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扶式茶园耕作机,包括电起动型手扶拖拉机和旋耕机,两者组装成手扶式旱田步行旋耕机,在其上装有截面形状呈U形的导向排枝框,导向排枝框围合在手扶式旱田步行旋耕机的前头和两侧,其上边与手扶拖拉机上的柴油机的顶面相当,其下边距地面的距离为20~30厘米,其宽度略大于手扶拖拉机两驱动轮的轮间距,两驱动轮的轮间距与茶树间距相当,该机结构简单、经济实用,能对茶园进行翻耕、除草作业,与人工作业相比可节省112~192元/亩,既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又降低茶园耕作支出。(*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农业耕作机械,尤其涉及用于茶园翻耕、除草作业的茶园耕 作机。技术背景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三新技术在农机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运用,农业机械 化作业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农业机械的种类不断增加,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对于 茶园管理的翻耕、除草作业环节来说仍是一个盲区。目前,茶园管理的翻耕、除草作业环节 还是沿用传统的钉耙、锄头等原始工具进行作业,没能实现机械化作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一种能适应茶园翻耕、除草作业的耕作机,茶农仍然使用钉耙、锄头等传统工具进行翻耕, 劳动强度特别大,一个壮劳力每天只能翻地0. 5亩左右,锄草也只有1亩左右,这类繁重的 农活不仅十分的辛苦,而且效率低下,没人愿意干。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今天,茶园经 营者每年用于茶园锄草、耕翻的费用不断增加,以苏南为例,每个壮劳力的日工资为60 80元,每亩仅此就需支出180 240元。它已成为影响茶农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茶 农迫切期待茶园专用耕作机的诞生。专利技术人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机推广工作者深知茶农的疾 苦,经过长时间摸索,在现有手扶拖拉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和试验,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一种 适用于茶园翻耕、除草的茶园耕作机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将茶农从繁重的人工茶园翻耕、除草作业解放出来,大幅度降低茶叶生产管 理成本,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手扶式茶园耕作机。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手扶式茶园耕作机,包括电起动型手扶拖拉机和旋耕机,旋耕机安装在电起 动型手扶拖拉机的变速箱上,组成手扶式旱田步行旋耕机,其特征是在手扶式旱田步行旋 耕机上装有导向排枝框,其截面形状呈U形,导向排枝框围合在手扶式旱田步行旋耕机的 前头和两侧,导向排枝框的上边与手扶拖拉机上的柴油机的顶面相当,导向排枝框的下边 距地面的距离为20 30厘米,导向排枝框的宽度略大于手扶拖拉机两驱动轮的轮间距,并 小于茶树间距。进一步,所述导向排枝框由导向头、排枝侧板和固定连接件组成,左右排枝侧板与 导向头连为一体,所述固定连接件包括头部连接块、顶面连板、前侧连接杆、后侧连接杆和 连接耳,头部连接块设置在导向头的内侧与机架的前端之间,三者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顶面连板固定在导向排枝框的顶部,顶面连板的二端与导向排枝框的左右排枝侧板的上边 固定连接,顶面连板的中部固定在柴油机水箱的吊环螺丝上;二根前侧连接杆对称分布在 机架的两侧,它的一端固定在机架的侧面上,另一端固定在排枝侧板的内侧面上;二根后侧 连接杆对称分布在扶手架固定座的两侧,它的一端固定在扶手架固定座的侧面上,另一端 固定在排枝侧板的内侧面上;连接耳的一端固定在旋耕机侧面板上,另一端固定在排枝侧板的内侧面上;导向排枝框的上边与柴油机的油箱的顶相当,导向排枝框的下边距地面的 距离为20 30厘米,导向排枝框的宽度略大于手扶拖拉机两驱动轮的轮间距,手扶拖拉机 两驱动轮的轮间距与茶树的行间距相当。进一步,旋耕刀组由刀轴和刀库组成,位于刀轴两侧的短刀库比位于刀轴中间的 长刀库短5 6厘米,所有刀库的顶端面沿腰鼓形线排布。进一步,在旋耕机后部设有配重装置,确保手扶式茶园耕机作业时能平稳,不翘 头。进一步,所述配重装置由支承杆、载重篮和配重袋组成,支承杆固定在扶手柄上, 载重篮挂在支承杆上,配重袋放在载重篮中。进一步,拖拉机两驱动轮的外端面距离与茶园的行间距相对应。对于行距为1.3 米的茶园来讲,只要将现有拖拉机的驱动轮调向安装即能满足要求。由于在手扶式旱田步行旋耕机上装有导向排枝框,导向排枝框由导向头、排枝侧 板和固定连接件组成,导向头能将两行茶叶拨开,两侧的排枝侧板将两行茶叶撑开,为旋耕 机提供足够的间隔,并能有效防止茶枝伸入驱动轮、旋耕刀组、飞轮与离合器之间的传动带 中,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降低行走阻力,减少对茶枝的损伤;腰鼓形旋耕刀组的设计方案, 是根据茶园地面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和茶树培土覆根的管理需要而设计的,用现有拖拉机 的旋耕刀组只能对新茶田进行旋耕,对于老茶田则不适用,不仅旋耕深度不能满足茶园管 理的要求,而且对茶树根系破坏也较大。