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付立洪专利>正文

民用加热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60766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取暖设备,尤其是一种民用加热炉,包括炉体(4),设置有包围在炉体(4)外的炉壳(3),并由位于炉体(4)和炉壳(3)之间的腔体构成热交换室(9),所述热交换室(9)通过设置在炉壳(3)上的进风口(2)和出风口(1)与外部连通。通过热交换室的设置,对炉体进行强制换热,在相同的出风口温度需求下,降低燃料消耗,提高了热利用率,节能、环保,并能防止加热炉炉体产生高温变形,防止烫伤的可能。适用于各种场合的室内取暖。(*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取暖设备,尤其是一种民用加热炉
技术介绍
在北方的农村,由于没有集中供暖,村民过冬大多采用加热炉进行取暖。传统的加 热炉,就是普通的煤炉,但由于烟气的影响,室内空气差,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目前的加热炉,是在普通煤炉的基础上改良而成,主要增加了由炉体延伸至室外 的烟道。由于其烟道直接延伸至室外,因此排除了烟气对室内空气的影响,同时室内空气也 可以同延长的烟道的烟道壁进行热交换。但目前的加热炉,空气只能通过烟道、炉体的壁进行加热,烟气携带大量热量排 出,换热效率低,燃料消耗大,资源浪费严重。在长时间工作后,加热炉炉体,由于热量累计 产生高温容易导致炉体变形,并存在烫伤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加热炉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利用 率高、节能的民用加热炉。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民用加热炉,包括炉体,设置有 包围在炉体外的炉壳,并由位于炉体和炉壳之间的腔体构成热交换室,所述热交换室通过 设置在炉壳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与外部连通。进一步的,设置有穿过炉体炉膛的列管、位于热交换室内的隔板;所述热交换室通 过隔板分隔为通过列管连通的两部分,同时热交换室的两部分分别与进风口、出风口其中 之一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热交换室的两部分分别为上室和下室。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板水平设置在炉壳内侧面、炉体外侧面之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进风口与下室连通,所述出风口与上室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列管的入口端水平高度低于进风口的水平高度。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列管的各管道为L型或者弧形,一端由炉体侧面与下室 连通,一端由炉体顶面与上室连通。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列管的各管道纵向间隔设置并沿炉膛周向均布。本技术解决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热交换室的设置,对炉体进行强制换热,在相 同的出风口温度需求下,降低燃料消耗,提高了热利用率,节能、环保,并能防止加热炉炉体 产生高温变形,防止烫伤的可能。通过隔板、列管的设置,进一步延长空气的加热路径,热利用率。进一步的,所述上室内设置有通过入水口和出水口与外部连通的水管。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管在上室绕炉体中心轴线螺旋盘绕并呈倒锥形,所述 螺旋间距大于水管直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民用加热炉,包括炉体4,设置有包围在炉体4外的炉壳 3,并由位于炉体4和炉壳3之间的腔体构成热交换室9,所述热交换室9通过设置在炉壳3 上的进风口 2和出风口 1与外部连通。炉壳3可以仅仅包围炉体4的侧面,但最好的,如图所示,炉壳3包围炉体3的侧 面、顶面,烟道5由炉壳穿出后延伸至室外。通过炉壳3的设置,构成热交换室9,空气经进 风口 2送入后对炉体进行强制换热,在相同的出风口 1温度需求下,降低燃料消耗,提高了 热利用率,节能、环保,并能防止加热炉炉体4产生高温变形,防止烫伤的可能。进一步的,设置有穿过炉体4炉膛8的列管7、位于热交换室9内的隔板6 ;所述热 交换室9通过隔板6分隔为通过列管7连通的两部分,同时热交换室9的两部分分别与进 风口 2、出风口 1其中之一连通。空气由于隔板6的阻挡,由进风口 2进入热交换室9后,被 强制经过列管7进入热交换室9的另一部分,最后经过出风口 1排出,进一步延长空气的加 热路径,热利用率。