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精控燃气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75069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三环精控燃气燃烧器,包括主燃烧器、副燃烧器、燃烧器头,燃烧器头上方的气体分流腔体、三组相对应的引射管和喷嘴,引射管为外环引射管、中环引射管和内环引射管,主燃烧器与外环和中环引射管相通,副燃烧器与内环引射管相通,燃烧器头由两独立的主副燃烧腔体组成,主燃烧腔体由两独立的流道,两流道分别与外环引射管、中环引射管相连,副燃烧腔体与内环引射管相连,气体分流腔体设内外两个气体流道,燃烧器头与气体分流腔体之间设有气体分流板,形成上下两层,主燃烧腔体与气体分流腔通过气体分流板的通孔连通,气体分流板与灶具面平行并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三个喷嘴实施火焰的分控,主燃烧器两个气体流道,连通两个喷嘴实现各自的火力精密控制。(*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应用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尤其是一种三环燃烧器。
技术介绍
普通灶具的燃烧器一般有外环火和内环火,即通常所说大火和小火,还有一种三 环燃烧器,即在外环火上又增加了一环,称之为三环火。 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920383A(公开日为2006.09. 18),名称"上进风深内旋燃烧器" 提供的燃烧器,包括由上至下顺序设置的外环火盖、底盘和带引射管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 述底盘分为上层和下层,其中上层为环形并在其内环处设有环形的隔热环,隔热环与上层 的外围之间构成与外环火盖相配的外环气槽,下层的下侧与炉头上环形的外进气槽构成与 外气道引射管相通的外环燃气腔,连管将上层与下层之间相互固定,连管内的通道连通所 述外环燃气腔和外环气槽,下层的上侧设有与中心气道引射管相通的分流气槽,内火盖座 下侧设有法兰与所述分流气槽法兰连接,内火盖座上开有连孔使所述分流气槽与内火盖座 上侧的内环气槽相通,所述内环气槽配有内环火盖"。该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目的是解决现有上 进风式深内旋燃烧器中存在的燃烧效率低、容易产生废气的问题。 CN1920383A存在如下缺陷((l)火力调节范围小,精控火力之目的,原因在与内 环火和外环火的间距或者间隔太大,往往造成尖底锅炒菜时锅四周热,锅心不热;(2)双喷 嘴燃烧器所用的两个引射管引射能力不足,尤其是热负荷变大,(3)火孔为条形状,直接外 露于火盖表面,容易造成汤汁堵塞火孔,造成燃气不完全燃烧。 中国技术专利CN2916397Y(公开日2007. 06. 27)"—种燃烧器"提供一种三 环型的燃烧器,具有三环燃烧器使火焰平衡分布的优点,但是其中火环和外火环共用一个 气腔和流道,燃气腔体没有划分,三环火力的控制精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已有燃烧器的火力调节范围大、燃烧效率低、控制精度低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火力调节范围大、三环精确控制火力、热效率高的三环精控燃烧器。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三环精控燃气燃烧器,包括主燃烧器、设于燃烧器中心的副燃烧器、燃烧器头,燃 烧器头上方的气体分流腔体、三组相对应的引射管和喷嘴,引射管为外环引射管、中环引射 管和内环引射管,主燃烧器与外环引射管和外环喷嘴相通,副燃烧器与内环引射管和内环 喷嘴相通,其特征在于,燃烧器头由两个独立的主副燃烧腔体组成,主燃烧腔体由两个独立 的流道,两流道分别与外环引射管、中环引射管相连,副燃烧腔体与内环引射管相连,气体 分流腔体设有内外两个气体流道,燃烧器头与气体分流腔体之间设有气体分流板,形成上 下两层,主燃烧腔体与气体分流腔通过气体分流板的通孔连通,气体分流板与灶具面平行 并固定。 进一步,所述气体分流腔体底部与气体分流板之间开有进气通道,可以保证内环和中环火具有充足的空气,使其燃烧充分,废气少。 上述主燃烧器上中环的火孔为缝隙式内旋结构,将中心火力集中于燃烧器中内 部,热效率提高;外环火孔为圆形结构,增大燃烧面积。 为使火焰燃烧更为稳定,所述主燃烧器为截面为倒E型的环形,主燃烧器上中环 的火孔两长一短沿圆周均布于内侧的圆锥面;主燃烧器上外环的火孔沿圆周均布于外沿斜 面,火孔成圆形结构。 