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的保存方法及专用培养基技术

技术编号:5128365 阅读:8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的保存方法及专用培养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的保存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接种于装有无菌的黑麦麦粒与水混合物的容器中,在12℃-18℃、黑暗和容器封闭的条件下保存。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马铃薯晚疫病菌在水中能存活的特点,提供了一种在无菌的黑麦粒与水的混合物中保存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的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保存时间长,且保存后的菌株仍保持较高活性;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降低了操作过程中杂菌的污染几率。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马铃薯晚疫病菌及病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的保存方法及专用培养基
技术介绍
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东北、西北、西南、华北等地区均可种植。自2005 年起,中国的马铃薯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晚疫病是马铃薯和番茄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 之一,在我国各大马铃薯主产区均有发生,西南地区因气候原因常年发病,其他地区也因气 候差异,发病时间不同,分布在3-10月份。该病害为土传病害,同一生长季内侵染频繁,能 侵染寄主的叶片、茎杆和薯块,在一周内导致植物整株死亡。侵染初期叶片表现为水渍状病 斑,气候湿润条件下肉眼可见白色霜状霉层。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de Bary),该病原 菌属于卵菌,是一种寄生性很强的兼性寄生菌。主要以游动孢子形成的休止孢产生芽管,自 气孔或皮孔直接侵入马铃薯,通常在黑麦番茄培养基或V8培养基上培养。该菌在离体条件 下难以长期保存。一般的保存方法,如斜面保存法,因用于制备斜面的培养基容易干燥,保 存时间通常不到一年,而且通常制备斜面时需要先对培养基灭菌,然后再进行培养基分装 的工作,增大了污染的几率。孢子冻干保存法,液氮保存法等需要专用的设备,其保存成本 也较高。对于这一世界性的病害,病原菌菌株的长期保存对于深入的研究该病害至关重要。 因此,寻找一种较长期的保存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菌龄的定义从将菌接种在新鲜的黑麦番茄培养基上开始计起,培养的天数即为 菌龄。每升黑麦番茄培养基按照如下方法配制将50_60g黑麦粒、100ml新榨番茄汁 (蕃茄需去皮)和0. 4g CaC03混合,用蒸馏水定容至1升。每升水琼脂培养基(1. 6% )按照如下方法配制将16g琼脂粉溶于蒸馏水中,用 蒸馏水定容至1升。黑麦麦粒去掉颖壳后,包括胚、胚乳和种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的保存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的保存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马铃薯晚疫 病致病菌接种于装有无菌的黑麦麦粒与水混合物的容器中,在12°C -18°C、黑暗和容器封 闭的条件下保存。上述过程中,所述黑麦麦粒与水混合物中,黑麦麦粒与水的配比为 (0. lg-o. 2g) 1. 4mL,具体为 0. lg 1. 4mL 或 0. 15g 1. 4mL 或 0. 2g 1. 4mL。 上述过程中,所述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在接种时的菌龄为5-14天或7-14天,具体 为7天或10天或14天。 上述过程中,所述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以菌丝块的形式接种;菌丝块的大小为(1 5)_X (1 5)_X (1 5)_,优选为(2 3)_X (2 3mm) X (2 3)_,具体 为2mmX 2mmX 2mm或3mmX 3mmX 3mm或5mmX 5mmX 5mm ;所述接种量为1-5块菌丝块 0. lg-0. 2g黑麦麦粒:1.4mL水,优选为2-5块菌丝块0. lg-0. 2g黑麦麦粒:1.4mL水,具体 为5块菌丝块0. lg黑麦麦粒1. 4mL水或4块菌丝块0. 15g黑麦麦粒1. 4mL水或2块菌 丝块0. 2g黑麦麦粒:1.4mL水。上述过程中,所述菌丝块按照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备将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 接种于黑麦番茄培养基上,培养5-14天或7-14天,在菌落中心位置切取菌丝块,即得到所 述菌丝块;所述培养的时间具体为7天或10天或14天。上述过程中,在所述接种后,在所述保存前,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接种后的菌培 养至长出白色菌丝;所述保存的温度为12°C、15°C或18°C ;所述将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接种于黑麦番茄培养基上培养中和所述将接种后的 菌培养至长出白色菌丝中,所述培养在温度为16°C _18°C和黑暗的条件下进行;所述培养 的温度具体为16°C或17°C或18°C ;所述将所述接种后的菌培养至长出白色菌丝中,所述培养的时间为2-4天,具体 为2天或3天或4天。上述过程中,所述黑麦麦粒和所述菌丝块均浸没在所述水的水面之下,所述黑麦 麦粒、所述水和所述菌丝块的混合物的体积占所述容器体积的3/5以下。实验证明,当混合物的体积占容器体积的4/5时,污染率很高;而占3/5时就没有 污染。上述过程中,所述装有无菌的黑麦麦粒与水混合物的容器按照如下(1)或(2)所 示方法得到(1)将所述黑麦麦粒与水混合物装入容器中,再灭菌;(2)将所述黑麦麦粒与水混合物先灭菌,再装入无菌的容器中;所述黑麦麦粒与水混合物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将黑麦麦粒放入水中,浸泡12-24 小时,得到黑麦麦粒与水混合物。所述浸泡时间具体为12小时、18小时或24小时。