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及用于装设其的汽车尾门内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05757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其包括主体部分,分设于所述主体部分相对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所述主体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汽车尾门内板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一部分连接部和第二部分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呈一体化结构。还公开了一种用于装设上述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的汽车尾门内板,其上设置有与汽车尾门外板沿垂直方向进行连接的连接支撑部,以增强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的支撑刚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性能可靠且易于维护,采用其能够有效地提高现有雨刮器固定支架的刚度80%以上,并且可以显著降低雨刮器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因此颇具推广和应用价值。(*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及用于装设其的汽车尾门内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雨刮器固定支架,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 它还涉及一种用于装设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的汽车尾门内板。本技术属于汽车技 术领域。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方案中,是将雨刮器电机和传动装置4 通过螺栓与雨刮器自身的雨刮器固定钣金件3进行连接,然后再通过螺栓和橡胶垫将该钣 金件与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2进行弹性连接。但是,上述固定方案是存在缺陷的。例 如,当雨刮器处于工作状态时,雨刮器固定钣金件3非常容易受到雨刮器电机及齿轮的振 动激励而产生出噪声;另外,用于汽车尾门内板与外板之间胶粘连接的翻边对于雨刮器的 支撑刚度的提升并未起到任何作用。此外,再如图2所示,现有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2的上端和侧面都设有翻边 并且将其与汽车尾门内板通过焊点进行连接,而雨刮器固定支架的下端则是通过胶粘与门 锁加强板9进行连接,再将该门锁加强板9通过胶粘与汽车尾门外板进行连接。如此,现有 的雨刮器固定支架实际上是通过两层胶粘连接到汽车尾门的,因此降低了连接刚度。请参阅图3,在现有的雨刮器固定支架设计中,它的上端通常是呈开口设计,而其 侧面设置的加强筋对于提高雨刮器连接点的刚度也没有形成明显作用。因此,以上所列举出的这些原因导致了现有的雨刮器连接点的刚度不足,从而容 易产生和传递雨刮器的工作噪声,所以颇有必要对此问题加以研究以便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性能可靠且易于 维护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以有效提高现有雨刮器固定支架的刚度,并显著降低雨 刮器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从而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同时提供一种用于装设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的汽 车尾门内板,以能够进一步增强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的支撑刚度,从而更好地解决现 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其包括主体部分,分设于所述主体部分相对两侧 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所述主体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汽车 尾门内板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一部分连接部和第二部分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呈一体化结构。在上述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中,优选地,在所述主体部分上还设置有用于 直接连接于所述汽车尾门外板、或通过门锁加强板连接于所述汽车尾门外板的第二连接 部。在上述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中,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凹槽结构。在上述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中,优选地,在所述主体部分上还设置用于装 设雨刮器的第三连接部。在上述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中,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至少两个用 于直接装设雨刮器的安装孔。在上述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被对称 分设于所述主体部分的相对两侧。在上述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垂直 于所述主体部分。在上述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中,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分、和/或所述第一部 分、和/或所述第二部分上设置有用于增加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刚度的加强筋。在上述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部分上的加强筋被设置 成垂直于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主体部分结合处形成的连接线、和/或所述第二部分上的 加强筋被设置成垂直于在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主体部分结合处形成的连接线。一种用于装设上述任一种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的汽车尾门内板,其上设置有 与汽车尾门外板沿垂直方向进行连接的连接支撑部,用以增强对所述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 支架的支撑刚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以及用于装设其的汽车 尾门内板,它们的结构设计合理、易于制造和维护并且使用安全可靠,通过采用本技术 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现有雨刮器固定支架的刚度并能显著降低雨刮器在工作时产生的振 动和噪声,通过实际测试显示它能够将雨刮器连接点的刚度提高80%以上,并且由于结构 上的改进设计而可以部分减轻汽车尾门的重量,从而有利于降低汽车的燃油消耗。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 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将雨刮器固定在汽车尾门内板后的总体结构;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的连接结构;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的基本结构;图4是本技术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连接结构视 图;图5是图4中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的结构视图;图6是将图4中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装设到本技术的汽车尾门内板的 一个较佳实施例上的部分结构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连接支撑部2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3雨刮器固定钣金件4雨刮器电机和传动装置5第二连接支撑部6第一连接部7第二连接部8第三连接部9门锁加强板11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15加强筋10主体部分 12第一部分连接部 14第二部分连接部 16焊点17汽车尾门内板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阅图4和图5,它们示意性地显示出了本技术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 定支架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及其基本构造。如这些附图所示,本汽车尾门雨刮器 固定支架2主要包括主体部分10、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3,以下将对这些组成部分的结 构设计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说明。在图4中,主体部分10是本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2的主体,在它上面通常设 置了第一连接部6、第二连接部7和第三连接部8。其中,第一连接部6是被设置用来实现 与汽车尾门内板进行连接的,它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一体化结构,从而对比于前述现有 技术中的结构能够明显改善并显著增强相应连接处的刚性,控制并降低了雨刮器工作时产 生的振动和噪声。此外,为了进一步优化设计,还应当将主体部分10上的一些非闭合的开 口结构改为完全闭合的结构,或者在保证使用性能前提下应当尽可能缩小主体部分10与 雨刮器的连接面尺寸以增大刚度性能。对于第二连接部7而言,它是被用来将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2直接连接到汽 车尾门外板,或者也可以仍采用现有技术的方式,即通过先将第二连接部7连接到门锁加 强板9、再通过该门锁加强板9连接到汽车尾门外板,从而实现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2 与汽车尾门外板之间的连接。如图4所示,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7采用了凹槽结 构。而对于第三连接部8而言,它是被设置在主体部分10用来实现装设雨刮器的目 的,该第三连接部8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任何一种为本领域技术人士所熟知的适用形式, 例如,在图4的较佳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8被设计成包括三个用于直接装设雨刮器的安装 孔,借此可以省略掉前述的雨刮器固定钣金件3,而通过螺栓和橡胶垫等中间件直接将雨刮 器连接到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2上的这三个安装孔中。由于采用了以上的结构改进设 计,不仅可以彻底消除由于现有钣金件受到振动激励而生成的该部分噪声,而且还能部分 地减轻汽车尾门的重量,从而有助于降低汽车的制作和维护成本,并且还能够适当降低汽 车的燃油消耗。此外,在本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的较佳实施例中,是将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 分13分别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其包括主体部分,分设于所述主体部分相对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汽车尾门内板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一部分连接部和第二部分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呈一体化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其包括主体部分,分设于所述主体部分相对两侧的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分别设置有用 于与汽车尾门内板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一部分连接部和第二部分连接部,并且所述第 一连接部呈一体化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分上 还设置有用于直接连接于所述汽车尾门外板、或通过门锁加强板连接于所述汽车尾门外板 的第二连接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呈 凹槽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分上 还设置用于装设雨刮器的第三连接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包 括至少两个用于直接装设雨刮器的安装孔。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尾门雨刮器固定支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新华顾彦艾维全靳春梅雷宣扬马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