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耀祖专利>正文

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和膜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74900 阅读:5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其包括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元件和外壳,所述膜元件具有膜袋、中心管束导流器和两个端盘。所述膜袋构成低压进液口和低压出液口,在膜袋内部形成低压通道,并且膜袋之间在两侧封闭,以便在膜袋之间形成高压通道(6)。所述中心管束导流器包括多个围绕多孔的高压中心管(3)固定的扇形导流杆,各扇形导流杆分别设置与高压中心管连通的径向沟槽以及连续的进液孔,在扇形导流杆之间构成用于容纳低压进液管的管槽,膜袋共同地螺旋卷绕在中心管束导流器上。在高压端盘的圆周与外壳之间具有空隙,低压端盘的圆周相对于外壳密封并且具有与膜袋的低压出液口连通的出液孔。该膜组件结构简单且特别紧凑。(*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特别是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 透膜组件,该膜组件尤其是用于双流道对流反渗透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已大量应用于海水淡化等的反渗透分离装置,是由单流道 的反渗透膜组件组成的。由于单流道反渗透膜组件的构造是在反渗透膜的一侧设置直通的 高压流道,使流入的稀溶液脱水浓缩后排出,在膜的另一侧流道,则只设排水口,排出的渗 透水是清水,浓度为零。如进行高度浓缩,则浓缩度越高渗水量越大,随之,反渗透膜两侧溶 液的浓度差及其渗透压差就会更大,因此克服渗透压的高压泵的压力也就需更高,这样,不 仅会超过了泵的允许压力,而且反渗透膜亦会被压破,所以只能进行低度浓缩。在本申请人的专利技术专利(专利号为ZL99103186. 5)的公开说明书CN 1116096C中 公开一种双流道对流反渗透分离装置,其包括核心部件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螺旋卷 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元件的构成及制作工艺的原理在本申请人的专利技术专利CN 1116096C 中包含大量相关描述,在此通过引用使之成为本申请的内容。在处理流体时,该装置是使用 其膜组件,通过四种组合方法和连接顺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其包括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元件和外壳,所述膜元件具有膜袋、中心管束导流器和两个端盘;所述膜袋在一个纵向端部上与低压进液管(4)连接以构成低压进液口,并且在另一个纵向端部上在侧向开口以构成低压出液口(2),在膜袋内部形成低压通道(7’),并且膜袋之间在两侧封闭,以便在膜袋之间形成高压通道(6);所述中心管束导流器构成为分散式的,其包括多个扇形导流杆(9),在各扇形导流杆的径向沟槽(10)中分别设置与多孔的高压中心管连通的进液孔,在扇形导流杆之间构成用于容纳低压进液管(4)的管槽,这些扇形导流杆将低压进液管(4)固定在作为高压出液口的高压中心管(3)周围,从而...

