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技术

技术编号:5268072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能够使在前后的针床间将编织纱彼此以交织的方式缠绕而形成的起针部在所编织的编织物中不引人注目。在使一方的喂纱口(4)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而形成钩圈(针C)后,立即使之向该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移动。接着,在使喂纱口(6)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而形成钩圈后,立即使之向该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移动。而且,通过连续地反复进行这些喂纱口(4、6)的移动和钩圈的形成,形成使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从喂纱口(4)喂的编织纱和从喂纱口(6)喂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在使用横编机进行编织物编织时,使由前后的针床分别编织 的编织纱彼此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而形成的起针部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用该方 法编织的起针部的编织物。
技术介绍
存在如下的情况在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这些针床上的针 喂编织纱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进行编织物编织时,由位于前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后针床的 针喂纱,由位于后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前针床的针喂纱进行编织。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通 过以这样的喂纱口的使用方法进行编织,形成了编织物的起针部。而且,在此专利文献1中 公开了在形成该起针部时,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使从一方的喂纱口喂纱的编织纱和从另一方 的喂纱口喂纱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情况。国际公开第2009/084167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存在使从前后的喂纱口喂纱的编织纱彼此以 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而编织的起针部在编织物中引人注目的情况。图4是通过专利文献1的技术形成了遍及前后的针床的起针部,以该起针部为基 础进行平针编织的编织物的线圈图,图5是该编织物的照片。从图4可以看出,在由喂纱口 6形成的编织物部20和由喂纱口 4形成的编织物部30中,将编织纱从纸张近前侧朝向内侧 从旧线圈拉出,形成线圈。与此相对,在编织物部20、30的编织纱彼此缠绕的起针部10中, 将编织物部30(20)的编织纱相对于编织物部20 (30)的编织纱从纸张内侧向近前侧拉出。 因此,若看图5所示的编织物的照片,则成为能够在编织物中明确地辨认出起针部10的状 态。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做出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在前后的针床 间将编织纱彼此以交织的方式缠绕而形成的起针部在所编织的编织物中不引人注目的编 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用该编织方法编织的起针部的编织物。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编织物具有起针部,该起针部使用具备 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喂编织纱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并由位 于前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后针床的针喂纱,由位于后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前针床的针喂纱而进 行编织,其特征在于,具备使前后任意一方的喂纱口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在其移动的期间形成钩 圈的步骤1;在步 骤1后,使一方的喂纱口向与步骤1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步骤2 ;在步骤2后,使另一方的喂纱口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在其移动的期间 形成钩圈的步骤3;在步骤3后,使另一方的喂纱口向与步骤3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步骤 4,通过连续地反复进行这些步骤1 4,形成使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从一方的喂纱口 喂的编织纱和从另一方的喂纱口喂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部。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编织物,所述编织物具有起针部,该起针部使用具备至 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喂编织纱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编织,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多个线圈构成的一侧线圈列;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另一侧线圈列,所述另一侧线圈列的多个线圈由与上述一侧线 圈列的编织纱不同的编织纱构成;通过将上述一侧线圈列的线圈从编织物的近前侧朝向内侧地从另一侧线圈列的 沉降弧拉出,一侧线圈列的编织纱和另一侧线圈列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 部,而且,将与上述一侧线圈列的线圈连续的新的线圈和与上述另一侧线圈列的线圈 连续的新的线圈也从编织物的近前侧朝向内侧拉出。