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吸收性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7890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防止包含亲水性纤维与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体液吸收性板中的聚合物颗粒的脱落,使吸收性能提高。由具有含有80~100重量%的范围内的亲水性纤维的纤维(27)与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28)形成的体液吸收性板具有热熔型纤维,通过热熔型纤维的熔化纤维之间进行交织而成一体,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28)被纤维与纤维夹持、或通过粘接剂附着于纤维上。(*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适合用于一次性尿布、卫生巾等使用的体液吸收性板
技术介绍
在过去,众所周知,在一次性尿布或卫生巾中,通过透液性层或通过透液性层与非透液性层覆盖由粉碎纸浆等的亲水性纤维与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形成的体液吸收性的芯体,将其用作体液吸收性板。在上述一次性尿布或卫生巾等的一次性的体液吸收性物品中,有希望使物品的吸液量增加且尽可能地减小其厚度的情况,该情况可通过增加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用量来应对。但是,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不具有粉碎纸浆等的较高的吸收速度,另外由于其本身为颗粒,故使用量越多,越难于使上述物品的形状保持一定,此外,朝向上述物品之外的泄漏的可能性越高。吸收水分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形成胶体而障碍水分朝向胶体内部的渗透,其结果是,上述物品也未呈现与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用量相对应的吸收量。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液吸收性板,该体液吸收性板可消除在大量使用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场合所产生的问题。技术方案用于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对象涉及一种体液吸收性板,其中,具有上下面的芯体中的一个面为透液性层覆盖,该芯体中的另一个面为透液性层和非透液性层中的任何一个覆盖,上述芯体在上述上下面之间至少包括亲水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针对上述的板,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芯体包括由上述亲水性纤维和疏水性纤维中的任何一种形成的热熔型纤维,在含于上述芯体中的纤维的整体与上述热熔型纤维交叉的部位中的至少一部分处由上述热熔型纤维的熔接而成一体化,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上述聚合物颗粒由Vortex法测定的吸收速度小于20秒,通过借助形成上述网状结构的纤维与纤维夹持、或与借助粘接剂附着于上述纤维上的任何一种方式将上述聚合物颗粒保持于上述网状结构内部。附图的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一次性尿布的局部剖平面图;图2为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实施例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体液吸收性板进行具体描述。图1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体液吸收性板的一次性尿布1的局部剖平面图。尿布1包括透液性外面层2和非透液性内面层3,该透液性外面层2由无纺布或开孔塑料膜形成,该非透液性内面层3由塑料膜形成,在该两个层2,3之间夹设有体液吸收性板4。该内外面层2,3从板4的周缘伸出并重合,它们通过呈多条螺旋曲线状延伸的热熔型粘接剂9以水密封方式接合。尿布1在图的纵向上包括前腰围区域6、后腰围区域7以及位于这些区域6,7之间的裆下区域8,在前后腰围区域6,7的端缘部,沿作为图的横向的腰围方向延伸的弹性部件11,12位于内外面层2,3之间,以伸长状态安装于这些层2,3中的至少1个的内面上。在裆下区域8的侧缘部,腿围弹性部件13处于内外面2,3之间,以伸长状态安装于这些层2,3中的至少一方的内面上。在后腰围区域7的两侧缘部安装有带状固定件14。在裆下区域8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内面上形成沿纵向延伸的一对挤压细槽16。图2为表示沿图1的II-II线的剖面图。板4包括芯体21以及覆盖层26(同时参照图1),该覆盖层26覆盖芯体21的上下面22,23与侧面24。