主燃烧器为圆型,每一中环火孔的中心线在平面上投影线与主燃烧器圆心和此火 孔的出火口的中心点间连线在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b为40 50度;两相邻火孔之间的 夹角a为6 8度。 相比现有技术的燃烧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火力调节范围大且精确控制 火力,采用三个喷嘴实施火焰的分控,主燃烧器设有两个气体流道,连通两个喷嘴实现分层 火力控制。主燃烧器与气体分流腔通过气体分流板连通气道,分流板与灶具面板平行固定, 使置于其上的气体分流腔能有充分的空气进入,达到燃烧更充分,热效率高,火力集中,热 效率可达到60%。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底部视图。 图3为图2所示A-A处剖示图。 图4为图2所示B-B处剖示图。 图5为图2所示C-C处剖示图。 图6为图1所示燃烧器立体图。 图7为主燃烧器的俯向视图。 附图标记1为副燃烧器111为副燃烧腔体,2为主燃烧器;12为主燃烧器头,121 为外流道,122为中流道;11为副燃烧器头;3为气体分流腔体、31为外环气体流道,32为中 环气体流道,33为火孔,34为火孔,35为进气通道,4为气体分流板,41为气体分流板上的 联通孔,5为内环引射管,6为中环引射管、7为外环引射管;8为外环喷嘴,9为内环喷嘴,10 为中环喷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图7,一种三环精控燃气燃烧器,包括主燃烧器2、设于燃烧器中心的副 燃烧器1、燃烧器头,气体分流板4、燃烧器头上方的气体分流腔体3、三组相对应的引射管 和喷嘴,引射管为外环引射管7、中环引射管6和内环引射管5,主燃烧器2与外环引射管7、 中环引射管6相通,副燃烧器1与内环引射管5相通。 内环引射管5与内环喷嘴9接通并独立连接阀体,中环引射管6与中环喷嘴10接 通并独立连接阀体,外环引射管7与外环喷嘴8接通并独立连接阀体,内环喷嘴9、中环喷嘴 10、外环喷嘴8可由阀体分段调节。 燃烧器头由两个独立的主燃烧腔体和副燃烧腔体111组成,主燃烧腔体由两个独立的流道即外流道121和中流道122,分别与外环引射管7、中环引射管6相连,外流道121 和中流道122为沿着燃烧器头的圆柱外围旋转向上的槽,两个流道旋转方向相反交错旋 转。 副燃烧器1位于副燃烧腔体111的上方,副燃烧腔体111与内环引射管5相连,气体分流腔体3设有独立的外环气体流道31和中环气体流道32,主燃烧器2的下部与气体分流腔体3下端嵌合,与主燃烧器头12的盖体内两个独立环形槽相适应。 副燃烧器头11位于燃烧器头的中心,与副燃烧器联通,燃烧器头与气体分流腔体3之间设有气体分流板4,形成上下两层,通过气体分流腔通过气体分流板4的通孔41连通,主燃烧腔体的两个流道通过气体分流板4上的联通孔41给气体分流腔提供两个独立的气体流道。 气体分流板4与灶具面平行并固定。气体分流腔体3底部与气体分流板4之间开有进气通道35,如图所示本技术气体分流腔体3底部起伏跌宕,拱形部分形成为进气通道,可以与大气联通,从而保证燃烧所需要的空气,使燃烧更为充分。 主燃烧器2上的中环火孔33为缝隙式内旋结构,即中环火孔33为带倾角的缝隙式槽,沿圆周均匀分布在主燃烧器2内侧的圆锥面上,即两个长缝隙式火孔的两边设置一短缝隙式火孔。主燃烧器上外环的火孔沿圆周均布于外沿斜面,火孔成圆形结构。 主燃烧器为圆型,中环的缝隙式火孔包括长火孔和短火孔,见图7中所示,每一火孔中心线在平面上投影线为L1,主燃烧器圆心和此火孔的出火口中心点连线在平面上投影线为L2, Ll与L2的夹角为b, b为40 50度,两相邻火孔之间的夹角a,a为6 8度,此燃烧工况最佳,热效率最高,热效率可达到60%左右。 在燃烧过程中加大了火焰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从而降低燃烧的效率,本技术 燃烧器使火焰处于燃烧器内部,降低了热损耗,提高了热效率。本技术燃烧器使用铣床 加工,火孔的精度易控制,即保证燃烧器单个火孔热强度,使燃烧稳定,更充分。降低了烟气 中N0,的生成。 使用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环精控燃气燃烧器,包括主燃烧器、设于燃烧器中心的副燃烧器、燃烧器头,燃烧器头上方的气体分流腔体、三组相对应的引射管和喷嘴,引射管为外环引射管、中环引射管和内环引射管,主燃烧器与外环引射管和外环喷嘴相通,副燃烧器与内环引射管和内环喷嘴相通,其特征在于,燃烧器头由两个独立的主副燃烧腔体组成,主燃烧腔体由两个独立的流道,两流道分别与外环引射管、中环引射管相连,副燃烧腔体与内环引射管相连,气体分流腔体设有内外两个气体流道,燃烧器头与气体分流腔体之间设有气体分流板,形成上下两层,主燃烧腔体与气体分流腔通过气体分流板的通孔连通,气体分流板与灶具面平行并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炳卫孟德奇颜运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