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崧耀专利>正文

一种浆液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125826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浆液加热装置,它包括加热室、加热釜和燃烧室;其特征在于:在加热室内设置长形加热釜,加热釜沿长边方向上宽下窄,至最低部分呈圆弧形;加热釜内装有具有升降功能的搅拌装置,加热釜底设有放料口及放料阀;加热釜通过支架悬空安装在加热室内,加热釜的外壁与加热室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形成过火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解决传统的浆液加热装置存在的结构不紧凑、加热效率不高、耗能高和脱硫除尘不彻底等技术问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体加热及除尘装置。
技术介绍
工业上传统的液体加热设备,主要有直接加热、油浴加热、蒸汽加热三种方式,直 接加热是用热源直接对着反应釜底加热,其缺陷是反应釜底受热面积小,热损大,加热速 度不快;油浴加热,蒸汽加热都属于间接加热,热损更大,燃料消耗大。而且,现有的液体加 热设备都不具有除尘功能,达不到灰尘的零排放,对环境污染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浆液加热装置,以解决传统的浆液加热装置存在的 结构不紧凑、加热效率不高、耗能高和脱硫除尘不彻底等技术问题。为实现前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浆液加热装置,它包括加热室、加热釜和燃烧室;其特征在于在加热室内设 置长形加热釜,加热釜沿长边方向上宽下窄,至最低部分呈圆弧形;加热釜内装有具有升降 功能的搅拌装置,加热釜底设有放料口及放料阀;加热釜通过支架悬空安装在加热室内,力口 热釜的外壁与加热室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形成过火通道。如上所述的一种浆液加热装置,在所述过火通道的末端设置的烟管及烟道引风机 的出风口处,连通有废气导流管,废气由引风机经所述导流管吹向除尘器内的石灰水或淡 水中,除尘器壳体正上方装有搅拌机,搅拌机的搅拌轴伸入除尘器的石灰水或淡水池中,搅 轴上装有叶轮;除尘器壳体的正上方还装有水雾喷淋装置,除尘器壳体的底部装有渣浆泵; 通过除尘器净化后的高温烟气经过余热回收器从烟 排放;所述烟 位于余热回收器上 方,其顶部设有供热交换的水雾喷淋装置。如上所述的一种浆液加热装置,所述加热釜内设有火管,火管结构浸没在被加热 的浆液里,火管与加热釜的两个端部连通。如上所述的一种浆液加热装置,所述加热釜内设有多根火管,各火管纵向平行排 列,各火管下端与加热釜的下部过火通道连通,各火管顶端与加热釜的上部过火通道连通。如上所述的一种浆液加热装置,加热釜内设置有多根火管,各火管纵向平行排列, 各火管的下端在加热釜的壁上与过火通道连通,所有火管的顶端伸出加热釜后相互连通, 并与烟道风机的入口连通。如上所述的一种浆液加热装置,加热釜内设置有一根火管,该火管在加热釜内折 转绕行分布,火管从加热釜的壁上穿出与烟道引风机的入口连通。如上所述的一种浆液加热装置,所述除尘器或/和余热回收器的壳体由圆筒形状 的上段和圆锥形状的下段连接构成。如上所述的一种浆液加热装置,所述除尘器或/和余热回收器的壳体由方筒形状 构成,其底部为有利于排污的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结构。如上所述的一种浆液加热装置,在加热室的靠近燃烧室处的高温区域内,设置有 一个与长形加热釜相邻的圆形加热釜,圆形加热釜与长形加热釜为串联连接。所述加热釜在加热室内是沿长边方向,一头高一头低的斜坡安装结构。本技术有以下积极有益的效果 本装置火管设置在加热釜的内部,燃烧室产生的高温烟气一部分直接加热釜的釜 底和釜壁,一部分通入火管中,由内向外加热液体,加热效率高、耗能低;高温烟气在加热釜 中释放完热量后成为废气,废气通过通过引风机和导流管进入除尘器的石灰水池中,在搅 拌机叶轮的搅动下,废气与石灰水相互碰撞融合,废气中的颗粒物及有害物质在石灰水中 扩散、弥漫、中和,颗粒物被水捕集下来,达到脱硫除尘的目的;石灰水浴后,废气中的细小 颗粒及有害物质被除去,净化后的气体在烟囱抽吸作用下自然排出,石灰水池中含有灰渣 的浓浆通过渣浆泵定期排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主剖视图;图2为图1的左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主剖视图。图4是图3的左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主剖视图;图6是图5的左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二、三的主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四的主剖视图;图9是图8的左剖视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四的主视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五的主剖视图;图12为图11的左剖视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五的主视图。图14是本技术的除尘器和余热回收器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参照附图。图1、2是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 意图。