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52654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相对于连接行RC1到RC4的数量,多个接线端子行RT1到RT3的数量被减小。在接线端子行RT1内,信号接触件对C22、C23的接线端子部304布置在信号接触件对C11、C12的接线端子部304和信号接触件对C14、C15的接线端子部304之间。在接线端子行RT3内,信号接触件C42、C43的接线端子部304布置在信号接触件对C31、C32的接线端子部304和信号接触件对C34、C35的接线端子部304之间。因此,连接器100的覆盖区的尺寸可以减小,并且信号接触件对C11、C12和信号接触件对C14、C15之间以及信号接触件对C31、C32和信号接触件对C34、C35之间的交叉干扰或串话可以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多组接触件组,并且尤其涉及一种包括至少两个 插口的USB (通用串行总线)3. 0标准-A型母口连接器。
技术介绍
JP-A 2003-68407公开一种双堆叠或二层的USB2. 0连接器,其具有最小的覆盖区 (footprint),JP-A 2003-68407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并入。然而,JP-A 2003-68407的连接器具有削弱的信号传输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在不降低信号传输质量的情况下具有减小的覆盖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由壳体保持的第一接触件组到第 四接触件组。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中的每一个包括多个接触件。接触件的每一个 具有连接部和从连接部延伸的接线端子部,使得接触件具有L形形状。连接部配置成连接 到匹配的连接器。接线端子部配置成连接到连接目标。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的连 接部分别布置成第一连接行到第四连接行。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的接线端子部布 置成第一接线端子行到第三接线端子行。第一接触件组的接触件包括两组第一信号接触件 对。第一信号接触件对中的一个的接线端子部和第一信号接触件对中的另一个的接线端子 部彼此分开地布置在第一接线端子行。第三接触件组的接触件包括两组第三信号接触件 对。第三信号接触件对的一个的接线端子部和第三信号接触件对的另一的接线端子部彼此 分开地布置在第三接线端子行中。通过下面优选的实施例的描述并通过附图可以更彻底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底部的斜视图;图2是图1中的连接器的顶部的斜视图;图3是图1中连接器的斜视图;图4是图1中连接器的正视图;图5是包括在图1的连接器中的第一组件的斜视图;图6是包括在图5的第一组件中的第一接触件组的斜视图;图7是包括在图1中的连接器中的第二组件的斜视图;图8是包括在图7中的第二组件中的第二接触件组的斜视图;图9是包括在图1中的连接器的第三组件的斜视图;图10是包括在图9的第三组件中的第三接触件组的斜视图11是包括在图1中的连接器中的第四组件的斜视图;图12是包括在图11中的第四组件中的第四接触件组的斜视图;图13是示出分别为图6、8、10以及12中的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的布置 的侧视图;图14是示出分别为图6、8、10以及12中的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的连接 部的布置的示意图;图15是示出分别为图6、8、10以及12中的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的接线 端子部的布置的示意图;图16是示出图1中的连接器的第一壳部的斜视图;图17是图1中的连接器的第二壳部的斜视图;图18是图1中的连接器的第三壳部的斜视图;图19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仰视图。虽然本专利技术可以接受多种修改和替换的形式,下面将通过附图中的示例示出具体 的实施例并详细地描述。然而,应该理解,附图和具体描述并不是为了将本专利技术限定为特定 的公开形式,而相反,本专利技术覆盖所有的落入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修改、等同物以及替换形 式。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是双堆叠或二层USB (通用串行总线)3. 0标准-A 型母口连接器(即,具有两个插口的USB3. 0标准-A型母口连接器)。除了 USB2. 0需要的四个接触件外,USB3. 0标准-A型母口连接器包括另外5个接 触件。5个接触件的接触部设置成朝向连接器的前部,同时那4个接触件设置成朝向连接器 的后面。换句话说,USB3.0标准-A型母口连接器具有两行(双重)接触系统。因此,双堆 叠或二层USB3. 0标准-A型母口连接器具有四行接触系统。参照图1-3,连接器100包括两个插口 102和104,它们分别沿Y方向适于接收USB 3.0标准-A型公或插头连接器。连接器100配置成被安装到电路板(连接目标未示出) 上。如图3所示,插口 102和104沿Z方向布置。由图1到4可以理解,本实施方式的连接 器100是直角连接器。换句话说,连接器100的前部与匹配或配对的公或插头连接器沿Y 方向是可匹配的或可配对的,同时连接器100的底部可安装到电路板上。参照图1到3,连接器100包括结构200和覆盖结构200的壳部500。壳部500包 括定位在连接器100的前部的两个开口部502和504。插口 102和104分别定位在开口部 502和504内。开口部502和504分别限定插口 102和104的开口。参照图1、2、5、7、9以及11,结构200包括沿Z方向按序号次序堆叠的第一组件210 到第四组件对0。参照图5到6,第一组件210包括第一接触件组310和保持第一接触件组310的第 一保持件410。