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辛娟姣专利>正文

三流体板式换热器的多次节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80901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流体板式换热器的多次节流结构。第一正向换热板片上X流体通孔的外沿向第一左凹陷区内有至少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一溢流孔,第一溢流孔与X流体的缓流腔室相贯通;第一正向换热板片本体也向第一左凹陷区内有至少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一漏注孔,第一漏注孔与X流体流道相贯通。第二正向换热板片上Y流体通孔的外沿向第二左凹陷区内有至少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二溢流孔,第二溢流孔与Y流体的缓流腔室相贯通;第二正向换热板片本体也向第二左凹陷区内有至少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二漏注孔,第二漏注孔与Y流体流道相贯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体一次性冲压成型,生产制造方便,简化工艺,降低成本。(*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板式换热器介质节流技术,具体是涉及一种三流体板式换热器的多次节流结构
技术介绍
具有三个通道的换热器用于使一种流体与另外两种流体进行换热。例如一种水流可以用来蒸发或者冷凝另两种冷冻液流。板式换热器,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换热效率高、生产成本低,也同样广泛用作三流体热交换的换热器。板片为三种流体形成了几乎平行的通道,并且通过钎焊或锡焊封接并连接起来,尽管有时使用熔接和胶接,但最好用真空焊接。在采用这种板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制冷系统方面,比较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进入板式换热器的介质流体由于流速、压力等因素难以均匀分配到传热板之间的各个流道内,这样分配不均匀会导致换热器的某些部分没有有效的利用,在这些部分中,制冷剂也被不必要的过热, 一来是降低了制冷效率,二来是浪费了能源。为解决上述三流体板式换热器中介质的难以均匀分配问题,现有技术中已经有一些方案,比如公开号为CN1760623的"三通道板式换热器"专利文件中记载有介质流体的节流结构,可以较好的解决进口通道的介质非均匀的分配到传热板之间的各个蒸发流道的问题。由于现有技术中介质节流结构设计不甚合理,往往带来如下缺陷或者是均配器与换热板片难以一体成型,生产制造不方便,装配工艺繁琐,废品率高;或者是均配器与换热板片可以一体成型,但需要多次冲压,生产工艺繁琐,生产强度大,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三流体板式换热器的多次节流结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三流体板式换热器的多次节流结构,所述板式换热器由若干组反向换热板片-第一正向换热板片-反向换热板片-第二正向换热板片相互叠合构成,其中所述第一正向换热板片上X流体通孔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第一左凹陷区,该第一左凹陷区与上面的反向换热板片之间构成X流体的缓流腔室,所述第一正向换热板片上Y流体通孔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第一右凹陷区;所述第二正向换热板片上X流体通孔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第二左凹陷区,所述第二正向换热板片上Y流体通孔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第二右凹陷区,该第二右凹陷区与上面的反向换热板片之间构成Y流体的缓流腔室;所述反向换热板片上,X流体通孔的边缘外侧和Y流体通孔的边缘外侧设置分别与第二左凹陷区和第一右凹陷区相对应的凸起环带;所述X流体通孔处,相邻的第一左凹陷区的下底面与凸起环带的上底面相密封焊接,相邻的第二左凹陷区的下底面与凸起环带的上底面相密封焊接;所述Y流体通孔处,相邻的第一右凹陷区的下底面与凸起环带的上底面相密封焊接,相邻的第二右凹陷区与凸起环带的上底面相密封焊接。所述第一正向换热板片上X流体通孔的外沿向第一左凹陷区内有至少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一溢流孔,所述第一溢流孔与X流体的缓流腔室相贯通,所述第一正向换热板片本体也向第一左凹陷区内有至少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一漏注孔,所述第一漏注孔与X流体流道相贯通;所述第二正向换热板片上Y流体通孔的外沿向第二左凹陷区内有至少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二溢流孔,所述第二溢流孔与Y流体的缓流腔室相贯通,所述第二正向换热板片本体也向第二左凹陷区内有至少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二漏注孔,所述第二漏注孔与Y流体流道相贯通。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正向换热板片上的第一左凹陷区偏心于X流体通孔设置,所述第一溢流孔和第一漏注孔设置在第一左凹陷区的较宽部位;所述第二正向换热板片上的第二左凹陷区偏心于Y流体通孔设置,所述第二溢流孔和第二漏注孔设置在第二左凹陷区的较宽部位。这样给溢流孔和漏注孔带来较大的设计空间。本技术板式换热器的流体节流结构是在换热板片上一体一次性冲压成型,生产强度小,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生产制造方便,可以简化装配工艺,提高了成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板式换热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2是本技术第一正向换热板片上X流体通孔部位的一种结构示意图3是图2的A-A放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4是本技术第一正向换热板片上Y流体通孔部位的一种结构示意图5是图4的B-B放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6是本技术第二正向换热板片上X流体通孔部位的一种结构示意图7是图6的C-C放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8是本技术第二正向换热板片上Y流体通孔部位的一种结构示意图9是图8的D-D放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6实施例1:参看图1,本技术的板式换热器由四组反向换热板片3-第一正向换热板片1-反向换热板片3-第二正向换热板片2相互叠合构成,在换热板片的外侧设置有上面板7和下面板8,在上面板7上设置X流体进口 4、Y流体进口 5和Z流体进口 6。