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COD的三电极流通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66266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测量COD的三电极流通池,它包括一具有阶梯状底面腔室的壳体,腔室内装设有对电极和工作电极,对电极一侧的壳体上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溢流孔,工作电极一侧的壳体上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进液孔,腔室底部开设有排液孔,壳体前部和上部分别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电极装配孔和紫外光照射孔,紫外光照射孔上装配有石英玻璃片。当被测水样流经工作电极表面时,水样中有机物迅速降解测取数据后,再经溢流孔流出。对电极池的底面不水平,而是向工作电极的方向倾斜,同时工作电极池底面呈“V”形,排液孔在“V”形电极池底底部。在排液泵的作用下,可快速抽取残留水样,不易残留,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便于生产加工和安装维护。(*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测量COD的三电极流通池装置,它主要用来安装三电极,以 及提供测量所需的流路和反应腔体,以保障三电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它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 要问题。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水质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及其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 监测水质污染程度有很多参数,其中COD反映水样耗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水平,是水体耗 氧有机污染物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监测项目。目前普遍采用酸性重铬酸钾法测定COD,其测定 结果重现性较好,但所需样品量较多,且毒性较强,易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分析时间相对较 长,能耗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测量COD的三电极流通池的装置。 本技术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这种测量COD的三电极流通池其特征是它包括一 具有阶梯状底面腔室的壳体,腔室内装设有对电极和工作电极,对电极一侧的壳体上开设 有与腔室相通的溢流孔,工作电极一侧的壳体上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进液孔,腔室底部开 设有排液孔,壳体前部和上部分别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电极装配孔和紫外光照射孔,紫外 光照射孔上装配有石英玻璃片。 对本技术的改进,所述对电极所在腔室底面向工作电极所在腔室方向倾斜,工作电极所在腔室底面为"V"形,排液孔位于"V"形底面的底部。所述石英玻璃片与工作电极两平行面间距离为200nm 1000nm。 所述溢流孔位于工作电极的上方,即溢流孔完全位于工作电极所在腔室的上方,溢流孔孔径分别大于进液孔和排液孔孔径。 本技术取得的技术进步由于采用本技术的结构,将COD三电极的工作 电极装设在具有阶梯状底面腔室一侧的工作电极池里,对电极和参比电极装设在腔室另一 侧的对电极池内,当被测水样从进液孔流经工作电极池内的工作电极表面时,水样中有机 物迅速被工作电极降解,降解后的水样流经对电极池内的对电极和参比电极测取数据后, 再经过腔室上部的溢流孔流出。且由于对电极和工作电极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即对电 极位于工作电极的侧上方,从而使得水样从进液孔流经工作电极时与工作电极有充分的 接触反应后再流入对电极所在的腔室即对电极池,同时工作电极与石英玻璃片的距离为 200nm 1000nm,保证了紫外光照射到工作电极之前衰减尽可能小,使得工作电极对水样 中有机物降解作用更强,使测得的COD值更加准确。溢流孔口完全位于工作电极池和对电 极池的上方,在外部进液泵恒速的情况下,可保证测量期间流经腔室即电极池水样的流量 恒定,从而保证了测量的准确性,测量完成后,工作电极池和对电极池里有残留的水样,再启动排液泵通过排液孔全部抽取。因为被测水样大部分是污水,污水中夹杂各种大小颗粒 物,而这些颗粒物中可能含有有机成分。要测得准确的COD值,过滤不能太细,否则会造成 测量不准确。为了仪器能长期可靠运行,必须考虑如何及时把进入两个电极池的残渣排除 掉,否则使用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在两个电极池的内部留有固态残渣,影响测试结果和仪器 性能。因此对电极池的底面不水平,而是向工作电极的方向倾斜,同时工作电极池底面呈 "V"形,排液孔在"V"形电极池底底部。在排液泵的作用下,可快速抽取残留水样,水样中的 颗粒物也不易残留。通过长期试用表明,本技术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便 于生产加工和安装维护,是一种非常理想的COD测量装置。