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化食用双壳贝类体内有害物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269734 阅读:2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净化食用底栖双壳贝类体内有害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破碎后的沸石装入透水的袋子中,然后将1个或多个装有沸石的袋子用绳子串联起来,放入用于暂养贝类的海水池中,其中每立方海水含有至少一个沸石袋,用于吸附并杀灭贝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降低体内重金属含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净化方法,能够快速降低贝类体内有害物的残留量,并且该沸石净化使用后可定期再生循环利用,本方法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食用活体贝类有害物的净化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食用海产品的净化
,涉及双壳类海产品的净化方法,更具体 的说是一种新型、简洁、经济的净化食用双壳贝类体内有害物的方法
技术介绍
海产贝类产品的食用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鉴于多数双壳类(如文蛤、青蛤、菲律宾 蛤仔等)在水底滤食生活,通常出现许多不安全因素;如重金属污染、病原体感染、残留农 药污染等,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并影响贝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首先,细菌等有害微生物以 及重金属元素等都会污染贝类,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目前国内经常性监控指标包括铅、砷、 汞、铜、镉、铬等重金属污染及石油烃类指标;PSP、DSP、NSP等贝类毒素指标;副溶血性弧 菌、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甲肝病毒、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等病原微生物指示物。此外, 贝类还会遭遇赤潮中一些有毒藻类大量繁殖的影响,如贝类滤食亚历山大藻会在其体内蓄 积一种麻痹性生物毒素,人食用了这些贝类会出现嘴唇发麻、腹泻、失眠、健忘等病症。贝类净化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实施贝类卫生监控,发展我国贝类净化事 业,实现绿色水产品产业,让消费者吃到放心的贝类食品,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海洋贝 类养殖业的中心工作。目前国内外有关贝类净化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贝类换区 暂养;是指把已污染的贝类运往清洁无污染的海区进行暂养,直至贝类体内的病原菌数量 低于卫生标准为止,然后这些贝类再被重新收采并上市销售。通过暂养能消除贝类体内 85%的致病菌,这也是目前消除重金属污染的唯一方法。但是,该方法存在着劳动强度大、 时间长、贝类损耗多等严重缺陷。2.紫外线采用紫外线照射处理海水使细菌核组织发生 变化从而引起细菌的逐渐损伤和致命性生理变化,对大多数细菌而言,有效的杀菌波长在 250 260纳米之间。通过紫外光源照射对循环海水或非循环海水进行净化处理,处理过的 海水再通过贝类净化槽流入贝类净化区。3.臭氧臭氧气体是一种强氧化剂,作为广谱高 效消毒剂,已有相当长的应用历史,其净化贝类的优点是不改变贝类的风味和外形,却能直 接杀灭致病菌和病毒。但是,在自然状态下贝类经常受到近岸重金属、生活污水、农药污染 等侵染,因此,如何消减贝类体内重金属、残留农药及其他毒素等重要
,仍然没有 标志性进展。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贝类养殖的环境保护,专门划定贝类养殖水域,加强对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等措施。对于水产品中的有害物也有严格的卫生检测机构和定 期监测部门。但是,多年来一直缺乏一些消除双壳类体内有害物的快速有效方法,使受到中 轻度污染的贝类减毒后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检测标准。沸石是一种含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铝硅酸盐矿物,其结构“骨架”由硅、铝、氧等元 素组成。骨架中有很多大小均一的空腔和通道,该结构决定了其对氨氮、H2S及重金属等有 明显的离子交换及选择吸附能力。沸石粉用作水产养殖业中水体净化的材料,目前在美国、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省等 国家和地区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已投入生产使用,在非开放式鱼塘和虾田中,由于动物的排泄及残余食物分解,往往使水中氨氮的含量增加,从而增加了动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速 率,利用天然沸石作过滤吸附材料,可除去水中过量的氨氮,改善养殖水体生境,全面提高 水产养殖效益。