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64414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涉及人工鱼礁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是保障钓场渔业资源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诱集型鱼礁和至少一个增殖型鱼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条疏导型鱼礁带,各疏导型鱼礁带分别布设于各诱集型鱼礁与各增殖型鱼礁之间及各增殖型鱼礁之间,而且每条疏导型鱼礁带的两端均连接对应的诱集型鱼礁或增殖型鱼礁,并与所连接的诱集型鱼礁或增殖型鱼礁之间设有间隔;所述疏导型鱼礁带整体呈带状,由多个疏导礁分列串连而成,相邻疏导礁列之间隔开一个疏导礁幅宽的距离;所述疏导礁是方体形框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装置,能提高集鱼效果,保障海洋钓场可持续发展。(*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人工鱼礁的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海钓资源的诱集和增殖的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的技术。
技术介绍
海钓是一项高雅的休闲活动和高度剌激的竞技运动,素有"海上高尔夫"的美誉,海洋钓场的开发能积极拉动海洋地产、旅游观光、海钓渔船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但是随着近海海洋捕捞的强度加大,在发展海钓产业时必须解决海钓生物资源的保障问题。 目前,在海洋中投放人工鱼礁被公认为是一种能有效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海洋渔业资源的技术方法。人工鱼礁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合理的人工鱼礁规模和布局,改善海域流场结构,进而改善海域生物饵料结构;2)通过人工鱼礁自身的空间结构及生物附着,诱集鱼类在此栖息、繁殖、索饵等。因此,针对海钓钓场建设,鱼礁个体的设计及鱼礁的整体配置、布局十分重要。 现有的海钓钓场中所投放的人工鱼礁主要是诱集型鱼礁和增殖型鱼礁,其中诱集型鱼礁都设于各钓点附近,增殖型鱼礁都设于钓场的外围水域中,由于各人工鱼礁相互之间没有联系通道,因此增殖型鱼礁四周的鱼类不易游向诱集型鱼礁,不易将增殖和诱集的鱼类锁定在钓场区域内,影响了诱集型鱼礁的集鱼效果,进而影响了海洋钓场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 引导增殖型鱼礁四周的鱼类游向诱集型鱼礁,从而尽可能将增殖和诱集的鱼类锁定在钓场 区域内,提高诱集型鱼礁的集鱼效果,保障海洋钓场可持续发展的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 礁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包 括至少一个诱集型鱼礁和至少一个增殖型鱼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条疏导型鱼礁 带,各疏导型鱼礁带分别布设于各诱集型鱼礁与各增殖型鱼礁之间及各增殖型鱼礁之间, 而且每条疏导型鱼礁带的两端均连接对应的诱集型鱼礁或增殖型鱼礁,并与所连接的诱集 型鱼礁或增殖型鱼礁之间设有间隔;所述疏导型鱼礁带整体呈带状,由多个疏导礁分列串 连而成,相邻疏导礁列之间隔开一个疏导礁幅宽的距离;所述疏导礁是方体形框架。 进一步的,所述诱集型鱼礁是上端小下端大的空心正棱台,所述正棱台侧壁均镂 空,而且每个侧壁均设有连接上下底面的支柱,其侧棱均伸出下底面,其上底面是向内凹陷 的凹面。 进一步的,所述正棱台上底面的厚度从其中心向边沿递增。 进一步的,所述诱集型鱼礁是空心正六棱台。 进一步的,所述增殖型鱼礁由多个方体形框架层叠并固接而成,其整体呈金字塔形,而且顶层以下各方体形框架均由框条分隔成至少一个方体形子框。 进一步的,所述疏导礁各棱边的边长在l-2m之间。 进一步的,每条疏导型鱼礁带的两端与所连接的诱集型鱼礁或增殖型鱼礁之间的 间隔为20-30m。 进一步的,在疏导型鱼礁带上设置有等同于该鱼礁带1/2长度的间隔。 