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上海大学专利>正文

流化床——固定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930285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流化床--固定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一个池体,池体中加装竖向隔板,将池体分割成7个串联的反应池,各相邻反应池的前反应池下部和后反应池上部相互连通,其中第2、3、5和6反应池为好氧流化床,池内部分填充多孔弹性载体,反应池底部一侧布置曝气装置,在空气的带动下池中的悬浮载体呈流化状态;第1、4和7反应池为固定床,池内填满多孔弹性载体,载体为固定状态。所有反应池上下两端各设一块多孔隔离板,各反应池底部均设有排泥口,第1反应池上部有进水口,第1、3、5和7反应池上部有溢流堰,第7反应池上部有排水口。本处理装置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能耗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剩余污泥少,占地面积少,管理方便等优点,特别适合应用于小型的污水处理领域。(*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具体地说足一种流化床——固定床一体化污水处理 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们在生 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及各种工业废水。这些废水若不加以处理或者处理不 达标而直接排放,将会引起严重的水体污染。然而市政排水管网的改造,扩展及城市污水处 理厂的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污染严重,新建的居民小区大多 远离城市或位于市政排水管网未能覆盖的地区,同时,由于农村水环境意识淡薄和治理资金 短缺,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也是水体水质下降的重要原因。此时应用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可有效地处理这些水并达标排放,从而减轻水体的污 染程度。因此只有尽快研制出真正高效,低耗,造价及运营费用低廉的小型污水处理设备, 才能适应我国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目前的污水处理技术中,为了达到脱氮除磷的目标,所采用的工艺大多为A70及其各种改良形式,但是这种工艺需要有硝化液及污泥的回流设备,要想维持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 就必须加大回流量,这样势必增加污水厂闩常运行费用,并且实际的工程应用中,该工艺流 程复杂,运行繁琐,在小型的污水处理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传统技术的不足,结合生物膜法的优点,提供了一种流化床——固 定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省掉了复杂的混合液及污泥回流系统,降低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 能耗,减少了剩余污泥量和占地面积,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流化床——固定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一个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中加装竖向隔板,将池体分割成7个串联的反应池,各相邻反应池的前反应池下部和后反应池上部相互连通,废水在反应池内沿隔板 上下流动,使得水流总体上呈上下锯齿形绕流,但整个池体中的水流则以较慢的速度作水平推流。其中第2、 3、 5和6反应池为好氧流化床,池内部分填充多孔弹性载体,体积填充率 为26%-46%,反应池底部一侧布置曝气装置,在空气的带动下池中的悬浮载体呈流化状态; 第1、 4和7反应池为固定床,池内填满多孔弹性载体,体积填充率为95%-100%,载体为固定状态,反应池中呈现厌氧缺氧状态。所有反应池上下两端各设一块多孔隔离板,固定载体 防止载体的流失。各反应池底部均设有排泥口,可定期从各反应池中排泥,第一反应池上部 有进水口,第l、 3、 5和7反应池上部有溢流堰,第7反应池上部有排水口。为了保证最终 的溢流出水,在第l, 2反应池之间设置一个改变流向的导流隔间,为了防止污水在各反应池 之间发生倒流,保证污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前水平推流,反应池中带有溢流堰的隔板沿着水 流的方向依次降低。相对于现有的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实质性特点和优点① 不需要专门的混合液和污泥回流设备,运行能耗低在装置的运行成本中,能耗费用所占的比例较大,减少能耗是降低运行成本的关键。本 处理装置由于采用了生物膜的工艺方式,装置内设置多孔弹性载体,反应器内具有较高的微 生物浓度,通过控制反应器内的溶解氧水平,可以在生物膜内部形成丰富的好氧厌氧微环境, 并且较长的污泥龄也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长,易于实现高效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通过在池 体中设置隔板,好氧区和缺氧区交替进行,又为氮磷的高效去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可 以省去专门的回流装置。