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充电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06527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再充电电池。该可再充电电池包括:中间电极部分,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隔板;第一电极部分,从中间电极部分的第一端延伸;第二电极部分,从中间电极部分的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延伸;中间壳,围绕中间电极部分;第一电极壳,围绕第一电极部分,其中第一电极壳耦接到中间壳使得第一电极壳的重叠部围绕中间电极部分在第一端处的部分,并且中间壳围绕第一电极壳的重叠部;以及第二电极壳,围绕第二电极部分,其中第二电极壳耦接到中间壳使得第二电极壳的重叠部围绕中间电极部分在第二端处的部分,并且中间壳围绕第二电极壳的重叠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可再充 电电池。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容纳电极组的壳的结 构。
技术介绍
可再充电电池通常包括电极组,包括正电极、隔板和负电极;壳,容纳电极组;以 及电极端子,连接到电极组并被引出到壳的外部。壳能够由叠片(laminate sheet)形成, 在叠片中金属层和树脂层结合,具有该壳的可再充电电池被称为袋型(pouch type)电池。一般的袋型电池通常通过以下步骤形成通过焊接将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分 别固定到电极组的正电极未涂覆部分和负电极未涂覆部分;在具有电解质溶液的壳的内部 空间中容纳整个电极组、部分的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然后,通常通过热结合使上壳和 下壳的边缘结合来密封电池。然而,在上述结构中,电极组和电极端子的焊接部分、上壳和下壳的密封部分以及 电极端子的引出部分被顺序地设置在电极组的外部。因此,由于在整个可再充电电池中对 实际电池反应不起作用的部分占据大面积,所以整个体积扩大。因而,对于形成具有高容量 和紧凑尺寸的可再充电电池是不利的。此外,当热结合上壳和下壳时,通过深冲压上壳,上壳被密封到下壳。在该情形下, 由于上壳的边缘由于深冲压而变弱,所以上壳会易于被外部冲击损伤,从而恶化可再充电 电池的可靠性。以上仅被提供来增强对本专利技术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以包含未构成对于本领域 技术人员来说已经在该国中公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过减小在电极组外部对电池反应不起作用的部分的 面积而具有高容量和紧凑尺寸的优点的可再充电电池。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再充电电池,该可再充电电池包括中间电极部分,包 括正电极、负电极和隔板;第一电极部分,从中间电极部分的第一端延伸;第二电极部分, 从中间电极部分的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延伸;中间壳,围绕中间电极部分;第一电极壳, 围绕第一电极部分,其中第一电极壳耦接到中间壳使得第一电极壳的重叠部围绕中间电极 部分在第一端处的部分,并且中间壳围绕第一电极壳的重叠部;以及第二电极壳,围绕第二 电极部分,其中第二电极壳耦接到中间壳使得第二电极壳的重叠部围绕中间电极部分在第 二端处的部分,并且中间壳围绕第二电极壳的重叠部。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图2是在图1中示出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3是图1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截面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将参照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如同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 的,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修改,而都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范围。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图2是在图1中示出 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参照图1和图2,根据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200包括电极组10。可再充电电池 还可以包括正电极壳20、负电极壳30和中间壳40,将电极组10分成三个区域并容纳电极 组10。正电极壳20和负电极壳30可以分别围绕电极组10的一个端部和相反的端部,中间 壳40可以围绕电极组10的整个中间部分以及正电极壳20和负电极壳30的一部分。电极组10可以通过以果子冻卷(jelly roll)形式缠绕而形成。电极组10可以 为通过以Z字形方法折叠而形成的叠层。电极组10还可以是由单个板形成的正电极、负电 极和隔板的叠层。图2示出了层叠的电极组。在电极组10中,正电极11和负电极12交替 地重复层叠,隔板13插置在正电极11与负电极12之间。隔板13可以具有比正电极11和 负电极12小的宽度,并可以设置在距正电极11和负电极12的边缘的预定距离处。因而,正电极11的一部分可以在电极组10的一个端部处暴露到隔板13的外部, 负电极12的一部分可以在电极组10的另一端部处暴露到隔板13的外部。正电极11的暴 露部分可以是其中正电极活性材料没有涂覆在正电极集电器中的正电极未涂覆部分14,负 电极12的暴露部分是其中负电极活性材料没有涂覆在负电极集电器中的负电极未涂覆部 分15。因此,电极组10可以被分为中间部分16,隔板13位于中间部分16处;正电极未 涂覆部分14,位于中间部分16的一个端部处;以及负电极未涂覆部分15,位于中间部分16 的相反端部处。正电极未涂覆部分14的边缘和负电极未涂覆部分15的边缘可以通过例如挤压而 彼此紧密地接触,并可以通过例如焊接而结合。为了方便,朝向正电极未涂覆部分14和负 电极未涂覆部分15中的一个点设置的各个部分将被称作弯曲部分141和151,各个结合区 域将被称为正电极电流收集部分142和负电极电流收集部分152。正电极电流收集部分142和负电极电流收集部分152可以沿电极组10的厚度方 向位于电极组10的中部,或者可以沿电极组10的厚度方向位于电极组10的一侧。图2示 出了第二种情形。图3是图1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截面图。参照图1和图3,正电极壳20耦接到正电极电流收集部分142以被电连接到正电 极电流收集部分142,并与突出到外部的正电极端子21—体地形成。负电极壳30可以耦接 到负电极电流收集部分152以被电连接到负电极电流收集部分152,并与突出到外部的负 电极端子31 —体地形成。正电极壳20和负电极壳30每个可以由具有高电导率的硬质金 属形成。正电极壳20能够包括第一接收部分22,围绕弯曲部分141以及中间部分16朝 向弯曲部分141的部分;第二接收部分23,位于第一接收部分22外部并围绕正电极电流收 集部分142 ;以及正电极端子21,位于第二接收部分23的外部。第一接收部分22、第二接 收部分23和正电极端子21可以被一体地连接。第一接收部分22可以形成为具有一个敞开的侧表面的近似矩形平行六面体形 状,其侧表面能够包括与中间部分16相对的线性部分24和覆盖弯曲部分141的倾斜部分 25。当正电极电流收集部分142沿电极组10的厚度方向位于电极组10的中部时,每 个倾斜部分25可以位于弯曲部分141的上部和下部。