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瓣抓斗液压控制系统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186773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瓣抓斗液压控制系统保护装置,应用于起重装卸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油泵、多个对应驱动抓斗瓣的油缸、外部油箱以及连接油泵与油缸的液压控制系统,油缸具有油缸上腔和油缸下腔,还包括电磁阀、溢流阀、分别与电磁阀电连接的第一压力开关和第二压力开关,液压控制系统包括与油缸上腔管路连接的节流阀,油泵经单向阀分别管路连接外部油箱和液压控制系统,电磁阀和溢流阀并联设置于单向阀与外部油箱之间,第一压力开关和第二压力开关分别管路连接液压控制系统的油缸上腔和油缸下腔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电磁阀、溢流阀以及第一、第二压力开关,控制液压系统的管路压强,防止液压控制系统发生故障,从而保证液压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起重装卸设备
,涉及一种液压控制系统保护装置,具 体地说涉及一种多瓣抓斗液压控制系统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多瓣抓斗液压控制系统在启动时以及抓斗的开闭转换时,由于阀块内部阀芯有 一定的响应时间,因此油管内的瞬间压力非常高,容易引发液压控制系统故障。需要提供一种多瓣抓斗液压控制系统保护装置,控制液压系统的管路压强,防 止液压控制系统发生故障,从而保证液压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瓣抓斗液压控制系统保护装置, 控制液压系统的管路压强,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液压控制系统由于压力过大而发生故 障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多瓣抓斗液压控制系统保护装置,包括油泵、多个对应驱动抓斗瓣的油 缸、外部油箱以及连接油泵与油缸的液压控制系统,油缸具有油缸上腔和油缸下腔,还 包括电磁阀、溢流阀、分别与电磁阀电连接的第一压力开关和第二压力开关,液压控制 系统包括与油缸上腔管路连接的节流阀,油泵经单向阀分别管路连接外部油箱和液压控 制系统,电磁阀和溢流阀并联设置于单向阀与外部油箱之间,第一压力开关和第二压力 开关分别管路连接液压控制系统的油缸上腔和油缸下腔管道。本技术的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换向阀、左侧单向阀、右侧单向阀、左侧液 控单向阀以及右侧液控单向阀,换向阀包括左侧进油口、右侧进油口、左侧出油口以及 右侧出油口,油泵经单向阀管路分别连接左侧进油口和右侧进油口,单向阀与右侧进油 口之间设置有电磁阀和溢流阀,左侧出油口和右侧出油口分别经左侧单向阀和右侧单向 阀管路连接油缸下腔和油缸上腔,油缸下腔和油缸上腔分别经左侧液控单向阀和右侧液 控单向阀管路连接外部油箱,左侧出油口分别管路连接右侧液控单向阀下压力口和左侧 液控单向阀上压力口,右侧出油口分别管路连接左侧液控单向阀下压力口和右侧液控单 向阀上压力口,油缸上腔与右侧液控单向阀之间还设置有节流阀。本技术的油缸为6个。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采用的溢流阀,当经油泵出来的液压油在管路中的压强超过溢流 阀所承受的压强时,溢流阀将自动导通,使从油泵出来的液压油直接排至外部油箱;本 技术采用的第一压力开关和第二压力开关,当从油缸上腔或油缸上腔出来的液压油 在管路中的压强超过第一压力开关或第二压力开关所承受的压强时,与油缸上腔和油缸 上腔连接的第一压力开关和第二压力开关控制电磁阀导通,使得从油泵出来的液压油直接排至外部油箱,控制液压系统的管路压强,防止液压控制系统发生故障,从而保证液 压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系统原理图。其中010—油泵 011—单向阀 020—液压控制系统030—油缸 031—油缸上腔 032—油缸下腔040—溢流阀050—电磁阀061—第一压力开关062—第二压力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描述请参见图1,其为本技术的系统原理图,包括油泵010、液压控制系统 020、油缸030、外部油箱、溢流阀040、电磁阀050、分别与溢流阀040电连接的第一压 力开关061和第二压力开关062。油缸030为六个,每个油缸030分别控制多瓣抓斗的一瓣。油缸030具有油缸 上腔031和油缸下腔032,油缸上腔031和油缸下腔032之间具有活塞。液压控制系统020包括换向阀、左侧单向阀、右侧单向阀、左侧液控单向阀、 右侧液控单向阀以及节流阀。换向阀为三位四通电液阀。换向阀具有左侧进油口、右侧进油口、左侧出油口 以及右侧出油口。换向阀可通过阀门调节出油口,使左侧出油口出油或右侧出油口出 油。油泵010经单向阀011与换向阀左侧进油口管路连接。