这里,由本专利技术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物的起针部,可通过观察编织物来 确定。这些起针部是从不同的喂纱口喂的编织纱缠绕的部分,在编织物中的该部分中,存在 加入或抽出多个编织纱的形迹。例如,若看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编织的具有起针部的编织 物的照片(图3),则能够在编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确认纱线加固部5,能够从此纱线加 固部5确定起针部1。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具有起针部的编织物,该起针部成为将 由一方的针床邻接地形成的两个线圈相连的沉降弧和将由另一方的针床邻接地形成的两 个线圈相连的沉降弧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状态。而且,若以通过本专利技术的编织物的编 织方法编织的起针部为基础,由各针床形成编织物部,则能够使编织物中的起针部不引人 注目(参见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图3)。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可以用于将分别 卡定在前后的针床上的前后的编织物部接合。附图说明图1是有关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起针部的编织工序图。图2是有关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起针部附近的线圈图。图3是有关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起针部附近的照片。图4是用有关专利文献1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物的起针部附近的线圈 图。图5是用有关专利文献1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物的起针部附近的照 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实施专利技术的方式下面,根据图1 图3,说明本专利技术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实施方式。此实施方式记 载的编织由双针床横编机进行,该双针床横编机具有在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相 向的前后一对针床,并具备在与针床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往复运动的多个喂纱口。当然, 本专利技术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可以由四针床横编机实施。图1是表示用于形成编织物的起针部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图。图中,左栏表示 编织工序的号码(S+数字),中栏表示各编织工序中的编织的样子,右栏表示各编织工序中 的喂纱口的移动方向。图中,大写英文A L表示后针床(以下为BB)的针,小写英文a 1表示前针床(以下为FB)的针。另外, 表示在各编织工序中新编织的钩圈,〇表示卡定 在针上的旧钩圈,▼表示配置在FB侧的喂纱口 4,▽表示配置在BB侧的喂纱口 6。进而,从 喂纱口 4喂的编织纱用粗线表示,从喂纱口 6喂的编织纱用细线表示。这里,为了说明的方 便,在图1中,针的数量表示得比实际少。在Sl中,表示由来自处于FB侧的喂纱口 4的编织纱在BB的针A上形成了钩圈, 由来自处于BB侧的喂纱口 6的编织纱在FB的针b上形成了钩圈的状态。这些钩圈相当于 起针部的端部。从上述Sl所示的状态逐渐形成起针部。首先,在使喂纱口 4向纸张右侧移动的期 间在BB的针C上形成钩圈(S2),然后,使喂纱口 4向与S2相反的方向移动(S3)。S3中的 喂纱口 4的停止位置为,在下一个S4中在使喂纱口 6向纸张右侧移动了时,从喂纱口 6向 FB的针b延伸的编织纱与从喂纱口 4向BB的针C延伸的编织纱缠绕那样的位置。接着,使喂纱口 6向纸张右侧移动。此时,从喂纱口 6向FB的针b延伸的编织纱 以从上下夹入将BB的针A的钩圈和针C的钩圈相连的编织纱(来源于喂纱口 4的编织纱) 及从喂纱口 4向BB的针C延伸的编织纱的方式缠绕于两编织纱上。而且,就在这样将来自 喂纱口 6的编织纱缠绕于来自喂纱口 4的编织纱的状态下,进一步使喂纱口 6向纸张右方 向移动,同时,在FB的针d上形成钩圈(S4)。在S4中,在FB的针d上形成了钩圈后,使喂纱口 6向与S4相反的方向移动(S5)。 S5中的喂纱口 6的停止位置为,在下一个S6中在使喂纱口 4向纸张右方向移动了时,从喂 纱口 4向BB的针C延伸的编织纱与从喂纱口 6向FB的针d延伸的编织纱缠绕那样的位置。以后,只要反复进行与S2 S5所示的编织同样的编织,完成起针部即可。在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编织物具有起针部,该起针部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喂编织纱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并由位于前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后针床的针喂纱,由位于后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前针床的针喂纱而进行编织,其特征在于,具备:使前后任意一方的喂纱口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在其移动的期间形成钩圈的步骤1;在步骤1后,使一方的喂纱口向与步骤1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步骤2;在步骤2后,使另一方的喂纱口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在其移动的期间形成钩圈的步骤3;在步骤3后,使另一方的喂纱口向与步骤3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步骤4,通过连续地反复进行这些步骤1~4,形成使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从一方的喂纱口喂的编织纱和从另一方的喂纱口喂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冈茂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