【技术特征摘要】
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其包括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元件和外壳,所述膜元件具有膜袋、中心管束导流器和两个端盘;所述膜袋在一个纵向端部上与低压进液管(4)连接以构成低压进液口,并且在另一个纵向端部上在侧向开口以构成低压出液口(2),在膜袋内部形成低压通道(7’),并且膜袋之间在两侧封闭,以便在膜袋之间形成高压通道(6);所述中心管束导流器构成为分散式的,其包括多个扇形导流杆(9),在各扇形导流杆的径向沟槽(10)中分别设置与多孔的高压中心管连通的进液孔,在扇形导流杆之间构成用于容纳低压进液管(4)的管槽,这些扇形导流杆将低压进液管(4)固定在作为高压出液口的高压中心管(3)周围,从而形成圆柱形的管束,所述膜袋共同地螺旋卷绕在中心管束导流器上;或者所述中心管束导流器构成为整体式的圆柱体,在圆柱体的中心构成中心管孔作为膜元件的高压中心管,而在圆柱体的圆周构成用于容纳低压进液管的管槽(4’),以及在管槽之间构成与高压中心管连通的进液孔(5’),所述膜袋共同地螺旋卷绕在中心管束导流器上;其中一个端盘是安装在膜元件的中心管束导流器的高压进液端上的高压端盘(17),而另一个端盘是安装在膜元件的中心管束导流器的低压出液端上的低压端盘(16),在高压端盘(17)的圆周与外壳之间具有空隙,高压溶液通过外壳的高压进液口(23)和所述空隙进入膜元件的高压通道(6),所述低压端盘(16)的圆周相对于外壳密封并且具有与膜袋的低压出液口(2)连通的出液孔(19’),从低压出液口(2)排出的低压溶液通过低压端盘(16)的出液孔(19’)和外壳的低压出液口(24)排出;所述外壳用于容纳膜元件,并且具有与膜元件的高压通道连通的高压进液口(23)、与膜元件的高压中心管(3)连通的高压出液管口(28)、与膜元件的低压进液管(4)连通的低压进液管口(27)以及与膜元件的低压出液口(2)连通的外壳低压出液口(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外壳具 有两个端板(25、26),在这两个端板上分别设置所述低压进液管口(27)和高压出液管口 (28),所述高压出液管口(28)与膜元件的高压中心管(3)以及所述低压进液管口(27)与 膜元件的低压进液管(4)分别通过一个连接装置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 装置包括一个安装在端盘(16、17)的套管上的、具有中心孔的管罩(29、30)以及一个适配 器(31、32),所述适配器(31、32)以一端安装在低压进液管口(27)或高压出液管口(28)中 并且以另一端安装在管罩(29、30)的中心孔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在低压进 液管口(27)或高压出液管口(28)与端盘(16、17)之间设置一个套在管罩(29、30)上的管 式支撑器(33,34) 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膜袋 是由反渗透膜与隔断薄片叠合构成的单面膜袋,隔断薄片比反渗透膜长,并且在卷绕时反 渗透膜位于外侧,而隔断薄片位于内侧,使得高压通道的外环为隔断薄片,而高压通道的内 环为反渗透膜;或者所述膜袋是由两片相同长度的反渗透膜叠合构成的双面膜袋,在内侧 的反渗透膜上续接一段隔断薄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在膜袋内或在膜袋之间设置一层或双层隔网,或者在膜袋内以及在膜袋之间同时设置一层或双层隔 网,并且在膜袋内的一层或双层隔网与反渗透膜之间设置防止反渗透膜被压破的支撑层细 孔隔网(14)。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通过在膜 袋之内和在膜袋之间在膜袋的纵向上设置X型粘接条,将膜元件的高压通道和低压通道分 别划分成多个分通道。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低压端盘 (16)具有一个中心孔及伸出盘面的套管,用于将低压端盘安装在中心管束导流器上,低压 端盘(16)的朝向膜元件的内侧面具有一个比周边低的中心区域以及一个围绕中心区域的 环形槽(19),所述中心区域具有注液孔(18),通过从注液孔(18)中注入粘液,低压端盘(16)与膜元件的端面以及中心管束导流器粘接,所述环形槽(19)设有出液孔(19’),并且 低压端盘(16)具有圆周沟槽和安装在圆周沟槽内的0形密封圈,用于建立与外壳的密封。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高压端盘(17)具有一个中心孔及伸出盘面的套管,用于将高压端盘安装在中心管束导流器上,高压 端盘(17)的朝向膜元件的内侧面具有一个比周边低的中心区域,所述中心区域具有注液 孔(18),通过从注液孔(18)中注入粘液,高压端盘(17)与膜元件的端面以及中心管束导流 器粘接,并且高压端盘(17)在圆周上具有至少三个支撑在外壳上的支撑柱(22),使得高压 端盘(17)的圆周与外壳之间保留空隙。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卷式双流道对流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 进液管(4)和高压中心管(3)是两端开口的管,所述低压进液管的靠近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耀祖高雷
申请(专利权)人:高耀祖高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