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127856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方法,该方法依次包括单株选择工艺、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短光高温鉴定可育性工艺、核心种子生产工艺与原原种、原种生产工艺,所述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中的日光照时间大于14.5小时,日均温为24℃,昼夜变幅为20–28℃,短光高温鉴定可育性工艺中的日光照时间小于13小时,日均温为28℃,昼夜变幅为25–30℃,核心种子生产工艺包括核心稻蔸海南保存法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室保存法,繁殖方法中涉及的割蔸高度为20厘米。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能够消除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中存在的基因漂移现象,且同时克服了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时产量低、风险性大、操作性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方法,尤其涉及,具体适用于克服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中的遗传漂移现象和提高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产量。
技术介绍
自1973年石明松在湖北省发现光敏核不育水稻以来,湖北省先后育成三十多个光温敏核不育系。这些不育系育成时,起点温度都符合审定和推广应用标准,但在种子生产上却仍按照常规的原原种、原种、生产用种的程序生产光温敏核不育系种子,这样在生产上应用几年后,由于单株间存在的微效基因差异会导致单株不育的起点温度有微小差别,而不育的起点温度偏高的个体繁殖产量高、不育的起点温度偏低的个体繁殖产量低,因而经过几个世代的繁殖,就会使整个群体不育的起点温度变高,此时再用这样的群体制种,若遇到比通过鉴定时的温度更低的日平均温度时,群体中不育的起点温度高的个体就会变成一定程度的可育株,这会影响到杂交种子的纯度,并会给种子生产带来巨大的风险,最终使生产上不能应用;一部分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产量低、繁殖风险大难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565154A,公开日为2005年1月19日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保存和繁殖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选择具有生产价值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将不育系进行适当的长光照和温度处理,选择育性稳定的纯合植株,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不育系作两次长光低温鉴定,选择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育性稳定、遗传性纯合植株,将该植株刈割作营养体永久保存,再从保存的营养体(稻蔸)中进一步扩大繁殖该不育系的核心种子,进而大量繁殖其原原种并繁殖用于制种用的不育系种子。虽然该专利技术能够解决某些型号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因繁殖世代增高而出现的遗传漂移现象,如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但其仍有以下不足之处首先,该专利技术只适用于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而不适用于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因为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与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对于温度、光照的要求不同,即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与不育主要受温度控制,光照的长度只起辅助作用,而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与不育主要受光照的长度控制, 温度只起辅助作用,这就造成两种型号光温敏核不育系在繁殖时对温度、光照的偏重性不同,因而该专利技术只适用于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而不适用于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其次,该专利技术需要经过两次长光低温鉴定,且两次步骤一致,这会造成该专利技术只能在日均温21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适用于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风险性较大,操作难度较高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风险性较小,操作难度较低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方法。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该繁殖方法依次包括单株选择工艺、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核心种子生产工艺与原原种、原种生产工艺;所述繁殖方法还包括短光高温鉴定可育性工艺;所述繁殖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单株选择工艺先将欲繁殖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播种,然后根据株叶形态特征选择300个单株作为初始单株进行钵栽,并在自然光温条件以及严格规范的肥水管理下生长;第二步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当上述初始单株在自然光温条件下进入雌雄蕊形成期时,先将其移入日光型人工气候箱中处理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末期,处理时间为12天,日光照时间大于14. 5小时,日均温为M°C,昼夜变幅为20 _^°C,再将处理完毕的初始单株移出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当抽穗后,先镜检花粉不育度和套袋自交结实率,然后选择出花粉不育度为100%、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的单株,再对其割蔸施肥让其再生以获得割蔸再生单株;第三步短光高温鉴定可育性工艺当上述割蔸再生单株幼穗分化进入雌雄蕊形成期时,先将其移入日光型人工气候箱中处理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末期,处理时间为12 天,日光照时间小于13小时,日均温为观!,昼夜变幅为25第四步核心种子生产工艺先将上述当选单株割蔸以获得核心稻蔸,然后将核心稻兜带到海南永久保存,每年11月15日左右在海南将保存的核心稻兜分蔸,分2第五步原原种、原种生产工艺先利用上述核心种子生产原原种,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核心种子繁殖生产原原种,则在秋季繁殖,适宜播种期为移栽田在7月12-15 日,直播田在7月15所述割蔸的高度为20厘米。所述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N5088S或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N95076S。