采用生物膜法同时可以省掉缺氧区所需要的搅拌设备,整个装置具 备低能耗的特征。② 流化床和固定床间隔运行,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本装置好氧池中的悬浮载体随着曝气所产生的气体形成流化床,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溶解 氧在流化床内由于紊流的水力条件而迅速的扩散到生物载体的周围,扩大了生物体与污水的 接触面积和污水与生物膜之间的相对运动,促进有机物被载体生物膜吸附,同时也为有机物 的降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生化反应的速率较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并且不存在堵塞的问 题,但是出水中容易夹带有大量脱落的生物膜碎片。固定床除了具有过滤的作用以外,经过 好氧流化池处理过后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溶解氧,使得整个反应器处于缺氧厌氧的状态,有 利于反硝化反应的进行,进一步提高了整个处理装置去氮的性能。好氧流化床和固定床的有 机组合使得装置对污水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③剩余污泥量少,占地面积少,管理方便处理装置中设置多孔弹性载体,并且采用了多个反应池串联的模式,加长了反应器中的 污泥停留时间以及较长的微生物食物链减少了污泥产量。此一体化反应装置具有高浓度的微 生物,并且利用反应器共壁,大大减少了设备的占地面积。进出水连续流,具有操作管理的 方便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l,图2,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详述如下流化床——固定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一个池体16,池体16内设置竖向隔板15,将池体分割为大小相 等的7个串联的反应池l一7,各相邻反应池的前反应池下部和后反应池上部相互连通。其中, 第l、 4和7反应池为好氧流化池,内设多孔弹性载体14,载体的体积填充率为26%-46%,流 化池的底部一侧设置条形曝气装置10。第2、 3、 5和6反应池为固定池,内设多孔弹性载体 14,载体的体积填充率为95%_100%。每个反应池的上下两端各设有一块多孔隔离板13,防止 载体的流失,底部各设有排泥口,可以定期排泥。污水由进水口 8进入到反应器中,顺序绕 流经过各个反应器,向前水平推流,处理后的水经过溢流堰12溢流出水,最终经过排水口9 排出装置。本专利技术采用流化床和固定床问隔运行的方式,具有独特的优点,不仅使得装置具有较强 的有机物,氮,磷去除性能,而且还保证了出水中的SS处于较低的水平。装置中所采用的多 孔弹性载体为聚氨酯材料,立方体结构,载体挂膜后的比重和水相似,在水中呈悬浮状态, 并且具有比表面积大,挂膜容易,价格低廉等特点。本技术进行了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其结果表明在25-29'C的温度下, 当废水COD浓度为350-450mg/L,氨氮浓度为30-35mg/L,总磷浓度为1. 6-2. 6mg/L,装置的 水力停留时间为12小时,C0D的平均去除率为95. 7%,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97. 1%,总氮的 平均去除率为51. 4%,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63. 5%,出水中的SS低于20mg/L,符合国家城市生 活污水二级处理一级排放标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化床--固定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一个池体(16),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6)中加装竖向隔板(15),将池体(16)分割成7个串联的反应池(1-7),各相邻反应池的前反应池下部和后反应池上部相互连通;其中第2、3、5和6反应池为好氧流化床,池内部分填充多孔弹性载体(14),反应池底部一侧布置曝气装置(10),在空气的带动下池中的悬浮载体呈流化状态;第1、4和7反应池为固定床,池内填满多孔弹性载体(14),载体为固定状态;所有反应池(1-7)上下两端各设一块多孔隔离板(13),各反应池(1-7)底部均设有排泥口(11),第一反应池上部有进水口(8),第1、3、5和7反应池上部有溢流堰(12),第7反应池上部有排水口(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化床——固定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一个池体(16),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6)中加装竖向隔板(15),将池体(16)分割成7个串联的反应池(1-7),各相邻反应池的前反应池下部和后反应池上部相互连通;其中第2、3、5和6反应池为好氧流化床,池内部分填充多孔弹性载体(14),反应池底部一侧布置曝气装置(10),在空气的带动下池中的悬浮载体呈流化状态;第1、4和7反应池为固定床,池内填满多孔弹性载体(14),载体为固定状态;所有反应池(1-7)上下两端各设一块多孔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国际刘德永郑广宏杨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