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及圆筒纸打印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22237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圆筒纸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其在使压板单元从关闭位置移动到开放位置时,首先使压板单元沿着直线状的移动轨迹移动,然后使压板单元沿着圆弧状的移动轨迹移动。在此期间,利用六节联杆机构将压板单元的姿势保持为一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使对基于印刷头的记录介质的印刷位置进行限定的压板移动到 离开该印刷位置的位置而将经由该印刷位置的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切换为开放状态的打印 机的压板支承机构。
技术介绍
在圆筒纸打印机中,在装配圆筒纸时,需要打开圆筒纸收纳部的盖来收纳圆筒纸, 并且将从圆筒纸拉出的长条状的记录纸设置于经由印刷头的印刷位置的输送路上。为了能 够简单地进行这样的作业,压板支承机构构成为在打开圆筒纸收纳部的盖时压板与其连动 而离开印刷位置(在打印机主体侧搭载的印刷头),将记录纸输送路形成为开放状态。现有的压板支承机构(盖的开闭机构)例如由四节的平行联杆机构支承搭载有压 板的压板单元,且使位于圆筒纸收纳部的正上方的压板单元在将其姿势维持为水平状态的 情况下与盖一起朝向打印机前方沿着圆弧状的移动轨迹移动(参照特开2001-158142号公 报)。在使用了四节的平行联杆机构的压板支承机构中,随着对压板单元进行支承的前 后的联杆向前方倾倒,压板单元也缓缓下降。因而,需要在压板单元的下侧(压板单元和圆 筒纸之间)开设充分的间隙,以使压板单元的下端不与收纳于圆筒纸收纳部中的圆筒纸干 涉。即,在圆筒纸打印机收纳有对应的最大径的圆筒纸的状态下,需要在该圆筒纸和 压板单元之间开设充分的间隙。该间隙只是用于压板单元的移动,如果能够消除该间隙,则 能够减小圆筒纸打印机的高度尺寸,因此在打印机的小型化上是极其有利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鉴于该点而提供一种压板支承机构,其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在使压板 移动而将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形成为开放状态时所需要的用于压板移动的空间。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压板支承机构的圆筒纸打印机,该压板支 承机构能够尽可能地减小与圆筒纸收纳部的盖的开闭连动的压板进行移动所需要的空间。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其将具有对印刷头 的印刷位置进行限定的压板的压板单元支承为能够在所述压板处于限定了所述印刷位置 的状态的关闭位置和离开该关闭位置的开放位置之间移动,其特征在于,具有引导机构,其将所述压板单元从所述关闭位置沿着第一移动轨迹引导到到达所述 开放位置的途中的途中位置;六节联杆机构,其将沿着所述第一移动轨迹被引导的所述压板单元维持为规定的 姿势,并且使所述压板单元以维持为规定姿势的状态从所述途中位置沿着圆弧状的第二移 动轨迹移动到所述开放位置,所述六节联杆机构具有第一复合联杆,其通过经由第一销节点串联连结第一联6杆及第二联杆而构成;第二复合联杆,其通过经由第二销节点串联连结第三联杆及第四联 杆而构成;第五联杆,其架设于所述第一复合联杆的所述第一销节点和所述第二复合联杆 的所述第二销节点之间,在沿着从所述压板单元的所述关闭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的开放方向观察的情况 下,所述第一复合联杆的一端及所述第二复合联杆的一端分别与离开规定的距离且位于前 后固定的位置处的第三销节点及第四销节点连结,在沿着所述开放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复合联杆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复合 联杆的另一端分别经由第五销节点及第六销节点而与所述压板单元的离开规定距离的前 后的部位连结,在所述压板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移动轨迹上的状态下,所述第三销节点和所述第五 销节点的间隔及所述第四销节点和所述第六销节点之间的间隔都比它们的最大间隔窄,若 所述压板单元从所述第一移动轨迹向所述第二移动轨迹移动,则各所述间隔扩大为最大间隔。在本专利技术的压板支承机构中,在压板单元从关闭位置沿着第一移动轨迹移动的期 间,压板单元由引导机构引导,并且由六节联杆机构将姿势保持为一定的状态。在沿着第一 移动轨迹被引导的期间,支承压板单元的六节联杆机构的前后的第一复合联杆及第二复合 联杆使它们两端的销节点的间隔比最大间隔窄。即,第一、第二复合联杆以将第一、第二销 节点作为中心而弯折的状态进行移动。若压板单元从第一移动轨迹向第二移动轨迹移动,则六节联杆机构的前后的第 一、第二复合联杆的各自的两端的销节点的间隔扩大为最大间隔。即,第一、第二复合联杆 变为完全伸长的状态,之后,第一、第二复合联杆分别作为固定长度的联杆发挥功能。其结 果是,压板单元形成为由具有在其开放方向的前后安装的第一、第二复合联杆的四节的平 行联杆机构支承的状态。因而,压板在由固定长度的第一、第二复合联杆维持了其姿势的状 态下沿着圆弧状的第二移动轨迹移动到开放位置。 