腰鼓形旋耕刀组的设计方案既能满足对茶树培土 覆根的管理要求,又能减少对茶树根系的损伤,还能满足茶园地面翻耕均勻,达到土壤通透 性的要求。移动式配重装置的设置既能平衡拖拉机因加装导向排枝框造成前后的不平衡, 防止翘头,又能调节拖拉机在山坡地上耕作时的左右不平衡,防止整机产生侧翻身,提高机 耕的安全性。本技术技术方案简单、实用,只要在现有手扶拖拉机上配装导向排枝框、配重 装置和专用的旋耕刀组就能对茶园进行翻耕或除草作业。经申请人实际耕作试验,用18马 力电起动型拖拉机改装的手扶式茶园耕作机每小时能翻耕3 4亩,机耕深度可在5 20 厘米任意调节,每天按耕作30亩茶园计算,机工的日工资按120元计算,每亩的机耕费为 人工工资+油费+机械折旧费=120/30+3X8 + 3+20 = 68元,比现行人工翻耕节省112 192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同时翻耕的速度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茶农争向购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导向排枝框的俯视图;图3为导向排枝框的侧面示图; 图4为图2中A向视图;图5为配重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旋耕刀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_手扶拖拉机;11-油箱;12-机架;13-水箱;14-扶手架固定座;15-驱 动轮;16-扶手柄;2-旋耕机;3-导向排枝框;31-导向头;32-排枝侧板;33-上边;34-下 边;4-头部连接块;5-顶面连板;6-前侧连接杆;7-后侧连接杆;8-连接耳;9-配重装置; 91-支承杆;92-载重篮;93-配重袋;21-旋耕机侧面板;22-刀轴;23-短刀库;24-长刀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以18型手扶拖拉机为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手扶式茶园耕作机,如附图1所示,它包括电起动的18型手扶拖拉机1和12 型旋耕机2,两者组装成手扶式旱田步行旋耕机,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装,具体方案是,在手扶 式旱田步行旋耕机上安装导向排枝框3 ;导向排枝框3的截面形状呈船头形,如图2所示, 它由导向头31、排枝侧板32和固定连接件组成,左右排枝侧板32与导向头31连为一体,所 述固定连接件包括头部连接块4,顶面连板5、前侧连接杆6、后侧连接杆7和连接耳8,头部 连接块4设置在导向头31的内侧与机架12的前端之间,三者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顶面 连板5固定在导向排枝框3的顶部,顶面连板5的二端与导向排枝框3的左右排枝侧板32 的顶面固定连接,顶面连板5的中部固定在柴油机水箱13的吊环螺丝上;二根前侧连接杆 6对称分布在机架12的两侧,它的一端固定在机架12的侧面上,另一端固定在排枝侧板32 的内侧面上;同样,二根后侧连接杆7对称分布在扶手架固定座14的两侧,它的一端固定在 扶手架固定座14的侧面上,另一端固定在排枝侧板32的内侧面上;连接耳8的一端固定在 旋耕机侧面板21上,另一端固定在排枝侧板32的内侧面上;导向排枝框3的上边33与柴 油机的油箱11的顶相当,导向排枝框3的下边34距地面的距离为20 30厘米,导向排枝 框3的宽度略大于手扶拖拉机两驱动轮15的轮间距,手扶拖拉机两驱动轮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扶式茶园耕作机,它包括电启动型手扶拖拉机(1)和旋耕机(2),旋耕机(2)安装在电启动型手扶拖拉机(1)的变速箱上,组成手扶式旱田步行旋耕机,其特征是:在手扶式旱田步行旋耕机上装有导向排枝框(3),其截面形状呈U形,导向排枝框(3)围合在手扶式旱田步行旋耕机的前头和两侧,导向排枝框(3)的上边与手扶拖拉机上的柴油机的顶面相当,导向排枝框(3)的下边距地面的距离为20~30厘米,导向排枝框(3)的宽度略大于手扶拖拉机两驱动轮的轮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扶式茶园耕作机,它包括电启动型手扶拖拉机(1)和旋耕机(2),旋耕机(2) 安装在电启动型手扶拖拉机(1)的变速箱上,组成手扶式旱田步行旋耕机,其特征是在手 扶式旱田步行旋耕机上装有导向排枝框(3),其截面形状呈U形,导向排枝框(3)围合在手 扶式旱田步行旋耕机的前头和两侧,导向排枝框(3)的上边与手扶拖拉机上的柴油机的顶 面相当,导向排枝框(3)的下边距地面的距离为20 30厘米,导向排枝框(3)的宽度略大 于手扶拖拉机两驱动轮的轮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手扶式茶园耕作机,其特征是所述导向排枝框(3)由导向头 (31)、排枝侧板(32)和固定连接件组成,左右排枝侧板(32)与导向头(31)连为一体,所述 固定连接件包括头部连接块(4)、顶面连板(5)、前侧连接杆(6)、后侧连接杆(7)和连接耳 (8),头部连接块(4)设置在导向头(31)的内侧与机架(12)的前端之间,三者间通过紧固 件固定连接;顶面连板(5)固定在导向排枝框(3)的顶部,顶面连板(5)的二端与导向排枝 框(3)的左右排枝侧板(32)的上边(33)固定连接,顶面连板(5)的中部固定在柴油机水箱 (13)的吊环螺丝上;二根前侧连接杆(6)对称分布在机架(12)的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芳,许高权,奚云龙,宋国祥,王智斌,杨国顺,柳民强,袁庆华,章成勇,张跃东,
申请(专利权)人:杨国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