在体积上和性能上同时达到要求。目前采 用的行星齿轮减速器的结构尽管在性能想可以达到要求,但在同等体积下也很难做到如此 大的减速比。如专利号为200710092825. 0的中国专利还公开了“一种控制电机用减速器”, 其特征是采用了偏心轴结构和两组阶梯行星齿轮,两组阶梯行星齿轮均套在设置为偏心轴 结构的主轴上且分别与设置在壳体上的内齿轮啮合,右侧的阶梯行星齿轮与输出轴啮合。 这种结构的减速器虽然能解决蜗轮蜗杆减速器体积大、磨损大以及加工价格昂贵的问题, 但是,其传动比只能满足普通设备的需求(通常最大只有100左右),若想进一步增大减速器 的传动比则也要考虑两级减速其的衔接问题。如果不进行一体化设计,则必须又要增大减 速器的体积,而这显然是非减速器设计人员很难克服的困难;而且如果要获得50(Γ10000 的大传动比,如就采用一级减速器完成大减速比的设计也会因体积激增、效率急剧下降而 得不偿失。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的减速器不能在获得较 大传动比的问题,同时还要求减速器具有较小的体积、较轻的重量和较高的机械效率,进而 介绍一种能够同时具有大传统比、小体积和高机械效率的减速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用高速电机控制的大减速比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 壳、输入轴、主轴、第一减速机构、第二减速机构和输出轴;在输入轴上设置有第一输入齿轮,所述第一输入齿轮与主轴右端安装的空套齿轮啮 合;所述第一减速机构由第一偏心轴、第一外齿轮和第一双联齿轮构成,第一偏心轴通过轴 承支撑在主轴上,所述第一偏心轴的右端与空套齿轮键连接,在所述第一偏心轴上设有左 偏心部和右偏心部,第一外齿轮由第一支撑轴承支撑在第一偏心轴的右偏心部上,第一双 联齿轮由第二支撑轴承支撑在第一偏心轴的左偏心部上;在外壳内侧固定有第一内齿轮,第一外齿轮和第一双联齿轮分别与第一内齿轮啮合,其啮合点相差180°,第一双联齿轮的 左侧外齿还与第二输入齿轮内齿啮合,所述第二输入齿轮由第三支撑轴承支撑在主轴上;所述第二减速机构由第二偏心轴、第二外齿轮和第二双联齿轮构成;第二偏心轴通过 轴承支撑在主轴上,第二偏心轴的右端与第二输入齿轮键连接,在第二偏心轴上也设有左 偏心部和右偏心部,第二外齿轮由第四支撑轴承支撑在第二偏心轴的右偏心部上,第二双 联齿轮由第五支撑轴承和第六支撑轴承支撑在第二偏心轴的左偏心部上;在外壳内侧还固 定有第二内齿轮,所述第二外齿轮和第二双联齿轮分别与第二内齿轮啮合,其啮合点相差 180° ;主轴的左端向外凸起形成一个环形槽,在所述主轴的环形槽内设有用于与第二双联 齿轮啮合的啮合齿;所述主轴的左侧固定连接输出轴;所述第一外齿轮与第一内齿轮啮合处的啮合齿厚度小于第二外齿轮与第二内齿轮啮 合处的啮合齿厚度,第一双联齿轮与第一内齿轮啮合处的啮合齿厚度小于第二双联齿轮与 第二内齿轮啮合处的啮合齿厚度,所述第一双联齿轮与第二输入齿轮啮合处的啮合齿厚度 小于第二双联齿轮与主轴啮合处啮合齿的厚度。本专利技术的减速器通过两级减速机构来传递电机输入的转速,在每级减速机构中分 别通过偏心轴与齿轮混合传动来实现转速的大传动比,第一减速机构作为高速阶段的传 递,第二减速机构实现低速阶段传递,这样可以使传动比达到10000左右,为使用高速电机 输出较低的转速提供了基础;因此本专利技术中可以选用小功率高速无刷电机来获取低速大力 矩输出,在两级减速机构中,分别对齿轮的精度进行了设计,其中第一减速机构内的双联齿 轮和外齿轮与第一内齿轮啮合处的厚度要小于第二减速机构内的双联齿轮和外齿轮与第 二内齿轮啮合处的厚度,以确保高速级减速器转动惯量小,而第二减速机构内的双联齿轮 与第二内齿轮啮合处的厚度又要求小于第二双联齿轮与主轴啮合齿的宽度,这样就可以在 保证低速齿轮的机械强度的同时降低高速级齿轮转动惯量而获得较大的机械效率,使得大 功率高速电机的快速启动特性得到发挥,同时保证功率能够转化为减速器输出轴一端的力 矩能够快达到额定功率,使减速器恒转速控制的指标提高,以便能够在要求重量轻、小体积 的高空中使用环境中满足带动如天线等体积和重量都苛刻要求的设备恒速转动的特性要 求。本专利技术中,将各级减速机构的偏心轴的左、右两侧设置成两个具有相同偏心率而 有180°相位差的偏心轴,通过使偏心轴的左偏心部和右偏心部上安装的双联齿轮和外齿 轮分别与外壳上固定的内齿轮啮合,克服了齿轮在转动时对偏心轴受力不平衡造成容易发 生晃动和高速转动时的动平衡指标下降而产生振动的缺陷;同时,各级减速机构内的偏心 轴与主轴、以及偏心轴与双联齿轮和外齿轮之间均通过轴承进行均衡支撑,这样可以极大 的减小零件因受力点不均勻造成主轴微小变形引起的相互间的摩损,有利于增强减速器工 作时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在设计输入轴时,采用了直接在外壳上安装无刷电机,将无刷电机的输出 轴就作为减速器的输入轴,这样就使得电机与减速器结合为一体,携带更方便,而且安装维 护简便,整体体积也更小。