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菌单孢子囊分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166295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0 1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铃薯晚疫病菌单孢子囊分离方法。在已有的悬浮液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单个孢子囊含有多个游动孢子,且每个游动孢子遗传物质相同的特点,分离获得单个孢子囊后,采用低温刺激其释放游动孢子,形成了一套分离单个孢子囊的新方法。改进后的方法成功率提高了近5倍,操作时间减少了一半,同时操作难度也大大降低,是病原群体研究试验中快速、大批量分离单孢子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该病也是植物病理学中的最经典的 病害之一,引起该病的病原菌是致病疫霉。世界各地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一般减产 30%。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马铃薯大量死亡,减产一半,使100多万人饿死,200万人移居海 外。当时对马铃薯死亡的原因有各种推测,1842年冯?马蒂尤斯(vonMartius)首先认为是 病菌引起,1857年斯皮尔许奈德(Speerschneider)证明叶上霉菌能引起块茎腐烂。1861~ 1863年德巴利(deBary)确定了叶上病斑和块茎腐烂都是由一种真菌引起并给鉴定了病原 菌。在中国马铃薯产地都有发生,西南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 害较重,如1950年大流行年,这些地区损失30%~50%。以后的10年内又有5年是流行年。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 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饱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 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饱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即 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 %以上,18-22C条 件下,有利饱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C,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饱子囊萌发产 生游动饱子,温暖(24-25C,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有利饱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 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 目前针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研究很多,但现有马铃薯晚疫病菌研究中单孢子囊分离 方法操作难度大、耗时久、成功率低。直接从新鲜薯片上分离马铃薯晚疫病菌,薯片上的杂 菌难以去除,在分离过程中会造成大量污染,难以得到纯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用于实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现行马铃 薯晚疫病菌研究中单孢子囊分离方法操作难度大、耗时久、成功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 用接种针从发病的马铃薯叶片上挑取少许菌丝,在含有200U1无菌水的2ml离心管 中搅拌数次,待接种针上的菌丝和孢子囊混入无菌水后,用转速为1500rpm/min的涡旋机涡 旋30s,重复两次;随后用血球计数板调整孢子囊悬浮液浓度,将孢子囊悬浮液浓度调整到1 个/2ul; (2) 于一片载玻片上放置三个已用75%乙醇灭菌的盖玻片,分别在三个盖玻片上滴一滴 孢子囊悬浮液,然后于10X10倍显微镜下镜检,若观测到单个孢子囊,则在液滴上加盖 0 · 8cm X 0 · 8cm的黑麦培养基,随后将其转移至灭菌过的空培养皿中,封口; (3 )将培养皿放至4°C冰箱中低温处理2-3h,刺激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然后转移到11 °C的环境存放16-18h,促进游动孢子萌发,最后放置18°C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10天; (4)待萌发的孢子囊在黑麦培养基块上产生菌丝,在超净工作台中将其转移至黑麦培 养基平板上培养,于18°C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即得到由单个孢子囊生长而来的菌株。 黑麦培养基:取50g黑麦于烧杯中,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加入去离子水刚好淹没,室 温下浸泡15~20h,充分研磨后于65°C水浴2h,用四层纱布过滤去渣,加热煮沸并于滤液中加 入12g琼脂粉,待琼脂粉充分融化后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L,分装,灭菌。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本研究在已有的悬浮液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单个孢子囊含有多个游动孢子,且每 个游动孢子遗传物质相同的特点,分离获得单个孢子囊后,采用低温刺激其释放游动孢子, 形成了一套分离单个孢子囊的新方法。