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连轴打孔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59054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连轴打孔工装,由上、下模和挡板构成,所述挡板固定在下模的顶端,其创新点在于:所述上模下端面开有槽,所述下模中心开有长方形腔体,在所述上、下模配合形成的模腔两端开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嵌有钻套,所述模腔顶端的挡板上连接有调整螺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将需要打孔的轴连轴放置于上下模配合形成的模腔内,通过挡板上的调整螺栓调整轴连轴的前后位置,将钻床的钻头伸入钻模内,对轴线轴的两端进行钻孔,两钻模的中心距即轴连轴两孔的距离,定位快速准确,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轴连轴打孔工装,由上、下模和挡板构成。
技术介绍
原来对轴连轴两端进行打孔时,在需要打孔的位置划线标记,打孔速度慢,且两孔位置不准确,两孔中心距不能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定位快速准确的轴连轴打孔工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轴连轴打孔工装,由上、下模和挡板构成,所述挡板固定在下模的顶端,其创新点在于所述上模下端面开有槽,所述下模中心开有长方形腔体,在所述上、下模配合形成的模腔两端开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嵌有钻套,所述模腔顶端的挡板上连接有调整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的端部开有可与挡板嵌合的凹槽,下端面为可与下模扣合的卡槽结构。 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将需要打孔的轴连轴放置于上下模配合形成的模腔内,通过挡板上的调整螺栓调整轴连轴的前后位置,将钻床的钻头伸入钻模内,对轴连轴的两端进行钻孔,两钻模的中心距即轴连轴两孔的距离,定位快速准确,提高了生产效率。上模的凹槽与挡板嵌合及下端面的卡槽结构用于防止上、下模发生相对位移,保证了打孔的精度。附图说明图l为轴连轴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轴连轴打孔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轴连轴打孔工装的左视图。 图4为本技术的轴连轴打孔工装的右视图。 图5为本技术的轴连轴打孔工装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涉及一种轴连轴打孔工装,所需打孔的轴连轴由轴体10及两端铣扁的端部ll构成,可参见图l。 如图2所示,打孔工装由上模1、下模2和挡板3构成,所述挡板3为倒T型,固定在下模2的顶端,所述上模1下端面开有槽4,该槽4为与轴连轴仿形的圆柱型柱体切去部分侧面的形状,所述下模2中心开有长方形腔体5。轴连轴放入上、下模1、2形成的模腔后,轴体10嵌入槽4和长方形腔体5内,端部11下端面紧压在下模2的上端面,从而实现轴连轴的径向定位,模腔两端开有通孔,并在通孔内嵌有钻套7。模腔顶端的挡板3上钻有螺纹孔,该螺纹孔内连接有调整螺栓8,通过旋转调整螺栓8来调整轴连轴在模腔内的轴向位置,实现轴向定位,然后把装有轴连轴的工装放在钻床上,通过夹具将上、下模1、2压紧,钻头伸入钻套7内,对轴连轴两端打孔,两端钻套7的中心距即是轴连轴两端孔的中心距。 为了防止上、下模1、2在配合时发生相对移动,从而影响到打孔的精度。在上模1的端部开有凹槽9,下端面设有卡槽6,其中,凹槽9的宽度与挡板3上部宽度相同,卡槽6的宽度与下模2宽度相同,可参见图3、4、5。这样,上模1与下模2配合时,凹槽9与挡板3嵌合,卡槽6与下模2扣合,保证上、下模1、2不发生相对移动,保证了打孔的精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连轴打孔工装,由上、下模和挡板构成,所述挡板固定在下模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下端面开有槽,所述下模中心开有长方形腔体,在所述上、下模配合形成的模腔两端开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嵌有钻套,所述模腔顶端的挡板上连接有调整螺栓。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轴连轴打孔工装,由上、下模和挡板构成,所述挡板固定在下模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下端面开有槽,所述下模中心开有长方形腔体,在所述上、下模配合形成的模腔两端开有通孔,所述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生辉陈玉华汪宝和沈贵生闫晶
申请(专利权)人:如皋市非标轴承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