它包括加热室17、加热釜3和除尘器14。加热室与燃烧室1连通,加热室17呈长形 方箱状,加热室17内设置有长形加热釜3,加热釜3通过支架斜坡结构悬空安装在加热室 17内,加热釜3的外壁与加热室17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形成过火通道;加热釜3的 釜体结构参见图2,沿长边方向上部分大下部分小,最下部分为圆弧状。沿短边的两个下端 部也为圆弧状结构,参见图1。加热釜3内装有具有升降功能的搅拌装置2,加热釜3底有放料口及放料阀16。在 所述过火通道的末端设置的烟管4及烟道引风机5的出风口处,连通有废气导流管6,废气 由引风机5经所述导流管6吹向除尘器14内的石灰水或淡水15中,除尘器14壳体正上方装有搅拌机7,搅拌机7的搅拌轴伸入除尘器14的石灰水或淡水池15中,搅轴上装有叶轮 13 ;除尘器14壳体的正上方还装有水雾喷淋装置8,除尘器14壳体的底部装有渣浆泵12。 通过除尘器14净化后的高温烟气经过余热回收器11从烟囱10排放;所述烟囱10位于余 热回收器11上方,其顶部设有供热交换的水雾喷淋装置9。在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釜内设有各种方式的火管,但生产实践中不仅仅限于 这些火管的排布方式。图3、4是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其他结构相同的情况下, 本实施例的加热釜3内设置火管18,该火管18与加热釜3的两个端部连通。加热室17的 所有高温烟气均从过火通道和这根火管18通过。图5、6是本技术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其他结构相同的情况下, 本实施例的加热釜3内设置多根火管18,各火管18纵向平行排列,火管18下端在加热釜3 的下部分与过火通道连通,火管18的顶端与加热釜3的上部分与过火通道连通。加热室17 的所有高温烟气均从过火通道和这根火管18通过。图7是本技术上述三种实施例的主视图。在浆液加热装置左端是燃煤机,燃 煤机19下方是出渣装置22,上方是水箱20。所述除尘器壳体的侧面设置有观察窗和清灰 孔21。图8、9、10是本技术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加热釜3 内设置多根火管18,各火管18纵向平行排列,火管18在加热釜3的下壁上与过火通道连 通,所有火管18的顶端伸出加热釜3后相互连通,并与烟道引风机5的入口连通。加热室 17的所有高温烟气均从过火通道至各火管18通过。图11、12、13是本技术的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加热釜 3内设置有一根火管18,加热室17的所有高温烟气均从这根火管18通过,并在加热釜3内 绕行一周,最后从加热釜3的壁上穿出与烟道引风机5的入口连通。除尘器14的结构参见图1,壳体由上、下两段连接而成。上段为圆筒形状,下段为 圆锥形状,除尘器壳体内设置有废气导流管6,导流管6的上端与烟道引风机5的出风口连 通;废气由引风机5经导流管6吹向除尘器的石灰水(或淡水)15中,除尘器14壳体的正 上方装有搅拌机7,搅拌机7的搅轴伸入除尘器的石灰水池15中,搅轴上装有叶轮13 ;除尘 器14壳体的正上方还装有水雾喷淋装置8和加液阀。除尘器壳体的底部装有渣浆泵12。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浆液加热装置,它包括加热室、加热釜和燃烧室;其特征在于:在加热室内设置长形加热釜,加热釜沿长边方向上宽下窄,至最低部分呈圆弧形;加热釜内装有具有升降功能的搅拌装置,加热釜底设有放料口及放料阀;加热釜通过支架悬空安装在加热室内,加热釜的外壁与加热室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形成过火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浆液加热装置,它包括加热室、加热釜和燃烧室;其特征在于在加热室内设置长形加热釜,加热釜沿长边方向上宽下窄,至最低部分呈圆弧形;加热釜内装有具有升降功能的搅拌装置,加热釜底设有放料口及放料阀;加热釜通过支架悬空安装在加热室内,加热釜的外壁与加热室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形成过火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浆液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火通道的末端设置 的烟管及烟道引风机的出风口处,连通有废气导流管,废气由引风机经所述导流管吹向除 尘器内的石灰水或淡水中,除尘器壳体正上方装有搅拌机,搅拌机的搅拌轴伸入除尘器的 石灰水或淡水池中,搅轴上装有叶轮;除尘器壳体的正上方还装有水雾喷淋装置,除尘器壳 体的底部装有渣浆泵;通过除尘器净化后的高温烟气经过余热回收器从烟 排放;所述烟 囱位于余热回收器上方,其顶部设有供热交换的水雾喷淋装置。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浆液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釜内设有火管, 火管结构浸没在被加热的浆液里,火管与加热釜的两个端部连通。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浆液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釜内设有多根 火管,各火管纵向平行排列,各火管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崧耀
申请(专利权)人:高崧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