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汽缸头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57199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引擎汽缸头油路结构,包括汽缸头盖、汽缸头、及固设于汽缸头的凸轮轴座。汽缸头包括有一结合面,汽缸头盖是结合于结合面;凸轮轴座包括有一定位轴承座与一螺栓通道。凸轮轴座内部挖设有连通于螺栓通道的润滑油通道,其中润滑油通道包括有一开口端与一封闭端,开口端位于定位轴承座的油室,封闭端位于凸轮轴座的表面、且在结合面上方。藉此,汽缸头油路结构的设计不仅简化、加工路径也短,提升了油路加工性。另外将封闭端设置于汽缸头盖所罩盖的范围内也使得整体油路结构避免了润滑油泄漏减少的问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缸头油路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机车引擎汽缸头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机车引擎汽缸头的设计有多种类型,例如可区分成一体式汽缸头、及分离式汽缸 头,其中分离式汽缸头主要是将汽缸头构造上半部分离出一汽缸头盖。分离式汽缸头的设 计在习知上主要又有如下三种形态分离式凸轮轴座、一体式凸轮轴座、以及汽缸头/凸轮 轴座一体成型。图1为一体式汽缸头1的示意图;图2至图4则分别绘示上述三种分离式 汽缸头,但皆已将汽缸头盖省略。 分离式汽缸头的优点在于调整汽门间隙比一体式汽缸头方便,故有助于维修,唯 其缺点是汽缸头的整体强度较弱。另外,上述三种分离式汽缸头中,一体式凸轮轴座、及汽 缸头与凸轮轴座一体成型二者的强度较高,因此常作为分离式汽缸头的发展目标,其中又 以一体式凸轮轴座者较为理想,因为汽缸头与凸轮轴座一体成型的形式其制程成本高较少 被采用。 再者,上述分离式汽缸头的油路设计一直是最令人困扰的问题。图2与图3的汽 缸头油路主要是使润滑油依序经过螺栓通道4(9)、摇臂轴内埋油道5(10)、及摇臂出油孔 6(11)而向外溅洒出。但此种油路型态会造成摇臂轴2(7)及摇臂3(8)的设计复杂化,成本 较高且出油量较小。 在图4中,汽缸头16与凸轮轴座18为一体成型,其汽缸头油路包括需于汽缸头16 的结合面12下方额外设置的润滑油通道14,此润滑油通道14经过螺栓通道13,并开口于 定位轴承座15的油室(图中未示出)。至于润滑油通道14另一端则将的封闭形成一封闭 端17。 前述油室是指开设于定位轴承座中、用于与凸轮轴内部中空槽相连通的空间,其 主要提供润滑油直接进入凸轮轴的途径。 润滑油即依序经过螺栓通道13、润滑油通道14而至定位轴承座15表面排出润滑。 此种油路设计其加工路径较长,且其加工性受汽缸头结合面12的高度影响。而且由于封闭 端17是位在汽缸头16外部,若因加工不良或事后元件变异而导致封闭失效,润滑油便会外 泄而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擎汽缸头油路结构,该结构简单而有效的油路结 构,解决了扰人的油路设计问题。 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引擎汽缸头油路结构包括一汽缸头盖、一汽缸 头、一凸轮轴座。汽缸头包括有一结合面,上述汽缸头盖是结合于结合面。上述凸轮轴座固 设在汽缸头,并包括有一定位轴承座与一螺栓通道。 凸轮轴座内部更挖设有一润滑油通道系连通于上述螺栓通道,其中润滑油通道包 括有一开口端与一封闭端。开口端位于定位轴承座的油室,封闭端则位于凸轮轴座的表面、 且在结合面上方。 上述凸轮轴座与汽缸头可互为独立的分件、或一体成型件。且本技术的油路 结构可适用于分离式汽缸头或一体式汽缸头。 上述润滑油通道的封闭端可位于汽缸头盖所罩盖的范围内,藉此当润滑油通道封 闭不良时可有效回收润滑油于汽缸头内,避免润滑油外泄而损失、及污染环境的问题。封闭 端可以是用 一栓塞封闭而形成。 本技术的优点是,汽缸头油路结构的设计不仅简化、加工路径也短,提升了油 路加工性。另外将封闭端设置于汽缸头盖所罩盖的范围内也使得整体油路结构避免了润滑 油泄漏减少的问题。