上述芯体21由许多纤维27和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28形成,顶面22通过覆盖层26与外面层2面对,底面23通过覆盖层26与内面层3面对。上述芯体21的顶面22由透液性层覆盖,其底面23和侧面24由透液性或非透液性层覆盖,在图中,这些面21~24用由薄纸形成的透液性的覆盖层26覆盖。这样的覆盖层6通过热熔性粘接剂9与内面层3接合,此外通过热熔型粘接剂29与外面层2接合。由于覆盖层26与内外面层2,3接合,故板4的位置固定,此外,板4与外面层2之间良好地紧密接触,体液快速地向板4渗透。在板4的两侧部分形成有沿纵向延伸的一对挤压细槽16。该挤压细槽16通过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在常温下或加热条件下将板4与内外面层2,3一起沿厚度方向进行压缩,以使挤压条槽16处的板4的厚度小于板4的厚度的2/3、最好小于该厚度的1/2。上述细槽16的纵向长度无特别限定,但是最好该长度以裆下区域8为中心并为板4的全长的至少1/2。上述细槽16的底部32的宽度也无限定,但是一般最好其在0.2~5mm的范围内。在板4中,纤维27和聚合物颗粒28在受到压缩的细槽16的底部32的表观密度最大,底部32的两侧部分33的密度次大。随着从细槽16朝向板4的宽度方向的离开,板4的密度逐渐减小。图3为芯体21的局部放大图。芯体21为40~5重量%的纤维27与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28的混合物,纤维27按照其单位面积重量在20~100g/m2的范围内,表观密度在0.01~0.05g/cm3的范围内的条件下使用。纤维27的全部含量的至少50重量%是小于纤度6dtex的纤维,而且,80~100重量%的纤维为亲水性纤维,可包含20~0重量%的疏水性纤维。另外,纤维27中的全部含量的20~100重量%的纤维为热熔型纤维,该热熔型纤维包括有亲水性的类型和疏水性的类型。纤维27可采用熔点不同的至少2种纤维,最好是可采用熔点的温度差至少在50℃的范围内的2种或3种纤维。纤维27可使用卷缩状态或非卷缩状态的并排型或芯鞘(sheath and core)型的复合纤维。在图3中的以实例给出的芯体21中,纤维27由低熔点纤维41和高熔点纤维42形成,该低熔点纤维41由熔点为130℃的聚乙烯形成,其纤度为2dtex,经过亲水化处理,该高熔点纤维42由熔点为250℃的聚酯形成,其纤度为4dtex,经过亲水化处理,以70重量%的比例使用上述低熔点纤维41,以30重量%的比例使用高熔点纤维。上述低熔点纤维41在该低熔点纤维41彼此交叉的第1部位43相互熔接在一起,在与上述高熔点纤维42交叉的第2部位44仅仅使低熔点纤维41熔化,由此使其与高熔点纤维42接合。在该高熔点纤维42彼此交叉的第3部位46,纤维42仅仅相互接触,而不熔化。在第1交叉部位43,低熔点纤维41彼此较强地接合,在第2交叉部位44,低熔点纤维41和高熔点纤维42较弱地接合,在第3交叉部位46,高熔点纤维42之间处于非接合状态。在芯体21中,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28保持在纤维27的网状结构中。在所被保持粒子中,具有由低熔点纤维41与41夹持的状态、由低熔点纤维41和高熔点纤维42夹持的状态、由高熔点纤维42与42夹持的状态等,在任何一种状态中,聚合物颗粒28均可以相互间隔开的方式保持。在聚合物颗粒28的被保持方法中,除了通过纤维27夹持的状态以外,还包括通过借助熟知或公知的粘接剂,与低熔点纤维41或高熔点纤维42等的纤维27接合而被保持的状态。这样的聚合物颗粒28可采用熟知的类型,但是最好采用粒径在100~1000微米的范围内的类型,其保水率至少为20g/g。另外,聚合物颗粒28包含含量在20~100重量%的范围内的颗粒,其按照JIS K 7224标准由Vortex法测定的吸收速度小于20秒,最好小于10秒。图示实例的聚合物颗粒28的形状为球形,但是重量为一定的聚合物颗粒28最好在其表面上形成有许多凹凸部,从而尽可能地增加表面积。由于颗粒28具有凹凸部,故其容易挂于纤维27上,难于从芯体21脱落,由于表面积较大,故可使吸收速度提高。对于具有这样的效果的聚合物颗粒28的按照由Micromet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体液吸收性板,其中,具有上下面的芯体中的一个面被透液性层覆盖,该芯体中的另一个面为透液性层和非透液性层中的任何一个覆盖,上述芯体在上述上下面之间至少含有亲水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其特征在于: 上述芯体包括由上述亲水性纤维和疏水性纤维中的任何一种形成的热熔型纤维,在形成上述芯体的纤维的整体与上述热熔型纤维交叉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处,通过上述热熔型纤维的熔化而成一体化,形成三纹的网状结构,上述聚合物颗粒的、由Vortex法测定的吸收速度小于20秒,通过由形成上述网状结构的纤维与纤维夹持或借助粘接剂附着于上述纤维上的任何一种方式将上述聚合物颗粒保持于上述网状结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西和彰中下将志
申请(专利权)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