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体双向节流毛细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71401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单体双向节流毛细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段以上不同管内径的毛细管,相邻两毛细管互相连通构成单体毛细管,制冷系统制冷时制冷剂从阻力小的入口A端进入,制热时制冷剂从阻力大的入口C端进入。其优点为:无单向阀,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焊口,降低泄漏隐患;完全避免单向阀产生的振动噪声。(*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单体式双向节流毛细管,尤其是进行制冷制热运行 的空调制冷系统中的一种单体式双向节流毛细管。
技术介绍
制冷设备如制冷制热两用空调器,在进行制冷制热运行时,两种运行方 式下的节流压差要求不同,目前主要利用毛细管节流压差与长度成正比的关 系,使制冷剂在制冷制热运行时流过毛细管的长度不同来实现。在设计时通常采用如图l的结构。当制冷运行时,制冷剂从毛细管l的A端进入经过毛 细管节流后直接经过单向阀2的E端流出。当制热运行时,制冷剂从单向阀 2的E端进入,因单向阀2的阻断作用,制冷剂经毛细管3的D端进入,经 过毛细管3 —次节流后到达C端,再经过毛细管1二次节流后从毛细管1的 A端流出。采用这一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节流系统中增加了单向阀,不 仅增加了材料成本,也增加了焊口泄漏及单向阀产生噪声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单向阀的单体式双向节流毛细管,无论 制冷系统在制冷制热运行时,都采用同一毛细管进行节流,以达到简化结构、 降低成本的目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单体双向节流 毛细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段以上不同管内径的毛细管,相邻两毛细管互 相连通构成单体毛细管,制冷系统制冷时制冷剂从阻力小的入口 A端进入, 制热时制冷剂从阻力大的入口 C端进入。其包括三段不同管内径的毛细管,相邻两毛细管互相连通构成单体毛细 管,其中中间段毛细管的管内径小于两侧毛细管的管内径,且两侧毛细管的 长度不相同,长度长的毛细管的入口A为制冷时制冷剂的入口,长度短的毛 细管的入口 D为制热时制冷剂的入口。本技术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无单向阀,降低生产成本;3(2) 减少焊口,降低泄漏隐患;(3) 完全避免单向阀产生的振动噪声。附图说明图l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由于制冷剂在节流过程中其流动阻力与流速成正比,且流速对阻力的影 响远大于长度对阻力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性,通过改变制冷系统制 冷剂在制冷制热时的流速来改变其节流压差,以满足制冷系统在制冷制热运 行的不同节流压差要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 述实施方案一如图2所示,其是一种单体双向节流毛细管,本技术的特点是包 括两段不同管内径的毛细管4、 5,两毛细管互相连通,管内径大的毛细管4 的入口 A为制冷时制冷剂的入口,管内径小的毛细管5的入口 C为制热时制 冷剂的入口。也可为两段以上不同管内径的毛细管,相邻两毛细管互相连通 构成单体毛细管,制冷系统制冷时制冷剂从阻力小的入口A端进入,制热时 制冷剂从阻力大的入口 C端进入。使用时,单体双向节流毛细管由管内径较大的毛细管4和管内径较小的 毛细管5组成。当制冷系统进行制冷运行时,制冷剂从毛细管4的A端进入。 当制冷系统进行制热运行时,制冷剂从毛细管5的C端进入。其工作主要原 理如下制冷剂在毛细管节流过程中,制冷剂由液相逐渐变为气液两相,并 且越在后端,气体的比例(也即干度)越大,流速越高,节流压力下降越快。 当制冷系统进行制冷运行时,毛细管4的管内径较大,且制冷剂在其流动中 处于液相和较小干度状态,流速较小,节流压力下降缓慢。制冷剂继续在毛 细管5内进行节流,由于毛细管5的管内径较小,且制冷剂干度在不断增加, 使得节流压力开始加速下降,达到制冷工作要求。