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由于本专利技术依次包括单株选择工艺、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短光高温鉴定可育性工艺、核心种子生产工艺与原原种、原种生产工艺,其中,通过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短光高温鉴定可育性工艺挑选出合格的核心稻蔸进行保存,再将保存的核心稻蔸用于每年繁殖,不仅可以消除现有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中存在的基因漂移现象、降低繁殖的风险度,而且在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与短光高温鉴定可育性工艺的操作过程中都优先强调光照长度以便于控制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与不育性选择,以防降低出穗促进率,从而影响最终繁殖的质量。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能够消除基因漂移现象,而且更适合于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提高繁殖产量,降低了繁殖风险。2、由于本专利技术中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涉及的光温条件为光照时间大于14. 5小时,日均温为M°C,昼夜变幅为203、由于本专利技术中涉及的割蔸高度均为20厘米,该种割蔸高度可以极大的提高结实率,其结实率可达55. 56%,便于后续繁殖的顺利进行和提高种子的产量。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结实率较高,而且种子产量较高。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该繁殖方法依次包括单株选择工艺、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核心种子生产工艺与原原种、原种生产工艺;所述繁殖方法还包括短光高温鉴定可育性工艺;所述繁殖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单株选择工艺先将欲繁殖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播种,然后根据株叶形态特征选择300个单株作为初始单株进行钵栽,并在自然光温条件以及严格规范的肥水管理下生长;第二步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当上述初始单株在自然光温条件下进入雌雄蕊形成期时,先将其移入日光型人工气候箱中处理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末期,处理时间为12天,日光照时间大于14. 5小时,日均温为M°C,昼夜变幅为20第三步短光高温鉴定可育性工艺当上述割蔸再生单株幼穗分化进入雌雄蕊形成期时,先将其移入日光型人工气候箱中处理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末期,处理时间为12 天,日光照时间小于13小时,日均温为^°C,昼夜变幅为25第四步核心种子生产工艺先将上述当选单株割蔸以获得核心稻蔸,然后将核心稻兜带到海南永久保存,每年11月15日左右在海南将保存的核心稻蔸分蔸,分2第五步原原种、原种生产工艺先利用上述核心种子生产原原种,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核心种子繁殖生产原原种,则在秋季繁殖,适宜播种期为移栽田在7月12-15 日,直播田在7月15所述割蔸的高度为20厘米。所述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N5088S或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N95076S。本专利技术的原理说明如下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与不育主要是受温度的控制,温度高于23. 5度以上就是不育的,23. 5度以下就是可育的,光照的长短只起辅助作用,如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W6154S、培矮64S等的感光性出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方法,该繁殖方法依次包括单株选择工艺、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核心种子生产工艺与原原种、原种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繁殖方法还包括短光高温鉴定可育性工艺;所述繁殖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单株选择工艺:先将欲繁殖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播种,然后根据株叶形态特征选择300个单株作为初始单株进行钵栽,并在自然光温条件以及严格规范的肥水管理下生长;第二步: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当上述初始单株在自然光温条件下进入雌雄蕊形成期时,先将其移入日光型人工气候箱中处理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末期,处理时间为12天,日光照时间大于14.5小时,日均温为24℃,昼夜变幅为20-28℃,再将处理完毕的初始单株移出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当抽穗后,先镜检花粉不育度和套袋自交结实率,然后选择出花粉不育度为100%、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的单株,再对其割蔸施肥让其再生以获得割蔸再生单株;第三步:短光高温鉴定可育性工艺:当上述割蔸再生单株幼穗分化进入雌雄蕊形成期时,先将其移入日光型人工气候箱中处理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末期,处理时间为12天,日光照时间小于13小时,日均温为28℃,昼夜变幅为25-30℃,再将处理完毕的割蔸再生单株移出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当成熟后,筛选出自交结实率大于50%、与初始单株在株叶形态特征上没有差别的单株作为当选单株;第四步:核心种子生产工艺:先将上述当选单株割蔸以获得核心稻蔸,然后将核心稻兜带到海南永久保存,每年11月15日左右在海南将保存的核心稻蔸分蔸,分2-3次后,移栽到隔离区内再生结实以生产核心种子;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季将核心稻蔸保存在20-25℃的温室里,在春季适宜水稻露地生长时,先将温室里保存的核心稻蔸分蔸后移栽到隔离区内生长,当进入秋天、且光照长度小于13.2小时时,即8月23日左右,割蔸再生结实以生产核心种子,该核心种子收获后再将核心稻蔸移栽到温室里继续保存,当再次需要核心种子时,每年都可如此重复操作;第五步:原原种、原种生产工艺:先利用上述核心种子生产原原种,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核心种子繁殖生产原原种,则在秋季繁殖,适宜播种期为:移栽田在7月12-15日,直播田在7月15-18日,亩播量为3.5公斤,隔离区内繁殖以获得原原种;若在海南利用核心种子繁殖生产原原种,则在冬季繁殖,适宜播种期为:移栽田在11月25-30日,直播田在12月1-5日,亩播种量为3.5公斤,隔离区内繁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艾青胡刚刘凯杨国才陈志军李三和周雷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