藉由本技术设置在结合面上方的润滑油通道,不仅加工路径较习 知者短、因而提高加工性,加工变异可能性也因此减少。附图说明参考图5与图6,其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分离式汽缸头分解图、立体图,其中图6的汽缸头已部份断开、并省略汽缸头盖。本实施例是将本技术的油路结构实 施在一具有分离式汽缸头的机车引擎,亦即凸轮轴座23与该汽缸头21互为独立的分件,且 凸轮轴座23本身为一体式。 图中显示出有一汽缸头21、一汽缸头盖22、一凸轮轴座23、以及一凸轮轴总成24。 凸轮轴座23固设在汽缸头21上,其包括有一对定位轴承座231、236与位于四角落的四螺 栓通道232 235,凸轮轴总成24即是透过轴承(图未示)而受支撑于凸轮轴座23之定位 轴承座231、236。凸轮轴座23伴随其上的凸轮轴总成24锁固于汽缸头21后,便可利用汽 缸头盖22结合于汽缸头21顶部环状的结合面211,以得到一完整汽缸头构造。汽缸头21 亦设有对应上述凸轮轴座23四螺栓通道232 235的螺栓通道31、34 36,凸轮轴座23 即是透过此等螺栓通道而锁附在汽缸头21上。 凸轮轴座23内部还另挖设有一润滑油通道32是连通于螺栓通道232。润滑油通 道32包括有一开口端321与一封闭端322,开口端321是位于定位轴承座231的油室37而 与之连通(示于图8),封闭端322位于凸轮轴座23的表面、且在结合面211以上。 由上可知,来自润滑油箱的润滑油将流经汽缸头21的螺栓通道31、凸轮轴座23的 螺栓通道232,接着转向流经润滑油通道32、最后自定位轴承座231的油室37排出而进入 凸轮轴总成24以润滑机件。 图7显示出实施例的分离式汽缸头侧视图,其中可清楚看出润滑油通道32是位在 汽缸头21的结合面211上方,且润滑油通道32是通过凸轮轴座23的螺栓通道232。 图8为自图7中A-A线观察的剖视图。图中可清楚看出润滑油的流动(如箭头所 示)路径是依序经过凸轮轴座23的螺栓通道232、润滑油通道32,最后于定位轴承座231 的油室37排出。 本实施例中,润滑油通道32的形成是先从凸轮轴座23外表向内贯穿出一长通道 使其不仅通过螺栓通道232、更开口于定位轴承座231。接着再将凸轮轴座23外表的贯穿 起点处以一密封件封闭住,例如用一栓塞33堵塞或以熔接焊接工艺将之封闭。由于润滑油 道的贯穿形成是从汽缸头21的结合面211上方、凸轮轴座23外表,而非习知(图4)般从 汽缸头外表开始,故本技术的结构所需加工路径较短,有较高加工性,也因而降低加工 过程发生异常的可能性。 另外,本实施例还将润滑油通道32的封闭端322设计在汽缸头盖22 (汽缸头21亦同)所罩盖的范围内,故即使润滑油通道32的封闭不完全导致润滑油从封闭端322的漏洞泄漏出,所泄漏的润滑油亦是回收到汽缸头内,并不会造成润滑油总量减少。 虽实施例是以分离式汽缸头为例说明,但孰知此技艺者在参照上述说明例后当可轻易应用至汽缸头与凸轮轴座一体成型的汽缸头,其亦包含于本技术的精神与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引擎汽缸头油路结构,包括:  一汽缸头盖;  一汽缸头,包括有一结合面,该汽缸头盖是结合于该结合面;以及  一凸轮轴座固设于该汽缸头,并包括有一定位轴承座与一螺栓通道;  其特征在于:  该凸轮轴座内部挖设有一润滑油通道连通于该螺栓通道,其中该润滑油通道包括有一开口端与一封闭端,该开口端位于该定位轴承座的油室,该封闭端位于该凸轮轴座的表面、且在该结合面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引擎汽缸头油路结构,包括一汽缸头盖;一汽缸头,包括有一结合面,该汽缸头盖是结合于该结合面;以及一凸轮轴座固设于该汽缸头,并包括有一定位轴承座与一螺栓通道;其特征在于该凸轮轴座内部挖设有一润滑油通道连通于该螺栓通道,其中该润滑油通道包括有一开口端与一封闭端,该开口端位于该定位轴承座的油室,该封闭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进禄洪国基尤志文
申请(专利权)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