于是,在本专利技术的压板支承机构中,在沿着第一移动轨迹移动的期间,压板单元由 处于弯折而长度短的状态的第一、第二复合联杆支承,从第一移动轨迹向第二移动轨迹移 动后,压板单元在延长为最大长度的第一、第二复合联杆的作用下沿着较大半径的圆弧状 的第二移动轨迹移动。在使用固定长度的四节的平行联杆机构的情况下,需要从最初利用前后长的联杆 使压板单元沿着较大半径的圆弧状的移动轨迹移动。相对于此,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将第一移 动轨迹设定为自由的路径,例如能够使用直线的第一移动轨迹。因而,与使压板单元从关闭 位置沿着圆弧状的移动轨迹移动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为了使压板单元沿着第一移动轨迹 移动而需要的空间。因而,能够相应地实现打印机的小型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引导机构具有对所述第一移动轨迹进行限定的压板单元引导槽 和能够沿着该压板单元引导槽滑动的滑动构件。此时,在所述压板单元配置所述压板单元 引导槽及所述滑动构件中的一方,在打印机主体框架侧配置所述压板单元引导槽及所述滑 动构件中的另一方即可。在此,在所述压板单元配置对所述第二复合联杆的所述第六销节点的转动中心进 行限定的轴构件,所述滑动构件是该轴构件的两侧的轴端部。此时,在所述打印机主体框架的与各所述轴端部对置的框架部分形成所述压板单元引导槽即可。 接着,本专利技术的压板支承机构具有保持机构,在所述压板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移动 轨迹上的情况下,该保持机构将所述第三销节点和所述第五销节点的间隔及所述第四销节 点和所述第六销节点的间隔分别保持为最大间隔。在压板单元从第一移动轨迹向第二移动轨迹移动时,六节联杆机构的前后的第 一、第二复合联杆成为完全伸长的状态,压板单元向圆弧状的第二移动轨迹被引导。在从圆 弧状的第二移动轨迹返回第一移动轨迹时,若第一、第二复合联杆没有成为完全伸长的状 态,则由它们支承的压板单元产生位置不正,从而无法平滑地进行从第二移动轨迹向第一 移动轨迹的交接。例如,压板单元侧的轴端部无法平滑地进入对第一移动轨迹进行限定的 引导机构的压板单元引导槽中,从而轴端部有可能与形成有该压板单元引导槽的打印机主 体框架的部分冲突。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在沿着第二移动轨迹移动的期间利用保持机构将第一、第二复 合联杆保持为完全伸长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压板单元从圆弧状的第二移动轨迹返回第一 移动轨迹时的位置不正,能够使压板单元平滑地返回到第一移动轨迹。在此,所述保持机构可以使用拉力螺旋弹簧。此时,该拉力螺旋弹簧的一方的第一 端与所述第二复合联杆的所述第二销节点连结,在沿着所述压板单元的所述开放方向观察 的情况下,该拉力螺旋弹簧的另一方的第二端安装于所述打印机主体框架的比所述第二销 节点位于后侧的部位即可。第二销节点也伴随着压板单元向开放方向的移动而向开放方向 移动。因而,在所述压板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移动轨迹上的期间,所述拉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其将具有对印刷头的印刷位置进行限定的压板的压板单元支承为能够在所述压板处于限定了所述印刷位置的状态的关闭位置和离开该关闭位置的开放位置之间移动,其特征在于,具有:引导机构,其将所述压板单元从所述关闭位置沿着第一移动轨迹引导到到达所述开放位置的途中的途中位置;六节联杆机构,其将沿着所述第一移动轨迹被引导的所述压板单元维持为规定的姿势,并且使所述压板单元以维持为规定姿势的状态从所述途中位置沿着圆弧状的第二移动轨迹移动到所述开放位置,所述六节联杆机构具有:第一复合联杆,其通过经由第一销节点串联连结第一联杆及第二联杆而构成;第二复合联杆,其通过经由第二销节点串联连结第三联杆及第四联杆而构成;第五联杆,其架设于所述第一复合联杆的所述第一销节点和所述第二复合联杆的所述第二销节点之间,在沿着从所述压板单元的所述关闭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的开放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复合联杆的一端及所述第二复合联杆的一端分别与离开规定的距离且位于前后固定的位置处的第三销节点及第四销节点连结,在沿着所述开放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复合联杆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复合联杆的另一端分别经由第五销节点及第六销节点而与所述压板单元的离开规定距离的前后的部位连结,在所述压板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移动轨迹上的状态下,所述第三销节点和所述第五销节点的间隔及所述第四销节点和所述第六销节点之间的间隔都比它们的最大间隔窄,若所述压板单元从所述第一移动轨迹向所述第二移动轨迹移动,则各所述间隔扩大为最大间隔。...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9-10-23 2009-2442091.