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炉膛灰斗转角处结构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99657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炉膛灰斗转角处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刚性梁,垂直刚性梁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水平刚性梁和第二水平刚性梁,垂直刚性梁的上部分通过管子连接链接件,链接件连接吊板,垂直刚性梁的下部分通过吊杆连接吊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靠,能够将炉底灰斗的全部重量通过吊板传递到链接,再传递到垂直刚性梁,最终通过吊杆将所有的载荷传递到吊带上。(*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炉膛灰斗转角处结构组件,属于锅炉

技术介绍
炉膛灰斗转角处结构组件的作用是将炉底灰斗的管子重量,刚性梁重量,保温重 量,灰渣重量等传递到螺旋管圈的吊带之上。普通直管锅炉的炉膛灰斗采用一个框架将其 箍住,然后将整个框架连接到水管上。没有转角处结构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的将炉底灰斗的管子重量,刚性梁重量,保 温重量,灰渣重量等传递到螺旋管圈的吊带之上的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炉膛灰斗转角处结构组 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刚性梁,垂直刚性梁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水平刚性梁和第二水平 刚性梁,垂直刚性梁的上部分通过管子连接链接件,链接件连接吊板,垂直刚性梁的下部分 通过吊杆连接吊带。 本技术结构简单、可靠,能够将炉底灰斗的全部重量通过吊板传递到链接,再 传递到垂直刚性梁,最终通过吊杆将所有的载荷传递到吊带上,具有很高的载荷承受能力 及很好的吸收膨胀差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炉膛灰斗转角处结构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截面图; 图3为图1中B-B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l所示,为一种炉膛灰斗转角处结构组件结构示意图,所述的炉膛灰斗转角 处结构组件,由第一水平刚性梁1、垂直刚性梁2、第二水平刚性梁3、吊板4、吊杆5、链接件 6、吊带7和管子8组成。 垂直刚性梁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水平刚性梁1和第二水平刚性梁3,作用是为垂 直刚性梁2提供两个支点,保证垂直刚性梁2得稳定。 如图2所示,为图1中A-A截面图,垂直刚性梁2的上部分通过管子8连接链接件 6,链接件6连接吊板4,如图3所示,为图1中B-B截面图,垂直刚性梁2的下部分通过吊杆 5连接吊带7。吊板4连接炉底灰斗,吊带7连接螺旋管圈,炉底灰斗的全部重量通过吊板 4传递到链接,再传递到垂直刚性梁2,最终通过吊杆5将所有的载荷传递到吊带7上。 由于螺旋管圈是热态的,会有序地热膨胀,而垂直刚性梁2是冷态的,没有热膨 胀,故在刚性梁与螺旋管圈之间存在膨胀差。此膨胀差通过连接吊杆5的预偏转(膨胀差 的一半)来吸收。操作方法为冷态时左偏一半的膨胀量,热态时右偏一半的膨胀量。权利要求一种炉膛灰斗转角处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刚性梁(2),垂直刚性梁(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水平刚性梁(1)和第二水平刚性梁(3),垂直刚性梁(2)的上部分通过管子(8)连接链接件(6),链接件(6)连接吊板(4),垂直刚性梁(2)的下部分通过吊杆(5)连接吊带(7)。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炉膛灰斗转角处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刚性梁,垂直刚性梁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水平刚性梁和第二水平刚性梁,垂直刚性梁的上部分通过管子连接链接件,链接件连接吊板,垂直刚性梁的下部分通过吊杆连接吊带。本技术结构简单、可靠,能够将炉底灰斗的全部重量通过吊板传递到链接,再传递到垂直刚性梁,最终通过吊杆将所有的载荷传递到吊带上。文档编号F22B37/24GK201462787SQ200920073190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日专利技术者左德权, 徐伟俊, 黄辉 申请人: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炉膛灰斗转角处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刚性梁(2),垂直刚性梁(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水平刚性梁(1)和第二水平刚性梁(3),垂直刚性梁(2)的上部分通过管子(8)连接链接件(6),链接件(6)连接吊板(4),垂直刚性梁(2)的下部分通过吊杆(5)连接吊带(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伟俊黄辉左德权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