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充电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55175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9:43
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具有从电极组件向上伸出的第一电极接线片和从电极组件向上伸出的第二电极接线片;围绕电极组件的侧部的第一支撑体;容纳电极组件和第一支撑体的壳体,壳体具有顶部开口;以及密封壳体的顶部开口的盖组件,其中第一支撑体包括:接触电极组件的一个长侧表面的板状主体以及从主体弯曲的侧表面部分,侧表面部分具有弹性并围绕电极组件的短侧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可再充电电池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2014年6月17日递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名称为“可再充电电池”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14-0073643通过引用被整体合并于此。
各实施例涉及可再充电电池。
技术介绍
和不能被再充电的一次电池不同,可再充电电池可以被重复充电和放电。使用单一电池单元的低容量可再充电电池可以被用作诸如蜂窝电话和便携式摄像机的各种小尺寸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使用在电池组中彼此连接的数十个电池单元的高容量可再充电电池可以被用作用于驱动诸如混合动力车辆(HEV)中的电动机的电源。可再充电电池被制造成各种形状,其代表性的形状可以包括圆柱形状和棱柱形状。可再充电电池可以被配置成使得电极组件(通过将用作绝缘体的隔板插入在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而形成电极组件)和电解质溶液被容纳在壳体中,盖板被安装在壳体中。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被连接到电极组件,然后穿过盖板被暴露或伸出到外部。
技术实现思路
各实施例针对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各实施例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可再充电电池来实现,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具有从电极组件向上伸出的第一电极接线片和从电极组件向上伸出的第二电极接线片;围绕电极组件的侧部的第一支撑体;容纳电极组件和第一支撑体的壳体,壳体具有顶部开口 ;以及密封壳体的顶部开口的盖组件,其中第一支撑体包括:接触电极组件的一个长侧表面的板状的主体,以及从主体弯曲的侧表面部分,侧表面部分具有弹性并围绕电极组件的短侧表面。电极组件可以包括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和在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之间的隔板,第一电极接线片可以是电极组件的第一电极板的未涂覆部分,并且第二电极接线片可以是电极组件的第二电极板的未涂覆部分。电极组件可以包括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并且第一电极组件的长侧表面可以面对第二电极组件的长侧表面。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可以被卷绕以形成果子冻卷形状。第一支撑体的主体可以被插入在第一电极组件的长侧表面与第二电极组件的面对的长侧表面之间。第一支撑体的侧表面部分可以包括:围绕第一电极组件的两个短侧表面的第一侧表面部分组;以及围绕第二电极组件的两个短侧表面的第二侧表面部分组。第一侧表面部分组可以具有相对于第一电极组件的短侧表面互补的形状,并且第二侧表面部分组可以具有相对于第二电极组件的短侧表面互补的形状。盖组件可以包括密封壳体的顶部开口的盖板;并且可再充电电池可进一步包括电连接到第一电极接线片的第一端子,第一端子向上伸出同时穿过盖板;以及电连接到第二电极接线片的第二端子,第二端子向上伸出同时穿过盖板。电极组件的第一电极接线片可以被焊接到第一端子,并且电极组件的第二电极接线片可以被焊接到第二端子。第一支撑体可以具有小于或等于电极组件的长侧表面的高度的高度。可再充电电池可以进一步包括插入在电极组件的底表面与壳体之间的第二支撑体。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可以是绝缘体。第二支撑体可以具有板形,并且可以包括第二联接部分,第二联接部分在第二联接部分的相对边缘朝盖组件伸出并与第一支撑体联接。第一支撑体可以进一步包括在侧表面部分的底端处的第一联接部分,第一联接部分与第二支撑体的第二联接部分联接。第一联接部分可以是向外伸出的突起,并且第二联接部分可以包括与第一联接部分对准的孔,使得第一联接部分被插入并固定到第二联接部分。【附图说明】通过参考附图详细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各特征将是显而易见的,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图2示出了沿图1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线2-2截取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沿图1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线3-3截取的剖视图;图4示出了图1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除了壳体之外的内部结构的内部透视图;图5示出了图1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第一电极组件的放大透视图;图6示出了图1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第一支撑体的放大透视图;图7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和图8示出了图7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第一支撑体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然而,示例性实施例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体现,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提出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将是充分和完整的,并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示例性实施方式。在图中,为了例示清楚,层和区域的尺寸可能被夸大。贯穿全文,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如本文所用,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所有组入口 ο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如本文所用,单数形式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说明。将进一步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表明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将理解的是,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来描述各种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该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一个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与另一个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区分开。因此,下面讨论的第一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可以被称为第二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教导。图1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图2示出了沿图1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线2-2截取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沿图1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线3-3截取的剖视图,图4示出了图1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除了壳体之外的内部结构的内部透视图。图5示出了图1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第一电极组件的放大透视图;图6示出了图1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第一支撑体的放大透视图。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至图6描述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如图1至图6所示,可再充电电池100可包括,例如,多个电极组件110、第一支撑体120、第二支撑体130、第一端子140、第二端子150、壳体160和盖组件170。多个电极组件110可包括第一电极组件111和第二电极组件112。下面的描述将针对多个电极组件110包括两个电极组件的情况来进行。第一电极组件111可通过卷绕由薄板或层形成的第一电极板11 la、隔板111c和第二电极板11 lb的堆叠结构形成。此外,第二电极组件112可通过卷绕由薄板或层形成的第一电极板、隔板和第二电极板的堆叠结构形成。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具有从所述电极组件向上伸出的第一电极接线片和从所述电极组件向上伸出的第二电极接线片;围绕所述电极组件的侧部的第一支撑体;容纳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顶部开口;和密封所述壳体的所述顶部开口的盖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体包括:接触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个长侧表面的板状的主体,和从所述主体弯曲的侧表面部分,所述侧表面部分具有弹性并围绕所述电极组件的短侧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德中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