第一保持件410由绝缘体形成。参照图6,第一接触件组310包括仅由USB3. 0连接装置需要的五个接触件Cll到 C15。接触件C11、C12、C14以及C15是信号接触件。接触件C13是接地接触件。接触件Cll 和C12构成信号接触件对,接触件C14和C15构成另一信号接触件对。接地接触件C13沿X方向,即沿插口 104的宽度方向,布置在信号接触件对Cll和C12和信号接触件对C14和 C15之间,如图3所示。接触件Cll到C15中的每一个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连接部302和由 连接部302沿Z方向延伸的接线端子部304,使得接触件Cll到C15中的每一个具有L形的 形状。连接部302具有接触部303。接触部303配置成与匹配的公连接器的接触件接触。 接线端子部304配置成连接到电路板。接地接触件C13的连接部302具有狭窄部306。狭窄部306沿连接部302的X方 向在相对的边缘上形成有两个凹口(两个直角切口)。如图5和6所示,狭窄部306和信号 接触件C11、C12、C14以及C15的接线端子部304布置在Y方向上的相同位置。换句话说, 当沿Z方向看时,狭窄部306和信号接触件Cll、C12、C14以及C15的接线端子部304布置 在沿X方向延伸的直线上。参照图5和6,第一保持件410包括具有板形形状的基部412、形成在基部412上的 四个凹槽413以及形成在基部412的顶部侧和底部侧(未示出)的定位部414。基部412 在Y方向上具有前端部。基部412保持接触件Cll到C15的连接部302,使得连接部302的 接触部303靠近基部412的前端部布置。由图6可以清楚地知道,第一接触件组310的接 触件Cll到C15的连接部302布置在共同的行,即如图14示出的第一连接行RC1。信号接 触件Cll、C12、C14以及C15的接线端子部304布置在第一接线端子行RT1,同时接地接触 件C13的接线端子部304布置在第二接线端子行RT2,如图14所示。换句话说,信号接触件 C11、C12、C14以及C15的接线端子部304和接地接触件C13的接线端子部304布置在不同 的行。如图5所示,定位部414从基部412凸起,并用作为用于将第二组件220堆叠到第 一组件210上的导向装置,下面将说明。参照图7和8,第二组件220包括第二接触件组320和保持第二接触件组320的第 二保持件420。第二保持件420由绝缘体形成。参照图8,第二接触件组320包括用于USB2. 0连接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由壳体保持的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其中: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中的每一个包括多个接触件;接触件的每一个具有连接部和从连接部延伸的接线端子部,使得接触件具有L形形状;连接部配置成连接到匹配的连接器;接线端子部配置成连接到连接目标;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的连接部分别布置成第一连接行到第四连接行;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的接线端子部布置成第一接线端子行到第三接线端子行;第一接触件组的接触件包括两组第一信号接触件对;第一信号接触件对中的一个的接线端子部和第一信号接触件对中的另一个的接线端子部彼此分开地布置在第一接线端子行;第三接触件组的接触件包括两组第三信号接触件对;和第三信号接触件对的一个的接线端子部和第三信号接触件对的另一个的接线端子部彼此分开地布置在第三接线端子行中。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9-10-20 2009-2412691.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由壳体保持的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其中 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中的每一个包括多个接触件;接触件的每一个具有连接部和从连接部延伸的接线端子部,使得接触件具有L形形状;连接部配置成连接到匹配的连接器; 接线端子部配置成连接到连接目标;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的连接部分别布置成第一连接行到第四连接行; 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的接线端子部布置成第一接线端子行到第三接线端子行;第一接触件组的接触件包括两组第一信号接触件对;第一信号接触件对中的一个的接线端子部和第一信号接触件对中的另一个的接线端 子部彼此分开地布置在第一接线端子行;第三接触件组的接触件包括两组第三信号接触件对;和第三信号接触件对的一个的接线端子部和第三信号接触件对的另一个的接线端子部 彼此分开地布置在第三接线端子行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第二接触件组的接触件的接线端子部中的至少一个布置在第一接线端子行中所述两 组第一信号接触件对之间;和第四接触件组的接触件的接线端子部中的至少一个布置在第三接线端子行中所述两 组第三信号接触件对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第二接触件组的接触件包括第二信号接触件对,第二信号接触件对的接线端子部布置 在第一接触行中所述两组第一信号接触件对的接线端子部之间;和第四接触件组的接触件包括第四信号接触件对,第四信号接触件对的接线端子部布置 在第三接触行中所述两组第三信号接触件对的接线端子部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第一接触件组到第四接触件组的接触件包括电源接触件和接地接触件;和 布置在第一接线端子行和第三接线端子行之间的第二接线端子行包括电源接触件和 接地接触件的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见山亨小寺真史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