其中参看图2和图3,第一正向换热板片1上X流体通孔16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第一左凹陷区11,该第一左凹陷区11与上面的反向换热板片3之间构成X流体的缓流腔室,第一正向换热板片1上X流体通孔16的外沿向第一左凹陷区11内有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一溢流孔13,第一溢流孔13与X流体的缓流腔室相贯通,第一正向换热板片1本体也向第一左凹陷区11内有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一漏注孔14,第一漏注孔14与X流体流道12相贯通,参看图4和图5,第一正向换热板片1上Y流体通孔26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第一右凹陷区15;参看图6和图7,第二正向换热板片2上X流体通孔16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第二左凹陷区21,参看图8和图9,第二正向换热板片2上Y流体通孔26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第二右凹陷区25,该第二右凹陷区25与上面的反向换热板片3之间构成Y流体的缓流腔室,第二正向换热板片2上Y流体通孔26的外沿向第二右凹陷区25内有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二溢流孔23,所述第二溢流孔23与Y流体的缓流腔室相贯通,所述第二正向换热板片2本体也向第二右凹陷区25内有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二漏注孔24,所述第二漏注孔24与Y流体流道22相贯通;参看图1,反向换热板片3上,X流体通孔16的边缘外侧和Y流体通孔26的边缘外侧设置分别与第二左凹陷区21和第一右凹陷区15相对应的凸起环带31;在X流体通孔16处,相邻的第一左凹陷区11的下底面与凸起环带31的上底面相密封焊接,相邻的第二左凹陷区21的下底面与凸起环带31的上底面相密封焊接;在Y流体通孔26处,相邻的第一右凹陷区15的下底面与凸起环带31的上底面相密封焊接,相邻的第二右凹陷区25与凸起环带31的上底面相密封焊接。 -使用时,带有一定压力的X流体经由第一溢流孔溢流进X流体的缓流腔室膨胀减压,再经由第一漏注孔进入X流体流道,带有一定压力的Y流体经由第二溢流孔溢流进Y流体的缓流腔室膨胀减压,再经由第二漏注孔进入Y流体流道,这样流体经缓流减压之后再进入流体流道,可以使得该流体均匀的分配到传热板之间的各个流道。实施例2:参看图2和图3,第一正向换热板片1上的第一左凹陷区11偏心于X流体通孔16设置,第一溢流孔13和第一漏注孔14设置在第一左凹陷区11的较宽部位。其余参考实施例1。实施例3:参看图8和图9,第二正向换热板片2上的第二右凹陷区25偏心于Y流体通孔26设置,第二溢流孔23和第二漏注孔24设置在第二右凹陷区25的较宽部位。其余参考实施例l。实施例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流体板式换热器的多次节流结构,所述板式换热器由若干组反向换热板片(3)-第一正向换热板片(1)-反向换热板片(3)-第二正向换热板片(2)相互叠合构成,其中所述第一正向换热板片(1)上X流体通孔(16)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第一左凹陷区(11),该第一左凹陷区(11)与上面的反向换热板片(3)之间构成X流体的缓流腔室,所述第一正向换热板片(1)上Y流体通孔(26)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第一右凹陷区(15); 所述第二正向换热板片(2)上X流体通孔(16)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第二左 凹陷区(21),所述第二正向换热板片(2)上Y流体通孔(26)的边缘外侧设置有第二右凹陷区(25),该第二右凹陷区(25)与上面的反向换热板片(3)之间构成Y流体的缓流腔室; 所述反向换热板片(3)上,X流体通孔(16)的边缘外侧和Y 流体通孔(26)的边缘外侧设置分别与第二左凹陷区(21)和第一右凹陷区(15)相对应的凸起环带(31); 所述X流体通孔(16)处,相邻的第一左凹陷区(11)的下底面与凸起环带(31)的上底面相密封焊接,相邻的第二左凹陷区(21)的下 底面与凸起环带(31)的上底面相密封焊接; 所述Y流体通孔(26)处,相邻的第一右凹陷区(15)的下底面与凸起环带(31)的上底面相密封焊接,相邻的第二右凹陷区(25)与凸起环带(31)的上底面相密封焊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正向换热板片(1)上X流体通孔(16)的外沿向第一左凹陷区(11)内有至少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一溢流孔(13),所述第一溢流孔(13)与X流体的缓流腔室相贯通,所述第一正向换热板片(1)本体也向第一左凹陷区(11)内有至少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一漏注孔(14),所述第一漏注孔(14)与X流体流道(12)相贯通; 所述第二正向换热板片(2)上Y流体通孔(26)的外沿向第二右凹陷区(25)内有至少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二溢流孔(23),所述第二溢流孔(23)与 Y流体的缓流腔室相贯通,所述第二正向换热板片(2)本体也向第二右凹陷区(25)内有至少一个突起,在该突起上设置第二漏注孔(24),所述第二漏注孔(24)与Y流体流道(22)相贯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娟姣
申请(专利权)人:辛娟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