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迫紧装置的束带,包括:一带体,该带体两端分别设有一固定端以及一插入端;一迫紧装置固设于该带体的固定端,该迫紧装置设有一穿孔供该带体的插入端穿过,该迫紧装置设有一容室与穿孔连通,该容室一端内径较小而另一端内径较大,该容室内径较小一端是朝向带体的固定端,该容室内侧壁固设有一弹性件,一抵顶件容置于容室内且受弹性件所推抵朝向容室内径较小一端;借此,令该带体弯曲,使带体的插入端得以活动穿设于迫紧装置的穿孔内,当该带体朝向容室内径较大的一端移动时,该抵顶件受带体连带推抵该弹性件而迫使该弹性件压缩,则该带体能够顺利插设于固定端的迫紧装置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固定带体的效果。(*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束带,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迫紧装置的束带。
技术介绍
束带是用以固定大量管柱、数个绳索、或捆绑工件, 一般传统束带包 括一带体,该带体一端具有一束紧头,该束紧头设有一穿孔,该穿孔内 周缘一侧设有凸出的单向倾斜锯齿,该带体另一端上是沿带体表面凸设 有数个单向倾斜锯齿对应于穿孔内的锯齿;借此,当该带体两端连接, 使该带体另一端的数个单向倾斜锯齿穿入束紧头内,则该束紧头的穿孔 内的锯齿允许带体上的锯齿单向穿入;当该带体反向拉出时,借由该穿 孔内的锯齿啮合带体的锯齿,使带体受阻无法拉出,而达到固定的效果。由于上述传统束带利用锯齿啮合以达到固定的效果,但带体上锯齿的 形成一般是利用塑料成型,在张力结构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容易 在捆绑时绷断,因此又有业者提出改良,其包括一带体;--迫紧装置同 设于该带体,该迫紧装置设有一穿孔供该带体穿过,该迫紧装置设有一 容室与穿孔连通,该容室一端内径较小而另一端内径较大, 一钢珠是容 置于容室内,借由该带体向外拉出吋,连带推动钢珠卡抵于容宰内径较 小一端,而达到固定带体的功效。然而,现有的束带利用带休推动钢珠达到卡固效果,但该钢珠容易因 带体角度变化而移动,造成该带体无法受到钢珠稳固卡抵而容易松动滑 脱,无法有效捆绑工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 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具有迫紧装置的束带,其达到固定带体的效果。为达成前述的创作目的,本技术包括一带体以及一迫紧装置同 定:r带体上,其中该迫紧装置为金属材质构成,该迫紧装置固设子该带体的固定端,该迫紧装置设有一穿孔以允许该带体贯穿通过,该迫紧装置设有一容室与穿孔连通,该容室一端内径较小而另一端内径较大,该 容室内侧壁固设有一弹性件,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是该弹性件为一 压縮弹簧; 一抵顶件容置于容室内且受弹性件所推抵朝向容室内径较小--端,该抵顶件于组装时与带体抵触,本技术的最佧实施例是该抵 顶件的外形为-一球状物;该带体为金属材质构成,该带体两端分别设有-固定端以及一插入端;该插入端形成有一头部,该头部具有逐渐狭窄 的外形;该带体的固定端是朝下扳折形成一折叠部,该折叠部朝内凸出 一夹持件。当该插入端持续朝向容室内径较大一端移动时,该抵顶件与该带体接 触,该抵顶件受到该抵顶件与该带体间的摩擦力推抵,使该抵顶件随着 带体移动而迫使该弹性件压縮,则该带体可顺利延伸插设于固定端的迫 紧装置内;当该带体向外拉动并朝向容室内径较小一端移动时,由于该 抵顶件受到弹性件推抵朝向容室内径较小一端,且该带体借由与抵顶件 间的摩擦力连带推移该抵顶件,使得该抵顶件卡抵于容室内径较小一端, 使得该抵顶件与带体间的距离缩小而紧密卡抵,达到固定该带体的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有迫紧装置的束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木技术具有迫紧装置的束带的迫紧装置另一角度立体示 意图。图3是本技术具有迫紧装置的束带的立体组装小意图。图4及图5是本技术具有迫紧装置的束带的侧面操作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 带体 11 固定端 111 折叠部112夹持件 12插入端 121头部2迫紧装置 21穿孔 22容室23抵顶件 24弹性件 25第一底部26第二底部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有关于一种具有迫紧装置的束带,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包括一带体1以及一迫紧装置2固定于带体1上,其中该迫紧装置2为金属材质构成,该迫紧装置2固设于该带体1的固定端ll,该迫紧装置2设有-一穿孔21供该带体1贯穿通过,该迫紧装置2 设有一容室22与穿孔21连通,该容室22 —端内径较小而另一端内径较 大,该容室22内侧壁固设有一弹性件24,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是该 弹性件为一压缩弹簧; 一抵顶件23容置于容室22内且受弹性件24推抵 朝向容室22内径较小一端,该抵顶件23于组装时与带体1抵触,本实 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是该抵顶件的外形为一球状物;该迫紧装置2的底 部扳折形成第-一底部25以及第二底部26,该第一底部25与第二底部26 的接触边缘分别形成有若干凹槽以及对应凹槽的凸件,使该第一底部25 以及第二底部26彼此嵌卡紧密结合以避免拉扯时脱开分离,令本实用新 型的束带得以紧密扣固物件。