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减速器同时具有大传动比、小体积和高机械效率的优点,通过设置高速阶 段和低速阶段的两级减速机构,使减速器的输出端能够获得非常大的传动比(50(Γ10000),并且将两级减速机构的偏心轴均安装在同一个主轴上,使得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减小体 积、方便安装,并且在各级减速器中根据每个齿轮的转速和力矩不同对机械些强度进行了 优化设计,可以使得整个减速器重量减轻,并能够获得更高的机械效率,以较低的转速输出 更的大力矩,由此成本也随之降低。2、可靠性好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减速器采用了两两相对的偏心轴与齿轮混合传动的形 式,工作时不容易发生机械故障,而且在两级减速机构的偏心轴上均设置了外齿轮和双联 齿轮,并通过固定在壳体上的内齿轮分别对外齿轮和双联齿轮进行限位,从而使得各级齿 轮在转动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避免了工作时发生颤动。3、使用寿命长本专利技术在主轴与偏心轴以及主轴与各个齿轮之间均采用轴承进行 支撑,从而减小了主轴与各个零件之间的摩擦,特别是减小了在高速阶段齿轮与主轴间的 摩擦,有利于延长减速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减速器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图中,1 一外壳,2—输入轴,3—主轴,4一输出轴,51—第一输入齿轮,52—第二输 入齿轮,6—空套齿轮,71—第一偏心轴,72—第一外齿轮,73—第一双联齿轮,81—第二偏 心轴,82—第二外齿轮,83—第二双联齿轮,91一第一支撑轴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高速电机控制的大减速比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输入轴(2)、主轴(3)、第一减速机构、第二减速机构和输出轴(4);在输入轴(2)上设置有第一输入齿轮(51),所述第一输入齿轮(51)与主轴(3)右端安装的空套齿轮(6)啮合;所述第一减速机构由第一偏心轴(71)、第一外齿轮(72)和第一双联齿轮(73)构成,第一偏心轴(71)通过轴承支撑在主轴(3)上,所述第一偏心轴(71)的右端与空套齿轮(6)键连接,在所述第一偏心轴(71)上设有左偏心部和右偏心部,第一外齿轮(72)由第一支撑轴承(91)支撑在第一偏心轴(71)的右偏心部上,第一双联齿轮(73)由第二支撑轴承(92)支撑在第一偏心轴(71)的左偏心部上;在外壳(1)内侧固定有第一内齿轮(10),第一外齿轮(72)和第一双联齿轮(73)分别与第一内齿轮(10)啮合,其啮合点相差180°,第一双联齿轮(73)的左侧外齿还与第二输入齿轮内齿(52)啮合,所述第二输入齿轮(52)由第三支撑轴承(93)支撑在主轴(3)上;所述第二减速机构由第二偏心轴(81)、第二外齿轮(82)和第二双联齿轮(83)构成;第二偏心轴(81)通过轴承支撑在主轴(3)上,第二偏心轴(81)的右端与第二输入齿轮(52)键连接,在第二偏心轴(81)上也设有左偏心部和右偏心部,第二外齿轮(82)由第四支撑轴承(94)支撑在第二偏心轴(81)的右偏心部上,第二双联齿轮(83)由第五支撑轴承(95)和第六支撑轴承(96)支撑在第二偏心轴(81)的左偏心部上;在外壳(1)内侧还固定有第二内齿轮(11),所述第二外齿轮(82)和第二双联齿轮(83)分别与第二内齿轮(11)啮合,其啮合点相差180°;主轴(3)的左端向外凸起形成一个环形槽,在所述主轴(3)的环形槽内设有用于与第二双联齿轮(83)啮合的啮合齿;所述主轴(3)的左侧固定连接输出轴(4);所述第一外齿轮(72)与第一内齿轮(10)啮合处的啮合齿厚度小于第二外齿轮(82)与第二内齿轮(11)啮合处的啮合齿厚度,第一双联齿轮(73)与第一内齿轮(10)啮合处的啮合齿厚度小于第二双联齿轮(83)与第二内齿轮(11)啮合处的啮合齿厚度,所述第一双联齿轮(73)与第二输入齿轮(52)啮合处的啮合齿厚度小于第二双联齿轮(83)与主轴(3)啮合处啮合齿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崇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易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