上述过程中,所述容器为离心管、冻存管或玻璃试管;上述过程中,所述黑麦麦粒为去掉颖壳后的黑麦麦粒;上述过程中,所述水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上述过程中,所述接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上述过程中,所述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为马铃薯晚疫病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infestans de Bary);上述过程中,所述容器为2mL的冻存管时,所述黑麦麦粒用量为0. 1-0. 2g,所述水 的用量为1. 4mL ;所述黑麦麦粒用量具体为0. lg或0. 15g或0. 2g ;上述过程中,所述保存的时间可为1年或2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保存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的培养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用于保存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的培养基,按照包括如下步骤的 方法得到将黑麦麦粒放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浸泡12小时-24小时,得到的混合物即 为用于保存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的培养基;所述浸泡时间具体为12小时、18小时或24 小时。所述黑麦麦粒与所述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配比为(0. lg-0. 2g) 1.4mL,具体为0. lg 1. 4mL 或 0. 15g 1. 4mL 或 0. 2g 1. 4mL。上述培养基中,所述黑麦麦粒为去掉颖壳后的黑麦麦粒。本专利技术根据马铃薯晚疫病菌在水中能存活的特点,提供了一种在无菌的黑麦粒与 水的混合物中保存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保存时间长,且保存后的菌仍 保持较高活性,在管内水分不干的前提下,保存后菌的成活率可以达到90% ;另外,本专利技术 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降低了操作过程中杂菌的污染几率。因此,本专利技术方法马铃薯晚疫 病菌及病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马铃薯晚疫病在田间马铃薯叶片上的症状。图2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在黑麦番茄培养基上培养7天时的形态。图3在冻存管中保存的晚疫病菌菌株。图4用10X 10规格的冻存管盒保存冻存管。图5将游动孢子悬浮液接种在马铃薯叶片上。图6接种7天后叶片上产生的大量游动孢子囊。图7黑麦粒形态。具体实施例方式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供试植物材料马铃薯品种夏波蒂,购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正丰马铃薯种业股份 有限公司。实施例1,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培养和保存一、马铃薯晚疫病病样的采集和病菌的分离培养从中国马铃薯主产区甘肃省采集共分离得到100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具体方法 为将田间采集到的发病植株(图1)加入干燥的报纸中带回试验室。为保证湿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的保存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接种于装有无菌的黑麦麦粒与水混合物的容器中,在12℃-18℃、黑暗和容器封闭的条件下保存。

【技术特征摘要】
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的保存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接种于装有无菌的黑麦麦粒与水混合物的容器中,在12℃ 18℃、黑暗和容器封闭的条件下保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黑麦麦粒与水混合物中,黑麦 麦粒与水的配比为(0. lg-0. 2g) 1.4mL,具体为0. lg 1. 4mL或0. 15g 1. 4mL或 0. 2g 1. 4mL。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在接种时 的菌龄为5-14天或7-14天,具体为7天或10天或14天。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以菌 丝块的形式接种;菌丝块的大小为(1 5)mmX (1 5)mmX (1 5)mm,优选为(2 3) mmX (2 3mm) X (2 3)mm,具体为 2mmX 2mmX 2mm 或 3mmX 3mmX 3mm 或 5mmX 5mmX 5mm ; 所述接种量为1-5块菌丝块0. lg-0. 2g黑麦麦粒1.4mL水,优选为2_5块菌丝块 0. lg-0. 2g黑麦麦粒1. 4mL水,具体为5块菌丝块0. lg黑麦麦粒1. 4mL水或4块菌丝块 0. 15g黑麦麦粒1. 4mL水或2块菌丝块0. 2g黑麦麦粒1. 4mL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丝块按照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 备将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接种于黑麦番茄培养基上,培养5-14天或7-14天,在菌落中心 位置切取菌丝块,即得到所述菌丝块;所述培养的时间具体为7天或10天或14天。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在所述接种后,在 所述保存前,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接种后的菌培养至长出白色菌丝;所述将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接种于黑麦番茄培养基上培养中和所述将接种后的菌培 养至长出白色菌丝中,所述培养在温度为16°C _...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国立耘朱小琼韩淼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