可选地,当正电极电流收集部分142 沿电极组10的厚度方向位于一侧时,一个倾斜部分25可以位于弯曲部分141的外部。图 2示出了第二种情形。第二接收部分23可以形成将正电极电流收集部分142插入在其中的内部空间。正 电极电流收集部分142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到第二接收部分23。为此目的,第二接收部分23 能够具有至少一个凹进部分26并因而部分地减小其厚度,第二接收部分23和正电极电流 收集部分142可以通过在凹进部分25处的点焊而被固定。两个凹进部分26可以彼此对称 地形成在第二接收部分2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因此,包括正电极端子21的整个正电极壳20可以通过第二接收部分23和正电极 电流接收部分142的耦接而电连接到正电极11。这样,正电极壳20能够起到作为输入端 子、输出端子和外壳(casing)结构的各种功能。负电极壳30可以具有与正电极壳20相同的形状,第二接收部分33和负电极电流 收集部分152可以通过焊接而一体地固定,因而包括负电极端子31的整个负电极壳30可 以电连接到负电极12。在图3中,附图标记32能够表示负电极壳30的第一接收部分,附图 标记34和35能够分别表示第一接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中间电极部分,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隔板;第一电极部分,从所述中间电极部分的第一端延伸;第二电极部分,从所述中间电极部分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延伸;中间壳,围绕所述中间电极部分;第一电极壳,围绕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壳耦接到所述中间壳使得所述第一电极壳的重叠部围绕所述中间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一端处的部分,并且所述中间壳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壳的重叠部;以及第二电极壳,围绕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壳耦接到所述中间壳使得所述第二电极壳的重叠部围绕所述中间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二端处的部分,并且所述中间壳围绕所述第二电极壳的重叠部。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9-10-13 61/251,243;US 2010-8-20 12/860,6921.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中间电极部分,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隔板;第一电极部分,从所述中间电极部分的第一端延伸;第二电极部分,从所述中间电极部分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延伸;中间壳,围绕所述中间电极部分;第一电极壳,围绕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壳耦接到所述中间壳使得所 述第一电极壳的重叠部围绕所述中间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一端处的部分,并且所述中间壳围 绕所述第一电极壳的重叠部;以及第二电极壳,围绕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壳耦接到所述中间壳使得所 述第二电极壳的重叠部围绕所述中间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二端处的部分,并且所述中间壳围 绕所述第二电极壳的重叠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中间壳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 述第二电极壳的至少之一不同的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中间壳包括叠片,在该叠片中金属 层和树脂层通过粘接层结合,并且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电极壳包括硬质金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电极壳的至 少之一以一角度弯曲。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电极壳的至 少之一以垂直的角度弯曲。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部分 的每个均包括弯曲部分和电流收集部分。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壳包括围绕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的弯曲部分的第一接收部以及围绕所述 第一电极部分的电流收集部分的第二接收部;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壳包括围绕所述第二电极部分的弯曲部分的第一接收部以及围绕所述 第二电极部分的电流收集部分的第二接收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电极壳的至 少之一的重叠部与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电极壳的至少之一的相应的第二接收部彼 此平行,且从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电极壳的至少之一的相应的第一接收部倾斜一角 度。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电极壳的至 少之一的重叠部与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电极壳的至少之一的相应的第二接收部彼 此平行,且垂直于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电极壳的至少之一的相应的第一接收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还包括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电极壳 的至少之一的重叠部与所述中间壳之间的密封件。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电极 壳的至少之一的第二接收部与所述中间壳之间的密封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 电极壳的至少之一以垂直的角度弯曲。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部分的至少之一的电流收集部分在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电极壳中相应一个的 第二接收部上的凹进处固定到所述第一电极壳和所述第二电极壳中相应的一个。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通过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壳和第二电 极壳中相应一个的第二接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俊植黄保中李承宰姜有名金性洙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