本技术提供的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在每个钓点附近水域中布设诱集型鱼礁,在钓场的外围水域中布设增殖型鱼礁,在各诱集型鱼礁与各增殖型鱼礁之间及 各增殖型鱼礁之间布设疏导型鱼礁带,通过各人工鱼礁改善海域底栖环境,培养鱼类的栖息地意识,从而能将增殖和诱集的鱼类尽可能的锁定在钓场区域内,并通过疏导型鱼礁带 引导增殖型鱼礁四周的鱼类游向诱集型鱼礁,提高诱集型鱼礁的集鱼效果,保障海洋钓场 可持续发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的布设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在单个钓点的布设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中的诱集型鱼礁在单 个钓点的布设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中的诱集型鱼礁的立 体图; 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中的诱集型鱼礁部分 剖开的立体图; 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中的增殖型鱼礁的立 体图; 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中的增殖型鱼礁的俯 视图; 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中的增殖型鱼礁的侧 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 于限制本技术,凡是采用本技术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技术 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包 括至少一个诱集型鱼礁1和至少一个增殖型鱼礁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条疏导型鱼 礁带3,各疏导型鱼礁带3分别布设于各诱集型鱼礁1与各增殖型鱼礁2之间及各增殖型 鱼礁2之间,而且每条疏导型鱼礁带3的两端均连接对应的诱集型鱼礁1或增殖型鱼礁2, 并与所连接的诱集型鱼礁1或增殖型鱼礁2之间设有间隔;所述疏导型鱼礁带3整体呈带 状,由多个疏导礁分列串连而成,相邻疏导礁列之间隔开一个疏导礁幅宽的距离; 如图4-图5所示,所述诱集型鱼礁1是上端小下端大的空心正六棱台,所述正六 棱台侧壁均镂空,而且每个侧壁均设有连接上下底面的支柱ll,其侧棱均伸出下底面构成 底脚12,其上底面13是向内凹陷的凹面,而且凹面中心呈正六边形,凹面的厚度从其中心 向边沿递增(参见图5); 如图6-图8所示,所述增殖型鱼礁2由多个方体形框架层叠并固接而成,其整体 呈金字塔形,而且顶层以下各方体形框架均由框条分隔成至少一个方体形子框; 所述疏导礁是方体形框架,其各棱边的边长在l-2m之间。 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岛礁海域钓场的鱼礁装置的布设方 法如下 1)在岛礁海域钓场设置至少一个钓点4 ; 2)在每个钓点4的抛竿边界线水域5中布设至少一个诱集型鱼礁l,而且在每个 钓点4的抛竿边界线水域5中的相邻两个诱集型鱼礁1之间隔开一个诱集型鱼礁的幅宽; 每个诱集型鱼礁1的高度是该鱼礁所对应钓点的抛竿边界线水域最大水深值的1/5,每个 诱集型鱼礁1的顶部均低于水面; 3)在岛礁海域钓场的外围水域中(水深相对稳定、非岩礁底质处)布设至少一个 增殖型鱼礁2,而且每个增殖型鱼礁2的摆放方向(即金字塔形增殖型鱼礁的塔面)与海流 或潮流的主流方向垂直,以最大限度为近岸水域造成上升流;相邻两个增殖型鱼礁2之间 隔开一个增殖型鱼礁幅宽的1至1. 5倍; 4)在各诱集型鱼礁1与各增殖型鱼礁2之间及各增殖型鱼礁2之间布设疏导型鱼 礁带3,而且每个疏导礁的高度是所属疏导型鱼礁带3所在水域平均水深值的1/7至1/10 ; 所述钓点4是指人工建设的供人钓鱼的平台;所述抛竿边界水域5是指普通抛竿 (3-6m长)从钓点抛竿所能达到的最远点的外侧边的水域,该水域距钓点边缘15m远。 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疏导型鱼礁带3由多个疏导礁分三列串连而成(参见 图2);每条疏导型鱼礁带3的两端与所连接的诱集型鱼礁1或增殖型鱼礁2之间的间隔为 20-30m。 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相邻诱集型鱼礁与增殖型鱼礁之间,或相邻两个增殖型 鱼礁之间相距较远时,可在相应的疏导型鱼礁带上设置等同于该鱼礁带1/2长度的间隔。 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诱集型鱼礁1由水泥、中砂、石子和水按混凝土工艺 配制并均匀搅拌后,按模分体浇筑而成,其垂直高度为1500mm,下底面的边长为1500mm, 上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诱集型鱼礁和至少一个增殖型鱼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条疏导型鱼礁带,各疏导型鱼礁带分别布设于各诱集型鱼礁与各增殖型鱼礁之间及各增殖型鱼礁之间,而且每条疏导型鱼礁带的两端均连接对应的诱集型鱼礁或增殖型鱼礁,并与所连接的诱集型鱼礁或增殖型鱼礁之间设有间隔;所述疏导型鱼礁带整体呈带状,由多个疏导礁分列串连而成,相邻疏导礁列之间隔开一个疏导礁幅宽的距离;所述疏导礁是方体形框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守宇许强刘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