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赖石央专利>正文

光纤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85281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纤连接器,其包括第一尾套(2)、第一外螺(3)、适配器壳(4)、第一压环(5)、第一止动环(6)、第一内螺(7)、带有第一尾柄(8)的第一插芯(9)、第一弹簧(10)、挡圈(11)、套筒(12)、第二尾套(102)、第二外螺(103)、第二压环(105)、第二止动环(106)、第二内螺(107)、带有第二尾柄(108)的第二插芯(109)及第二弹簧(11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光纤连接器结构简单,连接耐久可靠,尺寸比现有的其他光纤连接器小很多,可以穿过直径5mm的管道。(*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光纤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安装任何光纤系统时,都必须考虑以低损耗的方法把光纤或光缆相互连接起 来,以实现光链路的接续。光纤连接器是用于连接两根光纤或光缆形成连续光通路的可以 重复使用的无源器件,已经广泛应用在光纤传输线路、光纤配线架和光纤测试仪器、仪表 中,是目前使用数量最多的光无源器件。 为了满足光纤接入网和光纤到家庭的需要,目前市面上主要流行的光纤连接器为 日本NTT公司开发的MU型连接器、朗讯公司开发的LC型连接器等。虽然MU型连接器和LC 型连接器是当前最小的光纤连接器,但是其规格尺寸已由日本NTT公司或朗讯公司分别确 定下来,尺寸已不能再变化;而在光纤连接器的实际使用状况中,为了节省空间,穿墙过洞, 可能需要穿过直径5mm的管道,现有的光纤连接器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径很小的光纤连接器,可以穿过直径5mm 的管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光纤连接器,其包括第一尾套、第一外螺、 适配器壳、第一压环、第一止动环、第一内螺、带有第一尾柄的第一插芯、第一弹簧、挡圈、套 筒、第二尾套、第二外螺、第二压环、第二止动环、第二内螺、带有第二尾柄的第二插芯及第 二弹簧; 挡圈自一侧将套筒顶抵固定于适配器壳内,第一插芯和第二插芯分别自套筒的两 侧插入套筒中并相对设置;第一止动环套接于第一尾柄末端的外壁上,第一内螺内收的前 端套接于第一尾柄前端外壁的凸缘上,第一内螺的后端套接于第一止动环前端的外壁至顶 接于第一止动环前端外壁的凸缘,第一弹簧套设于第一尾柄的外壁上并位于第一尾柄前端 外壁的凸缘和第一止动环的前端之间,第一外螺的前端螺纹连接于适配器壳一侧的外壁, 第一外螺的中部套设于第一内螺的外壁上,第一外螺内收的末端套接于第一止动环前端外 壁的凸缘上,第一压环套设于第一止动环末端的外壁上,第一尾套的前端包围第一压环,第 一尾套的后端包围第一光缆; 第二止动环套接于第二尾柄末端的外壁上,第二内螺内收的前端套接于第二尾柄 前端外壁的凸缘上,第二内螺的后端套接于第二止动环前端的外壁至顶接于第二止动环前 端外壁的凸缘,第二弹簧套设于第二尾柄的外壁上并位于第二尾柄前端外壁的凸缘和第二 止动环的前端之间,第二外螺的前端螺纹连接于适配器壳另一侧的外壁,第二外螺的中部 套设于第二内螺的外壁上,第二外螺内收的末端套接于第二止动环前端外壁的凸缘上,第 二压环套设于第二止动环末端的外壁上,第二尾套的前端包围第二压环,第二尾套的后端 包围第二光缆。 其中,所述适配器壳两端的外壁上分别设有用于与第一外螺和第二外螺连接的螺 纹,适配器壳的内壁形成容置套筒的空腔,该空腔的一侧外扩以供套筒进入并由挡圈顶抵, 该空腔的另一侧内收以使套筒定位,适配器壳的两端还分别设有缺口以使第一内螺和第二 内螺定位。 其中,所述适配器壳的螺纹的规格为M4X0. 5。 其中,所述第一外螺两端开口,第一外螺的前端的内壁设有与适配器壳相配合的螺纹。一光缆其中,所述第一外螺的螺纹的规格为M4X0. 5。其中,所述第一止动环中部的外壁上设有凸起以配合第一压环形成压力以压紧第其中,所述第一止动环为硬质合金材料制成。其中,所述第一插芯和第一尾柄连接为一体,第一尾柄的外径大于第一插芯的外 径,第一尾柄和第一插芯的内部形成连通的空腔以容置第一光缆,第一插芯的内部空腔的 直径小于第一尾柄的内部空腔的直径。 其中,所述光纤连接器的外径《4. 8mm。 其中,所述光纤连接器的长度《50mm。 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光纤连接器结构简单,连接耐久可靠,尺寸比现有的其他 光纤连接器小很多,可以穿过直径5mm的管道。