从左侧油口出来的液压油分为三路第一路,左侧出油口经左侧单向阀管路连 接油缸下腔032;第二路,左侧出油口管路连接左侧液控单向阀的上压力口,左侧出油 口经左侧出油口与左侧单向阀之间管路与左侧液控单向阀的上压力口连接;第三路,左 侧出油口管路连接右侧液控单向阀的下压力口,左侧出油口经左侧出油口与左侧单向阀 之间管路与右侧液控单向阀的下压力口连接。从右侧出油口出来的液压油分也为三路第一路,右侧出油口经右侧单向阀管 路连接油缸上腔031;第二路,右侧出油口管路连接右侧液控单向阀的上压力口,右侧 出油口经右侧出油口与右侧单向阀之间管路与右侧液控单向阀的上压力口连接;第三 路,右侧出油口管路连接左侧液控单向阀的下压力口,右侧出油口经右侧出油口与右侧 单向阀之间管路与左侧液控单向阀的下压力口连接。油缸下腔032经左侧液控单向阀管路连接外部油箱,油缸下腔032经左侧单向阀 与油缸下腔032之间的管路连接左侧液控单向阀。油缸上腔031经右侧液控单向阀管路连接外部油箱,油缸上腔031经右侧单向阀 与油缸上腔031之间的管路连接右侧液控单向阀。油缸上腔031与右侧液控单向阀之间还设置有节流阀,节流阀不处于于油缸上 腔031和右侧单向阀之间的管路上。当换向阀的阀门调节至左侧出油口时,液压油从左侧出油口流出。从左侧出油口流出的液压油经左侧单向阀流至油缸下腔032,油缸下腔032的压 力增大,使得油缸030活塞向上移动,同时油缸上腔031的液压油从油缸上腔031流出。同时,从左侧出油口流出的液压油还会流向左侧液控单向阀的上压力口和右侧 液控单向阀的下压力口。流向左侧液控单向阀上压力口的液压油使得左侧液控单向阀处 于关闭状态,而流向右侧液控单向阀下压力口的液压油使得右侧液控单向阀处于导通状 态。这使得从油缸上腔031流出的液压油经节流阀以及右侧液控单向阀流至外部油 箱。这一过程完成了多瓣抓斗的抓取操作。采用的节流阀能控制油缸上腔031流向 右侧液控单向阀的液压油的流量,实现多瓣抓斗的缓慢抓取,使得抓斗能充分地将所要 抓取的物体抓牢,从而提高抓斗的工作效率。当换向阀的阀门调节至右侧出油口时,液压油从右侧出油口流出。从右侧出油口流出的液压油经右侧单向阀流至油缸上腔031,油缸上腔031的压 力增大,使得油缸030活塞向下移动,同时油缸下腔032的液压油从油缸下腔032流出。同时,从右侧出油口流出的液压油还会流向左侧液控单向阀的下压力口和右侧 液控单向阀的上压力口。流向左侧液控单向阀下压力口的液压油使得左侧液控单向阀处 于导通状态,而流向右侧液控单向阀上压力口的液压油使得右侧液控单向阀处于关闭状 态。这使得从油缸下腔032流出的液压油经左侧液控单向阀流至外部油箱。这一过程完成了多瓣抓斗的松开操作。油泵010经单向阀011、溢流阀040以及电磁阀050与换向阀右侧进油口和外部 油箱管路连接;同时,油泵010经单向阀011、溢流阀040以及电磁阀050与外部油箱管 路连接。其中,溢流阀040和电磁阀050并联设置。本实施例中溢流阀040设置的承受压强的最大值为23兆帕。当经油泵010出来的液压油在管路中的压强超过23兆帕时,溢流阀040将自动 导通,使从油泵010出来的液压油直接排至外部油箱,以减小管路的压强,防止液压控 制系统020发生故障。第一压力开关061和第二压力开关062分别管路连接液压控制系统020的油缸 上腔031和油缸下腔032管道。第一压力开关061和第二压力开关062均电连接电磁阀 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瓣抓斗液压控制系统保护装置,包括油泵、多个对应驱动抓斗瓣的油缸、外部油箱以及连接所述油泵与油缸的液压控制系统,所述油缸具有油缸上腔和油缸下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阀、溢流阀、分别与电磁阀电连接的第一压力开关和第二压力开关,所述液压控制系统包括与油缸上腔管路连接的节流阀,所述油泵经单向阀分别管路连接所述外部油箱和液压控制系统,所述电磁阀和溢流阀并联设置于所述单向阀与外部油箱之间,所述第一压力开关和第二压力开关分别管路连接所述液压控制系统的油缸上腔和油缸下腔管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瓣抓斗液压控制系统保护装置,包括油泵、多个对应驱动抓斗瓣的油缸、 外部油箱以及连接所述油泵与油缸的液压控制系统,所述油缸具有油缸上腔和油缸下 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阀、溢流阀、分别与电磁阀电连接的第一压力开关和第二 压力开关,所述液压控制系统包括与油缸上腔管路连接的节流阀,所述油泵经单向阀分 别管路连接所述外部油箱和液压控制系统,所述电磁阀和溢流阀并联设置于所述单向阀 与外部油箱之间,所述第一压力开关和第二压力开关分别管路连接所述液压控制系统的 油缸上腔和油缸下腔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瓣抓斗液压控制系统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 控制系统还包括换向阀、左侧单向阀、右侧单向阀、左侧液控单向阀以及右侧液控单向 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淦纯李斌陈琮诗高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