当制冷系统进行制热运行 时,制冷剂由于毛细管5的管内径较小,节流压力下降较快,同时使得制冷 剂以较大的干度进入毛细管4继续节流,此时虽然毛细管4的管内径增加, 但制冷剂干度引起的的流速变化远大于管内径增加的影响,使得节流压力下4降仍较快,最终达到制热工作要求。由于不同大小的制冷系统其产生的制冷量、制热量大小不同,为适应这 一需要,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对制冷量、制热量较大的制冷系统,制冷 剂流量增加,在各段毛细管的平均流速增加,流通面积对节流阻力的影响加 剧,可以通过减小毛细管4和毛细管5两者的管内径比或长度比例来实现。 对制冷量、制热量较小的制冷系统,制冷剂流量减小,在各段毛细管内的平 均流速下降,流通面积对节流阻力的影响减小,可以通过增加毛细管4和毛细管5两者的管内径比或长度比例来实现。从应用工艺上考虑,也可以将制冷系统制冷剂循环管路中的过滤器等管路部件放置在毛细管4和毛细管5的连接点B处,其一端与毛细管4的B端 相接,另一端与毛细管5的B端相接,构成连通。 实施方案二如图3所示,其一种单体双向节流毛细管的特点是包括三段不同管内径的毛细管6、 7、 8,相邻两毛细管互相连通构成单体毛细管,其中中间 段毛细管7的管内径小于两侧毛细管6、 8的管内径,且两侧毛细管6、 8的 长度不相同。长度长的毛细管6的入口A为制冷时制冷剂的入口,长度短的 毛细管8的入口 D为制热时制冷剂的入口。使用时,当进行制冷运行时,制冷剂从长度长的毛细管6的入口 A端进 入,因在此段制冷剂处于液相和较小干度状态,流速较低,节流压力下降较 慢,经过中间段毛细管7节流后,制冷剂干度增加,流速加快,进入长度短 的毛细管8段继续节流,但因此段长度较短,节流压力总体下降不多,最终 满足制冷节流压差要求。而在进行制热运行时,制冷剂从长度短的毛细管8 的入口D端进入,因在此段制冷剂处于液相和较小干度状态,流速较低,节 流压力下降较慢,经过中间段毛细管7节流后,制冷剂干度增加,流速加快, 进入长度长的毛细管6继续节流,因此段长度较长,节流压力总体下降较多, 最终满足制热节流压差要求。由于不同大小的制冷系统其产生的制冷量、制热量大小不同,为适应这 一需要,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对制冷量、制热量较大的制冷系统,制冷 剂流量增加,在各段毛细管的平均流速增加,流通面积对节流阻力的影响加 剧,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毛细管7的管内径,縮小毛细管6与毛细管8两者的 长度比例来实现。对制冷量、制热量较小的制冷系统,制冷剂流量减小,在 各段毛细管内的平均流速下降,流通面积对节流阻力的影响减小,因此可以 通过减小毛细管7的管内径,增大毛细管6与毛细管8两者的长度比例来实 现。权利要求1、一种单体双向节流毛细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段以上不同管内径的毛细管,相邻两毛细管互相连通构成单体毛细管,制冷系统制冷时制冷剂从阻力小的入口A端进入,制热时制冷剂从阻力大的入口C端进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体双向节流毛细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三段不同管内径的毛细管,相邻两毛细管互相连通构成单体毛细管,其中中间段毛细管的管内径小于两侧毛细管的管内径,且两侧毛细管的长度不相同,长度长的毛细管的入口 A为制冷时制冷剂的入口,长度短的毛细管的入口D为制热时制冷剂的入口。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单体双向节流毛细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段以上不同管内径的毛细管,相邻两毛细管互相连通构成单体毛细管,制冷系统制冷时制冷剂从阻力小的入口A端进入,制热时制冷剂从阻力大的入口C端进入。其优点为无单向阀,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焊口,降低泄漏隐患;完全避免单向阀产生的振动噪声。文档编号F25B41/06GK201281506SQ20082010046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体双向节流毛细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段以上不同管内径的毛细管,相邻两毛细管互相连通构成单体毛细管,制冷系统制冷时制冷剂从阻力小的入口A端进入,制热时制冷剂从阻力大的入口C端进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时智陈粟宋徐言生罗恒杨小东
申请(专利权)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