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口腔模型中的生物膜培养流动室,它包括流动室底座和流动室上盖;所述流动室底座上表面设有凹槽,该凹槽的大小与流动室上盖相匹配,所述流动室上盖正好可以匹配的嵌入到凹槽中;所述凹槽的中部设有液体流动槽,该流动槽内设有至少一个羟基磷灰石片载片;所述流动室上盖上设有液体输排管和液体排出管;所述流动室底座和流动室上盖通过螺栓可拆卸的固定;所述液体流动槽内设有汇液凹槽,该汇液凹槽设置在所述液体输排管的正下方位置;所述液体输排管的下端设有弹性管,该弹性管插入到汇液凹槽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污染控制好且使用实验周期短。(*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口腔的模拟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人工口腔模型中的生物膜培养流动室。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以微生物纯培养的方式进行细菌学的研究,这种研究很大程 度上简化了外界环境的影响,帮助人们认识了很多个体微生物的习性,取得了很多重要的 研究成果,为医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自然界中大多数细菌并不是以 纯培养下的游离状态生存,而是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生物膜是大量微生物聚集于某种介 质表面上并包裹在其自身分泌的胞外多糖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细胞群体结构,它可由单种细 菌构成,但更多情况下是多种细菌的聚居体。与游离状态的细菌相比,生物膜的临床病理意 义更为重要,由于它具有一层致密的保护性胞外多糖,因此具有更强的耐药性和更强的抵 抗宿主免疫杀伤的能力,而且生物膜内不同细菌之间还存在一套复杂的信息传递体系,一 些耐药基因可以在不同的菌种间转移,从而加大了传统抗生素治疗的难度。牙菌斑是粘附在牙齿表面、牙龈边缘、牙龈内部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一种生物 膜。它由大量口腔细菌、细胞外间质、少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渣组成;其附着牢 固,难以去除。牙菌斑被认为是大多数口腔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龋齿、牙龈炎、牙周炎 等,因此对牙菌斑的研究成为口腔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研究方法上,“原位”的方法最能 反映真实情况,但这种方法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而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口腔 生物膜的研究方法上,普遍采用的是体外模型的方法。体外模型一方面可以简化许多复杂 的体内环境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生物膜生长条件的有目的的控制。在体外模型中,都 包括有生物膜培养流动室或类似的装置。比如中国专利03135320. 7,名称为“口腔生物膜 模型装置及其口腔生物膜形成的方法”公开一种生物膜的“恒流培养室”,但是该“恒流培养 室”为不规则外形,难以做到标准化,在试验中难以控制各恒流培养室的清除率达到一致, 使得各恒流培养室难以做到真正意义的平行可比。中国技术专利200610020608. 6公 开了一种口腔生物膜动态模型装置及其形成口腔生物膜的方法,在该专利中公开了用于生 物膜培养的“恒流培养室”,该生物膜生长的恒流培养室温度可控,能保证试验的稳定性;但 是其仍然具有如下缺陷1)该恒流培养室结构复杂;2)生产该恒流培养室成本高;幻该恒 流培养室的操作繁琐;4)该恒流培养室的污染控制难度大力)使用该恒流培养室的体外模 型的试验周期长。综上所述,现有的口腔生物膜体外模型使用的流动室都存在一定的缺点,不能完 全满足研究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人工口腔模拟装置中的生物膜培养流 动室。该流动室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污染控制好且使用实验周期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它包括流动室底座和流 动室上盖;所述流动室底座上表面设有凹槽,该凹槽的大小与流动室上盖相匹配,所述流动 室上盖正好可以匹配的嵌入到凹槽中,相互之间起到配合密封作用;所述凹槽的中部设有 液体流动槽,该流动槽内设有至少一个与牙齿材质相同或相近的载片;所述流动室上盖上 设有液体输排管和液体排出管,在进行样品测试时,所述液体输排管负责将样品溶液输入 和排出液体流动槽,在一般培养过程中,培养液由液体输排管输入,由液体排出管排出;所 述流动室底座和流动室上盖通过固定装置可拆卸的固定。进一步地,所述液体流动槽内设有汇液凹槽;该汇液凹槽设置在所述液体输排管 的正下方位置;由于汇液凹槽可以将药物抗生物膜活性测试后剩余的样品溶液汇集,也可 将培养过程完成后的培养液汇集;因此,剩余的样品溶液或培养液都可通过液体输排管排 出;这种结构有助于将液体流动槽的剩余样品溶液或培养液尽可能全部排出,不留下残留, 而不致影响实验的效果。进一步地,所述液体输排管的下端设有弹性管,该弹性管的下端部延伸到汇液凹 槽的底部;由于汇液凹槽可以将药物抗生物膜活性测试后剩余的样品溶液汇集,也可将培 养过程完成后的培养液汇集;因此,剩余的样品溶液或培养液都可经过弹性管,然后通过液 体输排管排出;这种结构有助于将液体流动槽的剩余样品溶液或培养液尽可能全部排出, 不留下残留,而不致影响实验的效果。