附图说明下面以附图为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装配电极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这种测量C0D的三电极流通池包括一具有阶梯状底面腔室的壳 体l,腔室内依次装设有饱和氯化钾溶液的对电极11、铂材料制成的参比电极12和表面涂 覆有二氧化钛的工作电极IO,对电极11和参比电极竖直固定安装在腔室的左侧即对电极 池3内,腔室的左侧的壳体1上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溢流孔5 ;工作电极10固定安装在腔 室的右侧即工作电极池2内,腔室右侧的壳体1上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进液孔4,腔室底部 开设排液孔6,壳体1前部和上部分别开设一与腔室相通的电极装配孔和紫外光照射孔,紫 外光照射孔上装配石英玻璃片7,其上加装压板9,其间加装密封垫8,对电极11和参比电极 12所在的腔室即对电池3的底面向工作电极10所在的腔室即工作电极池2的方向倾斜, 工作电极10所在腔室底面即工作电极池2的底面为"V"形,排液孔6位于"V"形底面的底 部。石英玻璃片7与工作电极IO两平行面间距离最好为200nm 1000nm,以保证紫外光照 射到工作电极10之前有尽可能小的衰减,应使溢流孔5位于工作电极10的侧上方,即溢流 孔5完全位于工作电极池2的上方,并使溢流孔5孔径分别大于进液孔4和排液孔6的孔 径,以减小流体阻力。 本技术工作原理为当不含任何有机物的溶液(含支持电解质)通过进液孔 4到反应池内与表面涂覆有二氧化钛的纳米工作电极10接触时,纳米粒子的光催化降解作 用很小,工作电极10的氧化电流也很小;而当含有有机物的样品进入反应池内与纳米工作 电极10接触时,纳米粒子的光催化降解作用很强,导致工作电极10上的氧化电流变化很 大。这种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直接使纳米工作电极10的输出电流发生同比的变化,两者之 间存在定量的关系,据此可计算出样品中COD的含量。权利要求一种测量COD的三电极流通池,其特征是它包括一具有阶梯状底面腔室的壳体,腔室内装设有对电极和工作电极,对电极一侧的壳体上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溢流孔,工作电极一侧的壳体上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进液孔,腔室底部开设有排液孔,壳体前部和上部分别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电极装配孔和紫外光照射孔,紫外光照射孔上装配有石英玻璃片。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COD的三电极流通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电极所在腔室 底面向工作电极所在腔室方向倾斜,工作电极所在腔室底面为"V"形,排液孔位于"V"形底 面的底部。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COD的三电极流通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石英玻璃片与工 作电极两平行面间距离为200nm lOOOnm。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测量COD的三电极流通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孔位 于工作电极的上方,溢流孔孔径分别大于进液孔和排液孔孔径。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测量COD的三电极流通池,它包括一具有阶梯状底面腔室的壳体,腔室内装设有对电极和工作电极,对电极一侧的壳体上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溢流孔,工作电极一侧的壳体上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进液孔,腔室底部开设有排液孔,壳体前部和上部分别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电极装配孔和紫外光照射孔,紫外光照射孔上装配有石英玻璃片。当被测水样流经工作电极表面时,水样中有机物迅速降解测取数据后,再经溢流孔流出。对电极池的底面不水平,而是向工作电极的方向倾斜,同时工作电极池底面呈“V”形,排液孔在“V”形电极池底底部。在排液泵的作用下,可快速抽取残留水样,不易残留,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便于生产加工和安装维护。文档编号G01N27/28GK201514394SQ20092025413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3日专利技术者李江成, 王刚, 王晶 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测量COD的三电极流通池,其特征是它包括一具有阶梯状底面腔室的壳体,腔室内装设有对电极和工作电极,对电极一侧的壳体上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溢流孔,工作电极一侧的壳体上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进液孔,腔室底部开设有排液孔,壳体前部和上部分别开设有与腔室相通的电极装配孔和紫外光照射孔,紫外光照射孔上装配有石英玻璃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江成王刚王晶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