一种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其将具有对印刷头的印刷位置进行限定的压板的压板 单元支承为能够在所述压板处于限定了所述印刷位置的状态的关闭位置和离开该关闭位 置的开放位置之间移动,其特征在于,具有引导机构,其将所述压板单元从所述关闭位置沿着第一移动轨迹引导到到达所述开放 位置的途中的途中位置;六节联杆机构,其将沿着所述第一移动轨迹被引导的所述压板单元维持为规定的姿 势,并且使所述压板单元以维持为规定姿势的状态从所述途中位置沿着圆弧状的第二移动 轨迹移动到所述开放位置,所述六节联杆机构具有第一复合联杆,其通过经由第一销节点串联连结第一联杆及 第二联杆而构成;第二复合联杆,其通过经由第二销节点串联连结第三联杆及第四联杆而 构成;第五联杆,其架设于所述第一复合联杆的所述第一销节点和所述第二复合联杆的所 述第二销节点之间,在沿着从所述压板单元的所述关闭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的开放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 述第一复合联杆的一端及所述第二复合联杆的一端分别与离开规定的距离且位于前后固 定的位置处的第三销节点及第四销节点连结,在沿着所述开放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复合联杆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复合联杆 的另一端分别经由第五销节点及第六销节点而与所述压板单元的离开规定距离的前后的 部位连结,在所述压板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移动轨迹上的状态下,所述第三销节点和所述第五销节 点的间隔及所述第四销节点和所述第六销节点之间的间隔都比它们的最大间隔窄,若所述 压板单元从所述第一移动轨迹向所述第二移动轨迹移动,则各所述间隔扩大为最大间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机构具有对所述第一移动轨迹进行限定的压板单元引导槽和能够沿着该压 板单元引导槽滑动的滑动构件,所述压板单元具有所述压板单元引导槽及所述滑动构件中的一方, 在打印机主体框架侧具有所述压板单元引导槽及所述滑动构件中的另一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单元具有对所述第二复合联杆的所述第六销节点的转动中心进行限定的轴 构件,所述滑动构件是该轴构件的两侧的轴端部,所述打印机主体框架具有与各所述轴端部对置的框架部分,在各该框架部分形成有所 述压板单元引导槽。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保持机构,在所述压板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移动轨迹上的情况下,该保持机构将所 述第三销节点和所述第五销节点的间隔及所述第四销节点和所述第六销节点的间隔分别 保持为最大间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机构具有拉力螺旋弹簧,该拉力螺旋弹簧的一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复合联杆的所述第二销节点连结, 在沿着所述压板单元的所述开放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该拉力螺旋弹簧的另一方的第二端安装于所述打印机主体框架的比所述第二销节点位于后侧的部位,在所述压板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移动轨迹上的期间,所述拉力螺旋弹簧保持为规定的伸 长状态。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机构具有拉力螺旋弹簧,该拉力螺旋弹簧的一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复合联杆的所述第一销节点连结, 在沿着所述压板单元的所述开放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该拉力螺旋弹簧的另一方的第二 端安装于所述打印机主体框架的比所述第一销节点位于后侧的部位,在所述压板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移动轨迹上的期间,所述拉力螺旋弹簧保持为规定的伸 长状态。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机构具有安装于所述六节联杆机构的滑动式伸缩联杆和设置于所述打印机 主体框架的联杆引导面,所述伸缩联杆具有一端与所述第四销节点连结的固定侧联杆和一端与所述第六销节 点连结的滑动侧联杆,在该滑动侧联杆的另一端安装有滑动销,该滑动销以能够沿着在所 述固定侧联杆形成的滑动槽滑动的状态插入该滑动槽中,若所述压板单元从所述第一移动轨迹向所述第二移动轨迹移动,则所述滑动销跃上所 述联杆引导面而使所述滑动式伸缩联杆保持为伸长状态,若所述压板单元从所述第二移动 轨迹向所述第一移动轨迹移动,则所述滑动销从所述联杆引导面脱离而使所述滑动式伸缩 联杆伸缩自如。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机的压板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机构具有安装于所述六节联杆机构的滑动式伸缩联杆和设置于所述打印机 主体框架的联杆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田彻吾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