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77517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包括:可互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一导电端子,该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二导电端子,该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第一连接器具有一对板状耳部自第一绝缘本体两侧延伸而出,每一板状耳部包括一个垂直于该板状耳部延伸的安装臂。第二连接器具有一对安装部形成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两侧并可以与所述板状耳部配合。借该板状耳部与安装部的配合,第一、第二连接器可以顺利且牢固的相互结合。(*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合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指一种用于传输高速信号的电连接器 组合。
技术介绍
中国技术专利第ZL 200720312163.9号(以下称“639号专利”)公开了一种浮动式电连接装置,该装置包括一第一连接器与一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 绝缘壳体及多根第一导电端子。第一绝缘壳体具有第一对接面、位于第一对接面的相反 侧的插接面、两个分别连接于第一对接面及插接面左右两相反侧的侧面,及多个由对接 面至插接面贯穿第一绝缘壳体的第一端子槽,且在各侧面并邻近第一对接面处分别形成 凸伸于各侧面的直立侧凸缘。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壳体和多根第二导电端子。第二 绝缘壳体具有两个分别用以容置两个侧凸缘的滑槽。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稳 固配合仅通过直立侧凸缘与滑槽的配合得以实现。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没有其他位置的 固定配合辅助结构,一旦直立凸缘与滑槽之间的配合受到制造公差的影响而发生配合不 良,则会直接导致连接器之间的接合不稳固甚至出现无法匹配。另外,639号专利公开的 第一连接器仅可以与唯一的第二连接器进行配合,因此无法适应当前电连接器规格快速 变化的趋势,也无法满足不同客户对实际产品规格的需求。所以有必要设计出一种电连接器组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组装 快捷、稳固,生产、设计成本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可互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一导电 端子,该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 若干第二导电端子,该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第一连接器具有一 对板状耳部自第一绝缘本体两侧延伸而出,每一板状耳部包括一个垂直于该板状耳部延 伸的安装臂;第二连接器具有一对安装部形成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两侧并可以与所述板状 耳部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板状耳部还设有一个通孔,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安 装部包括音叉状固持脚,该音叉状固持脚可收容并锁固于所述通孔中借以固定所述第一 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臂上设有一凹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安装部包括一个凹槽及在该凹槽内沿第二绝缘本 体高度方向延伸的凸棱,该凸棱可收容于所述安装臂上的凹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一个收容槽用以部分地收容第一连接器。进一步地,该收容槽内形成有一个加强肋,且自该第二绝缘本体底部形成有一 个凸块与所述加强肋连接。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相对所述凸块与加强肋的相对侧还设有一个 音叉状固持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安装部还包括一个悬臂,所述凹槽及凸棱即形成 于该悬臂与第二绝缘本体之间。进一步地,第二绝缘本体两侧的音叉状固持脚形成于所述悬臂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安装部是自第二绝缘本体两侧面垂直地延伸而 成,该安装部与第二绝缘本体之间形成有加强块,且所述板状耳部上安装臂与通孔之间 设有凹口可对应地容纳该加强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连接器耳部的设计使得其与 第二连接器安装部对接配合时可于至少两处位置同时固定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从 而更稳固的将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配合。同时,第一连接器耳部的设计使得其可以 与具有不同安装部结构的第二连接器相互配合,从而减少了模、治具的配用,降低了生 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中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中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第二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的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400 包括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0、组装 于第一绝缘本体Iio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20以及形成于第一绝缘本体110两侧的耳部 130。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10、组装于第二绝缘本体210且与电路板(未 标号)焊接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0以及形成于第二绝缘本体210两侧的安装部230。安 装部230可以与相应耳部130对应配合以锁紧第一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绝缘本体110呈纵长板状延伸,沿其宽度方向上设有插接 面111、与该插接面111相对侧设有安装面112。插接面111上开设有两个L形插接口 113供可配合的对接连接器(图未示)插入配合。两个L形插接口 113之间由一个间隔 壁114分开,借以于该第一绝缘本体110上形成有两个插接槽115。插接槽115内开设 有若干端子收容槽116用以收容第一导电端子120。第一绝缘本体110上相对间隔壁114 位置的后部形成有一个凹槽117。每一个第一导电端子120均包含接触部121、对接部122以及连接接触部121与 对接部122的连接部(未图示)。接触部121对应收容于端子收容槽116中,对接部122 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110的对接面112以与第二导电端子220电性连接。两个耳部130自第一绝缘本体110两侧延伸而出。每一耳部130包括板状主体 部131和自该板状主体部131下方垂直伸出的安装臂132。板状主体部131上还开设有 一个通孔133。安装臂132大体呈U形,其上开设有一个凹槽134。通孔133与安装臂 132之间还形成有一个凹口 135。在耳部130与第一绝缘本体110相交的位置处分别形成 有一个导引柱140用以引导第一连接器100与其对接连接器稳定连接。请参照图3,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绝缘本体210呈纵长板状延伸。特别的是, 第一绝缘本体110与第二绝缘本体210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第二绝缘本体210包含顶 面211、底面212以及安装面213。邻近该安装面213上开设有收容槽214用以部分地收 容第一连接器100。该收容槽214内形成有加强肋215及与加强肋215连接的、设于第二 绝缘本体210外缘侧边的凸块216。该加强肋215将收容槽214分隔成两个槽道。该第 二绝缘本体210上相对于该加强肋215的另一侧设有一个音叉状固持脚217,该音叉状固 持脚217可以卡持于前述电路板。每一个第二导电端子220均包含接触部221、对接部222以及连接接触部221与 对接部222的连接部(未图示)。接触部221曝露于安装面213上并突伸至收容槽214中 用以与第一导电端子120电性连接。安装部230包括一个悬臂231,该悬臂231与第二绝缘本体210之间形成有凹槽 232,所述凹槽232内形成有沿第二绝缘本体210高度方向延伸的凸棱233。该凸棱233 及该凹槽232可以与第一连接器100的耳部配合以锁固该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 200。所述悬臂231上设有音叉状固持脚234,该音叉状固持脚234可以与第一连接器100 耳部130的通孔133接合。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悬臂结构, 但是因应不同应用环境,业界普通技艺人士所熟知的其他结构也可以应用到本技术 电连接器组合中。组装应用时,第二绝缘本体210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可互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一导电端子,该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二导电端子,该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器具有一对板状耳部自第一绝缘本体两侧延伸而出,每一板状耳部包括一个垂直于该板状耳部延伸的安装臂;第二连接器具有一对安装部形成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两侧并可以与所述板状耳部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陈志哲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