然而,目前利用沸石处理贝类有害物净化方面尚属空白,没有任何正式相关 技术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净化食用底栖双壳贝类 体内有害物的方法,它是将破碎后的沸石装入透水的袋子中,然后将1个或多个装有沸石 的袋子用绳子串联起来,放入用于暂养贝类的海水池中,吸附并杀灭贝类体内的病原微生 物、降低体内重金属含量。本专利技术所用的沸石粒度为10-150目。优选的粒度为50-70目。每一个沸石袋中 所用的沸石重量在100-1000克。优选沸石的重量在200-500克。其中所用的沸石袋用绳 子串联起来后,放入用于贝类净化的海水池中,用于吸附贝类排除的病毒、微生物及重金属 等。在海水中的密度是每立方海水含有至少一个沸石袋。优选每立方海水中含有2-5个沸 石袋。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透水袋子为带网眼的塑料编织袋或无纺布袋。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双壳贝类指的是文蛤、菲律宾蛤仔、镜蛤、青蛤、蛤蜊、杂色蛤仔、竹蛏等等。鉴于贝类活体净化主要是对贝类进行暂养,净化过程中洁净海水不断受到贝类排 除代谢物的污染,海水需要不断滤过更新,这就大大增加了净化过程的成本,另外,如果使 用传统的方法直接向水中播撒沸石的方法,不仅沸石利用量大,同时沉底的沸石不断受到 贝类代谢物和泥沙的覆盖,堵塞了沸石表面孔隙,影响了沸石吸附污染物的功能。再有,沸 石再生时收集起来比较麻烦,也增加了净化的成本。如果不断投入新的沸石,则更会使成本 剧增,因为作为一种工业矿物,沸石价格还是比较高的。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使用破碎后的沸石装入透水袋子中,然后将多个这样装有 沸石的袋子用绳子串联起来,放入用于贝类净化的海水池中,用于吸附贝类排除的病毒、致 病菌及重金属等。该方法是使沸石悬浮在水中使接触表面积加大,另外通过提出绳子,很容 易使沸石再生重新使用。沸石再生方法用氢离子浓度为3-10%的稀盐酸或稀硫酸浸泡1-2小时,用水漂 洗至中性后,在150-300度烘干1小时,即得到再生沸石。因此,本方法不用更换净化海水, 同时也能循环使用沸石,具有操作简单,净化成本低等优点。本专利技术经多次试验证明采用沸石悬浮在水中的方法可有效的降低重金属污染、 病原体感染、残留农药污染等问题。具体的试验方法如下一、试验方法空白对照组没有使用沸石袋。实验组使用天然沸石破碎至50目,200克,装入带网眼的塑料编织袋中。试验方法将天然沸石破碎至50目,然后装入带网眼的塑料编织袋中,每个小塑 料袋装有沸石200克,扎紧袋口后悬挂在绳子上。用相同的做法,使多条绳子上悬挂多个相 同的沸石袋,使袋子均勻分布在净化水池中,呈网格状悬挂在贝类净化水中,按水量计算,每立方米净化海水至少含一个沸石袋子,24小时后测定净化指标。二、测定方法(1)重金属测定重金属测定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和石墨炉原 子吸收法(2)病原体测定采用普通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3)残留农药测定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试验方法重金属(以镉计)病原体(检验贝类中的 A群轮状病毒)残留农药(以DDT)空白对照组0.011ug/g检出A群轮状病毒8.2 X IO"9实验组0.002 ug/g未检出A群轮状病毒1.3 X IO"9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充分地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法,提供了净化食用双壳贝类体内有害物的方 法的实施实例。这些实施实例仅仅是解释、而不是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中所用的原料天 然沸石有市售。实施例1(1)将天然沸石破碎至50目,然后装入带网眼的塑料编织袋中,每个小塑料袋装 有沸石200克,扎紧袋口后悬挂在绳子上。用相同的做法,使多条绳子上悬挂多个相同的沸 石袋,使袋子均勻分布在净化水池中,呈网格状悬挂在贝类净化水中,按水量计算,每立方 米净化海水至少含一个沸石袋子。本法与空白对照(没有使用沸石袋)比较,24小时后测定 净化指标为贝类(青蛤)体内有害物净化率明显提高,氨去除率是90%,常见病毒及致病 菌去除率是98%,重金属去除率是87%。而不使用沸石时上面指标去除率分别仅有5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净化食用底栖双壳贝类体内有害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破碎后的沸石装入透水的袋子中,然后将1个或多个装有沸石的袋子用绳子串联起来,放入用于暂养贝类的海水池中,其中每立方海水中含有至少一个沸石袋,用于吸附并杀灭贝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降低体内重金属含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宝平段旭川阎风英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