且列管7穿过炉体4炉膛8,列管7内的空气与炉膛8内的高温烟气通 过列管7壁直接进行热交换,能有效提高空气的升温幅度,有效提高对烟气的热利用率。热交换室9两部分的相互位置可以是任意的,但最好的,所述热交换室9的两部分 分别为上室91和下室92。上下设置能够与空气加热后的密度变化相适应,能够方便气体的 流通、列管7的设置。具体的,所述隔板6水平设置在炉壳3内侧面、炉体4外侧面之间。这样设置隔板 6最为节省材料,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同时上室91、下室92的比例也更为合适。进一步的,与空气加热后的密度变化相适应,所述进风口 2与下室92连通,所述出 风口 1与上室92连通。空气的下进上出是与空气加热后其自身上浮的趋势相适应的,降低 相热交换室内送风的难度,有利于热交换室9内气流的布置和安排。为了进一步延长空气在热交换室9内的加热路径,所述列管7的入口端水平高度 低于进风口2的水平高度。列管7各管道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但为了避免对烟气排出的阻碍,最好的,所述 列管7的各管道为L型,一端由炉体4侧面与下室92连通,一端由炉体4顶面与上室91连 通。当然也可以是弧形。列管7各管道的布置方式也可以是任意的,但最好的,为了使得各部分空气受热 均勻、气阻一致、路径长度一致,最好的,所述列管7的各管道纵向间隔设置并沿炉膛8周向 均布。而具体列管所包含管道的数量则与加热炉的大小、所要求的热空气温度、流量有关。由于民用加热炉通常还兼具获取热水的功能,但本方案的加热炉炉壳3包围炉体 4的侧面、顶面,将无法用于水壶加热,当需要获取热水时,只能通过其他的加热炉进行加 热,因此造成了不便,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生活成本。因此,为了进一步的方便加热炉的使用, 所述上室92内设置有通过入水口和出水口与外部连通的水管10。通过加热后的空气对水管10内水的加热,能够在需要时即时提供热水,方便了使用;而与现有的水壶加热方式相 比,即热式也更为方便。设置于上室92内,由于上室92内的空气均为经过炉膛内加热后的 高温气体,能够保证即热热水的出水温度。由于热水加热为即热式,为了进一步保证热水出水的温度,所述水管10在上室92 绕炉体4中心轴线螺旋盘绕并呈倒锥形,所述螺旋间距大于水管10直径。与其他方案相比, 螺旋状布置能够增加换热路径,而倒锥形则避免了对上室92内气体流通的影响。同时,螺 旋间距大于水管10直径,即相邻两层螺旋管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水管直径,因此两层螺线 管管壁之间存在间隙,热空气能通过该间隙流通,从而使得水管10任意表面均与热空气相 接触,保证了换热面积的最大。水管10的出水口和入水口可以是任意的,但最好的,进水口 设置在螺旋顶部、出水口设置在螺旋底部,从而实现逆向换热,保证换热效率。由于能够在取暖的同时提供热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加热炉的利用率,提高加 热炉的热利用率,尤其是在保温阶段加热炉的热利用率,在进一步方便使用的同时,进一步 提高了节能、环保的性能。权利要求民用加热炉,包括炉体(4),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包围在炉体(4)外的炉壳(3),并由位于炉体(4)和炉壳(3)之间的腔体构成热交换室(9),所述热交换室(9)通过设置在炉壳(3)上的进风口(2)和出风口(1)与外部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民用加热炉,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穿过炉体(4)炉 膛(8)的列管(7)、位于热交换室(9)内的隔板(6);所述热交换室(9)通过隔板(6)分隔 为通过列管(7)连通的两部分,同时热交换室(9)的两部分分别与进风口(2)、出风口(1) 其中之一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民用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室(9)的两部分分别为 上室(91)和下室(9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民用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6)水平设置在炉壳(3)内 侧面、炉体(4)外侧面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民用加热炉,包括炉体(4),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包围在炉体(4)外的炉壳(3),并由位于炉体(4)和炉壳(3)之间的腔体构成热交换室(9),所述热交换室(9)通过设置在炉壳(3)上的进风口(2)和出风口(1)与外部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立洪
申请(专利权)人:付立洪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