该带体1为金属材质构成,该带体1两端分别设有一固定端11以及 一插入端12;该插入端12形成有--头部121,该头部121具有逐渐狭窄的外形;该带体1的固定端11削下扳折形成- -折叠部111,该折叠部11] 朝内凸出一夹持件112。组装时,该带体1是贯穿通过该迫紧装置2的穿孔21,该迫紧装置2 由插入端12朝固定端11套入,且该迫紧装置2的容室22内径较小一端 朝向该带体1的同定端11,该迫紧装置2的底部是置于折叠部111以及 带体1之间,且该迫紧装置2受夹持件112卡-抵固定丁-该带体1的固定 端11,而无法朝向插入端12脱离。使用时,令该带体l弯曲,利用该插入端12逐渐狭窄的头部121得 以轻易置入该迫紧装置2的穿孔21内;当该插入端12持续朝向容室22 内径较大一端移动时,该抵顶件23与该带体1接触,改抵顶件23受到 该抵顶件23与该带体1间的摩檫力推抵,使该抵顶件23随着带体1移 动而迫使该弹性件24压縮,则该带体1可顺利延伸插设于固定端11的 迫紧装置2内;当该带体l停止移动时,该抵顶件23是受弹性件24推 抵而自动回复原位并卡抵于容室22内径较小一端,使得该带体i受到抵 顶件23卡抵而不至于滑脱;当该带体1向外拉动并朝向容室22内径较 小一端移动时,由于该抵顶件23受到弹性件24推抵朝向容室22内径较小一端,且该带体1借由与抵顶件23间的摩擦力连带推移该抵顶件23, 使得该抵顶件23卡抵于容室22内径较小一端,而使该抵顶件23与带体 1间的距离縮小而紧密卡抵,达到固定该带体1的效果。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 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 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 范围内。综上所述,本技术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 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 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关新型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 提起申请。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迫紧装置的束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带体,该带体两端分别设有一固定端以及一插入端;一迫紧装置固设于该带体的固定端,该迫紧装置设有一穿孔供该带体的插入端穿过,该迫紧装置设有一容室与穿孔连通,该容室一端内径较小而另一端内径较大,该容室内径较小一端是朝向带体的固定端,该容室内侧壁固设有一弹性件,一抵顶件容置于容室内且受弹性件所推抵朝向容室内径较小一端;借此,令该带体弯曲,使带体的插入端得以活动穿设于迫紧装置的穿孔内,当该带体朝向容室内径较大的一端移动时,该抵顶件受带体连带推抵该弹性件而迫使该弹性件压缩,则该带体能够顺利插设于固定端的迫紧装置内;当该带体朝向容室内径较小一端移动时,由于该抵顶件受到弹性件推抵,且该带体连带推移该抵顶件,使得该抵顶件卡抵于容室内径较小一端而达到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迫紧装置的束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带体,该带体两端分别设有一固定端以及一插入端; 一迫紧装置固设于该带体的固定端,该迫紧装置设有一穿孔供该带体的插入端穿过,该迫紧装置设有一容室与穿孔连通,该容室一端内径较小而另一端内 径较大,该容室内径较小一端是朝向带体的固定端,该容室内侧壁固设有一弹性件,一抵顶件容置于容室内且受弹性件所推抵朝向容室内径较小一端; 借此,令该带体弯曲,使带体的插入端得以活动穿设于迫紧装置的穿孔内,当该带体朝向容室内径较大的一端移动 时,该抵顶件受带体连带推抵该弹性件而迫使该弹性件压缩,则该带体能够顺利插设于固定端的迫紧装置内;当该带体朝向容室内径较小一端移动时,由于该抵顶件受到弹性件推抵,且该带体连带推移该抵顶件,使得该抵顶件卡抵于容室内径较小一端而达到固定带体的效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宝仁,
申请(专利权)人:宝择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