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参阅以 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应当可由此得到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光纤连接器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光纤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光纤连接器的适配器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光纤连接器的适配器壳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光纤连接器的第一外螺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光纤连接器的第一外螺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光纤连接器的第一止动环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技术光纤连接器的第一止动环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图1为本技术光纤连接器的组装状态示意图,图2为 图1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光纤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本技术光纤连接器包括第一尾套2、第一外螺3、适配器壳4、第一压环5、第一止动环6、第一内螺7、 带有第一尾柄8的第一插芯9、第一弹簧10、挡圈11、套筒12、第二尾套102、第二外螺103、 第二压环105、第二止动环106、第二内螺107、带有第二尾柄108的第二插芯109及第二弹 簧110 ;第一尾套2、第一外螺3、第一压环5、第一止动环6、第一内螺7、带有第一尾柄8的 第一插芯9、第一弹簧10及挡圈11用于在适配器壳4 一侧固定第一光缆l,第二尾套102、 第二外螺103、第二压环105、第二止动环106、第二内螺107、带有第二尾柄108的第二插芯 109及第二弹簧110用于在适配器壳4另一侧固定第二光缆101,第一光缆1和第二光缆 101在适配器壳4和套筒12的中间位置对接;由于光纤连接器的用途在于连接两根分离的 光纤或光缆,而两根对接的光纤或光缆的结构通常是相同的,因此如图l-3所示,本实用新 型的光纤连接器在适配器壳4两侧的结构是对称的,也就是第一尾套2与第二尾套102、第 一外螺3与第二外螺103、第一压环5与第二压环105、第一止动环6与第二止动环106、第 一内螺7与第二内螺107、带有第一尾柄8的第一插芯9与带有第二尾柄108的第二插芯 109、第一弹簧10与第二弹簧110的形状完全相同,对称结构的安装方向相对于适配器壳4 是左右对称的;由于对称性,在后面的说明中仅说明适配器壳4一侧的结构。 挡圈11自一侧将套筒12顶抵固定于适配器壳4内,第一插芯9和第二插芯109 分别自套筒12的两侧插入套筒12中并相对设置;第一止动环6套接于第一尾柄8末端的 外壁上,第一内螺7内收的前端套接于第一尾柄8前端外壁的凸缘上,第一内螺7的后端套 接于第一止动环6前端的外壁至顶接于第一止动环6前端外壁的凸缘,第一弹簧10套设于 第一尾柄8的外壁上并位于第一尾柄8前端外壁的凸缘和第一止动环6的前端之间,第一 外螺3的前端螺纹连接于适配器壳4 一侧的外壁,第一外螺3的中部套设于第一内螺7的 外壁上,第一外螺3内收的末端套接于第一止动环6前端外壁的凸缘上,第一压环5套设于 第一止动环6末端的外壁上,第一尾套2的前端包围第一压环5,第一尾套2的后端包围第 一光缆l。 第二止动环106套接于第二尾柄108末端的外壁上,第二内螺107内收的前端套 接于第二尾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尾套(2)、第一外螺(3)、适配器壳(4)、第一压环(5)、第一止动环(6)、第一内螺(7)、带有第一尾柄(8)的第一插芯(9)、第一弹簧(10)、挡圈(11)、套筒(12)、第二尾套(102)、第二外螺(103)、第二压环(105)、第二止动环(106)、第二内螺(107)、带有第二尾柄(108)的第二插芯(109)及第二弹簧(110);挡圈(11)自一侧将套筒(12)顶抵固定于适配器壳(4)内,第一插芯(9)和第二插芯(109)分别自套筒(12)的两侧插入套筒(12)中并相对设置;第一止动环(6)套接于第一尾柄(8)末端的外壁上,第一内螺(7)内收的前端套接于第一尾柄(8)前端外壁的凸缘上,第一内螺(7)的后端套接于第一止动环(6)前端的外壁至顶接于第一止动环(6)前端外壁的凸缘,第一弹簧(10)套设于第一尾柄(8)的外壁上并位于第一尾柄(8)前端外壁的凸缘和第一止动环(6)的前端之间,第一外螺(3)的前端螺纹连接于适配器壳(4)一侧的外壁,第一外螺(3)的中部套设于第一内螺(7)的外壁上,第一外螺(3)内收的末端套接于第一止动环(6)前端外壁的凸缘上,第一压环(5)套设于第一止动环(6)末端的外壁上,第一尾套(2)的前端包围第一压环(5),第一尾套(2)的后端包围第一光缆(1);第二止动环(106)套接于第二尾柄(108)末端的外壁上,第二内螺(107)内收的前端套接于第二尾柄(108)前端外壁的凸缘上,第二内螺(107)的后端套接于第二止动环(106)前端的外壁至顶接于第二止动环(106)前端外壁的凸缘,第二弹簧(110)套设于第二尾柄(108)的外壁上并位于第二尾柄(108)前端外壁的凸缘和第二止动环(106)的前端之间,第二外螺(103)的前端螺纹连接于适配器壳(4)另一侧的外壁,第二外螺(103)的中部套设于第二内螺(107)的外壁上,第二外螺(103)内收的末端套接于第二止动环(106)前端外壁的凸缘上,第二压环(105)套设于第二止动环(106)末端的外壁上,第二尾套(102)的前端包围第二压环(105),第二尾套(102)的后端包围第二光缆(10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石央
申请(专利权)人:赖石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HK[中国|香港]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