进一步地,所述液体输排管的上下端端头设有弧形凸起,以方便输液管道套接在 液体输排管的上端头上,也方便弹性管套接在液体输排管的下端端头上。进一步地,所述液体输排管和液体排出管分别与流动室上盖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以免液体输排管和液体排出管与流动室上盖间存在缝隙,从而影响装置的持续使用。进一步地,所述液体流动槽内中部设有固定板,在固定板侧壁和对应的液体流动 槽内侧壁上设有用于放置载片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的设置,使得载片在液体流动槽内能 固定于一空间位置,不致四处滑动,从而影响实验的效果。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侧壁上设有弧形凹陷线,所述液体流动槽内侧壁上设有对 应于固定板侧壁上弧形凹陷线的弧形凹陷线,两对应的凹陷线构成限位载片的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外边缘表面上设有一环形小槽,该环形小槽内设有弹性密 封圈;优选地,弹性密封圈是橡胶材质。弹性密封圈的设置,可以防止液体流动槽内的培养 液渗出槽外,造成污染。进一步地,所述流动室底座和流动室上盖通过螺栓可拆卸的固定;在液体培养过 程中,可以随时取样分析。进一步地,所述与牙齿材质相同或相近的载片是羟基磷灰石片或者锗片。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污染控制好且 使用实验周期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流动室底座俯视图;图2为图1的A-A面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流动室上盖俯视图;图4为图3的B-B面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2流动室底座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优选的实施例来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1参见图1-5所示,本技术包括流动室底座1和流动室上盖2 ;所述流动室底座 1上表面设有凹槽11,该凹槽11的大小与流动室上盖2相匹配,所述流动室上盖2正好可 以匹配的嵌入到凹槽11中,相互之间起到配合密封作用;所述凹槽11的中部设有液体流动槽111 ;所述凹槽11的外边缘表面上设有环形小槽112,该环形小槽112内设有橡胶密封 圈1121 ;橡胶密封圈1121的设置,可以防止液体流动槽111内的培养液渗出槽外,造成污 染;参见图3、4、5所示,所述流动室上盖2上设有液体输排管21和液体排出管23,在 进行样品测试时,所述液体输排管21负责将样品溶液输入和排出液体流动槽111,在一般 培养过程中,培养液由液体输排管21输入,由液体排出管23排出;所述液体输排管21与流 动室上盖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以免液体输排管21与流动室上盖2间存在缝隙,从而影响 装置的持续使用;所述液体排出管23与流动室上盖2也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以免液体排出 管23与流动室上盖2间存在缝隙,从而影响装置的持续使用;所述液体输排管21上下两端 头外设有弧形凸起211、212,上端头外的弧形凸起211可以方便输送培养液的管道紧密的 套其上,也方便下端头的弧形凸起212外套设弹性管213 ;图4中显示的是弹性管213套在 弧形凸起212之前的状态;参见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口腔模型中的生物膜培养流动室,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流动室底座(1)和流动室上盖(2);所述流动室底座(1)上表面设有凹槽(11),该凹槽(11)的大小与流动室上盖(2)相匹配,所述流动室上盖(2)正好可以匹配的嵌入到凹槽(11)中;所述凹槽(11)的中部设有液体流动槽(111),该流动槽(111)内设有至少一个羟基磷灰石片载片(1111);所述流动室上盖(2)上设有液体输排管(21)和液体排出管(23);所述流动室底座(1)和流动室上盖(2)通过固定装置可拆卸的固定;所述液体流动槽(111)内设有汇液凹槽(1112);该汇液凹槽(1112)设置在所述液体输排管(21)的正下方位置;所述液体输排管(21)的下端设有弹性管(213),该弹性管(213)插入到汇液凹槽(1112)的底部;所述液体输排管(21)的上、下端端头设有弧形凸起(211、212);所述液体输排管(21)和液体排出管(23)分别与流动室上盖(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所述固定板(1113)侧壁上设有弧形凹陷线(1114),所述液体流动槽(111)内侧壁上设有对应于固定板(1113)侧壁上弧形凹陷线(1114)的弧形凹陷线(1115),两对应的凹陷线(1114、1115)构成限位载片的结构;所述凹槽(11)的外边缘表面上设有一环形小槽(112),该环形小槽(112)内设有橡胶密封圈(1121);所述流动室底座(1)和流动室上盖(2)通过螺栓(13)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望化,邹晓斌,
申请(专利权)人:好维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VG[英属维尔京群岛]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