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型人工胆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4740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气囊型人工胆管由气囊、夹套式胆管和注气囊三大部分组成。在临床应用中气囊置于肝膈下间隙,通过呼吸运动,挤压囊内空气而使胆管产生蠕动,注气囊置于皮下易于必要时充气并可用于造影。采用气囊型人工胆管符合生理途径,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并可防止逆行感染和胆汁淤积。(*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工器官。胆总管切除后的修复问题是胆道外科的主要难题之一。多年来胆道修复的方式主要有三类1、自体空肠的替代。最常用的是空肠Roux-Y吻合,其它还有空肠矩形瓣吻合,间置空肠吻合等等方式。这类术式的共同缺点是不符合生理途径。2、自体其它组织替代。股静脉、阑尾、皮肤等等做为胆总管的替代物,但其共同缺点是不能防止逆行感染,容易造成胆泥淤积。3、合成材料假体。有硅橡胶和聚四氟乙烯导管做胆道,但均为单一的管道结构,不能防止逆行感染和胆汁淤积,组织相容性差。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逆行感染的人工胆管。气囊型人工胆管由三部分组成气囊、夹套式人工胆管、注气囊,采用医用级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制做。气囊(1)由导气管(3)与胆管外套(5)相连,胆管外套另一侧通过另一导气管与注气囊(8)相连,胆管(6)穿过胆管外套,且胆管与胆管外套互不相通。胆管上口小,下口大,上口接上涤纶环(4),下口接下涤纶环(7)。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气囊置于肝膈下间隙,上涤纶环与肝胆管断端吻合,下涤纶环与十二指肠壁端吻合。注气囊埋于皮下。气囊型人工胆管符合生理途径,采用聚氨酯材料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气囊随膈肌运动,通过囊内气体使胆管具有类似蠕动的运动,具有括约肌功能,可防止逆行感染和胆汁淤积,注气囊埋于皮下易于造影和疏通。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气囊型人工胆管的剖面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气囊型人工胆管做进一步的说明气囊(1)外缘有固定缘(2),以便于在体内固定缝合,气囊用医用级聚氨酯制成扁新月形,以便于在体内置放。导气管(3)将气囊和胆管外套(5)连通,通过呼吸运动挤压膈下气囊,并传导压力至胆管外套内,进而挤压胆管(6)形成蠕动作用,从而排出胆汁,并防止肠内容物返流和逆向感染。胆管穿过胆管外套,并与外套互不相通。胆管上口小并与上涤纶环(4)相接,以和肝胆管断端吻合,胆管下口大并与下涤纶环(7)相接,用于和十二指肠壁端吻合。注气囊(8)通过导气管亦与胆管外套连通,注气囊埋于皮下,用于必要时补充气体,也可用于造影和疏通。权利要求1.一种气囊型人工胆管,其特征在于它由气囊、夹套式人工胆管、注气囊三部分组成,气囊(1)由导气管(3)与胆管外套(5)相连,胆管外套另一侧通过另一导气管与注气囊(8)相连,胆管(6)穿过胆管外套,且与外套互不相通,胆管上口小并接上涤纶环(4),下口大并接下涤纶环(7)。专利摘要气囊型人工胆管由气囊、夹套式胆管和注气囊三大部分组成。在临床应用中气囊置于肝膈下间隙,通过呼吸运动,挤压囊内空气而使胆管产生蠕动,注气囊置于皮下易于必要时充气并可用于造影。采用气囊型人工胆管符合生理途径,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并可防止逆行感染和胆汁淤积。文档编号A61F2/04GK2242677SQ9520510公开日1996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1995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1995年3月21日专利技术者许建衡, 张津 申请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囊型人工胆管,其特征在于:它由气囊、夹套式人工胆管、注气囊三部分组成,气囊(1)由导气管(3)与胆管外套(5)相连,胆管外套另一侧通过另一导气管与注气囊(8)相连,胆管(6)穿过胆管外套,且与外套互不相通,胆管上口小并接上涤纶环(4),下口大并接下涤纶环(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建衡张津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