改进后的方法成功率提高了近5倍,操作时间减少了 一半,同时操作难度也大大降低,是病原群体研究试验中快速、大批量分离单孢子囊的一种 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有技术采用水琼脂平板划线法分离100个孢子囊,最后仅能存活12个分离物,存 活率仅为1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改进后的方法分离同一菌株的100个孢子囊,最后能存 活68个分离物,存活率达到了68%,存活率是改进前的5.7倍。从分离效率来看,水琼脂平板 划线法熟练操作后,lh最多仅能分离20个孢子囊。而改进后的方法,lh能分离出40个孢子 囊,时间减少了一半,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发病的马铃薯叶片。 图2置于载玻片上的含有孢子囊悬浮液的盖玻片。 图3正在镜检中的孢子囊悬浮液。 图4盖上黑麦培养基块的孢子囊悬浮液。【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 用接种针从发病的马铃薯叶片上挑取少许菌丝,在含有200ul无菌水的2ml离心管 中搅拌数次,待接种针上的菌丝和孢子囊混入无菌水后,用转速为1500rpm/min的涡旋机涡 旋30s,重复两次;随后用血球计数板调整孢子囊悬浮液浓度,将孢子囊悬浮液浓度调整到1 个/2ul; (2) 于一片载玻片上放置三个已用75%乙醇灭菌的盖玻片,分别在三个盖玻片上滴一滴 孢子囊悬浮液,然后于10X10倍显微镜下镜检,若观测到单个孢子囊,则在液滴上加盖 0 · 8cm X 0 · 8cm的黑麦培养基,随后将其转移至灭菌过的空培养皿中,封口; (3) 将培养皿放至4°C冰箱中低温处理3h,刺激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然后转移到11°C 的环境存放18h,促进游动孢子萌发,最后放置18°C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0天; (4) 待萌发的孢子囊在黑麦培养基块上产生菌丝,在超净工作台中将其转移至黑麦培 养基平板上培养,于18°C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即得到由单个孢子囊生长而来的菌株。 实施例2 (1)用接种针从发病的马铃薯叶片上挑取少许菌丝,在含有200ul无菌水的2ml离心管 中搅拌数次,待接种针上的菌丝和孢子囊混入无菌水后,用转速为1500rpm/min的涡旋机涡 旋30s,重复两次;随后用血球计数板调整孢子囊悬浮液浓度,将孢子囊悬浮液浓度调整到1 个/2ul; (2) 于一片载玻片上放置三个已用75%乙醇灭菌的盖玻片,分别在三个盖玻片上滴一滴 孢子囊悬浮液,然后于10X10倍显微镜下镜检,若观测到单个孢子囊,则在液滴上加盖 0 · 8cm X 0 · 8cm的黑麦培养基,随后将其转移至灭菌过的空培养皿中,封口; (3) 将培养皿放至4°C冰箱中低温处理2h,刺激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然后转移到11°C 的环境存放16h,促进游动孢子萌发,最后放置18°C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天; (4) 待萌发的孢子囊在黑麦培养基块上产生菌丝,在超净工作台中将其转移至黑麦培 养基平板上培养,于18°C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即得到由单个孢子囊生长而来的菌株。 实施例3 (1) 用接种针从发病的马铃薯叶片上挑取少许菌丝,在含有200U1无菌水的2ml离心管 中搅拌数次,待接种针上的菌丝和孢子囊混入无菌水后,用转速为1500rpm/min的涡旋机涡 旋30s,重复两次;随后用血球计数板调整孢子囊悬浮液浓度,将孢子囊悬浮液浓度调整到1 个/2ul; (2) 于一片载玻片上放置三个已用75%乙醇灭菌的盖玻片,分别在三个盖玻片上滴一滴 孢子囊悬浮液,然后于10X10倍显微镜下镜检,若观测到单个孢子囊,则在液滴上加盖 0 · 8cm X 0 ·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马铃薯晚疫病菌单孢子囊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1)用接种针从发病的马铃薯叶片上挑取菌丝,在含有200ul无菌水的2ml离心管中搅拌数次,待接种针上的菌丝和孢子囊混入无菌水后,用转速为1500rpm/min的涡旋机涡旋30s,重复两次;随后用血球计数板调整孢子囊悬浮液浓度,将孢子囊悬浮液浓度调整到1个/2ul;(2)于一片载玻片上放置三个已用75%乙醇灭菌的盖玻片,分别在三个盖玻片上滴一滴孢子囊悬浮液,然后于10×10倍显微镜下镜检,若观测到单个孢子囊,则在液滴上加盖0.8cm×0.8cm的黑麦培养基,随后将其转移至灭菌过的空培养皿中,封口;(3)将培养皿放至4℃冰箱中低温处理2‑3h,刺激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然后转移到11℃的环境存放16‑18h,促进游动孢子萌发,最后放置18℃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10天;(4)待萌发的孢子囊在黑麦培养基块上产生菌丝,在超净工作台中将其转移至黑麦培养基平板上培养,于1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即得到由单个孢子囊生长而来的菌株。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业焜吴娥娇詹家绥李冬亮靳宇佳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农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