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油污水分离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72213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用油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加热器、重力分离器、抽吸泵、滤料过滤器以及膜处理器,所述加热器、重力分离器、抽吸泵、滤料过滤器以及膜处理器通过管道依序相连通;所述加热器的油污水通入口连向舱底油污水站,所述膜处理器的渗透水出口与通海阀相连通;所述抽吸泵位于连通重力分离器和滤料过滤器的管道上;在所述膜处理器的油污水入口处还并连有气体反冲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油污水处理装置,不仅能够实现高密度渣油油污水的分离处理,而且能够实现对油污水中的乳化液的有效分离处理,使之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广泛适用于船用舱底油污水的分离处理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 一种能对船舶舱底含 有渣油、乳化油的油污水进行分离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航运事业的快速发展,船舶吨位的迅速增加,船舶舱底 油污水的不当排放已成为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最主要形式。船舶油污 水排入海洋水体后,在水体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据资料分析,向水面排放l吨油品,即可形成5xlOW的油膜污染,这种油膜直接 阻碍大气中的氧向水体中转移,使水体缺氧,水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油品还具有一定的毒性,对幼鱼和鱼卵的影响尤为突出,另外,大量 的油膜甚至可能引起火灾而影响水上交通。船舶舱底油污水排放给海 洋环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此,国际海事组织和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 一系列的海事法律法 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船舶污染问题,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 员会也将船舶在沿海和特殊区域排放舱底水的含油量不超过15ppm的 规定扩大到了所有海域,船用油污水处理装置已成为强制配备执行的 船舶排污处理设备。国际海事组织于2003年7月18日通过的 MEPC. 107 (49)决议对15ppm舱底油污水分离装置及报警器提出了更为 严格的标准,将分离处理重油密度^Okg/i^提升至兇Okg/r^以上, 并且增加了对乳化油的处理要求;含有乳化油的油污水特别是含有表 面活性剂的化学乳化油的油污水分离一直是油污水处理领域的一大难 题,故而此前的相关法规和排放标准均未提出乳化油的处理要求和处4理装置的试验要求。现有的油污水分离处理设备大都采用重力分离处理再加上机械 状的油滴聚集器,这类分离处理装置是根据油和水比重的不同以及聚集、吸附作用来进行油水分离的。但密度在980kg/m3以上的渣油本身 密度较高,加之一些污染物(如铁锈)的存在,油滴往往吸附了一些 铁锈,使得渣油与水的密度差极小,或超过水的密度,且其粘度很高,使得聚集分离油滴上浮的难度加大,甚至无法通过传统的重力方法实 现分离。更由于MEPC. 107 (49)决议增加了分离装置对含有乳化油的油污水的分离要求,乳化油中的油杂质是长期悬浮、且均匀分布于水中, 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而不可能聚集上浮,无疑依靠传统的重力分离方法 是无法实现含有乳化液的油污水分离的。虽然人们通过在重力分离加上机械状的油滴聚合器的基础上,再 通过膜过滤分离,理论上这种分离方法能够实现乳化油的分离处理, 然而由于分离膜在截留乳化油的过程中,被截留物在膜表面上的堆积 会在膜表面产生薄层覆盖的凝胶层而导致分离膜的污染,更为严重的 是由于分离膜通常具有亲油性,分离过程中由于前段处理方法不能彻 底分离油污水中的油滴、固体物和水,膜分离过程中,液体的快速流 动使得油滴和固体杂质很快进入到致密的细孔,引起膜的内部堵塞, 膜表面的污染和膜孔的堵塞使得水分子无法在侧压作用穿过致密的微 孔而进入膜的另一侧。试验表明,这种结构的处理装置在短短几周甚 至几天内膜通量即出现明显的下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膜通量一般 会成倍下降,为此只得从分离装置中取出分离膜进行清洗或更新分离 膜,这不仅明显的增加了分离装置的运行成本,而且在船舶空间十分 有限的条件下,也是十分困难的。由于现有的油污水分离处理设备中,受其重力分离阶段分离结构和分离方法的局限,既不能分离含有密度较高的渣油污水,又不能较 为有效地消除油污水中的油滴成份和固体杂质,而加重膜分离阶段的 负担,导致膜分离很快失效,出现分离处理装置各分离阶段功能上的 相互牵制,不能各司其责,最终导致整个装置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提供一种船用油污水分离处理装置,该分离处理装置不仅能够实现对 高密度渣油油污水的分离处理,而且能够实现对油污水中的乳化液进 行有效分离处理,使之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船用油污水分离处理方法,本专利技术的船用油污水处 理装置,包括加热器、重力分离器、抽吸泵、滤料过滤器以及膜处理 器,所述加热器、重力分离器、抽吸泵、滤料过滤器以及膜处理器通过管道依序相连通;所述加热器的油污水通入口连向舱底油污水站, 所述膜处理器的渗透水出口与通海阀相连通;所述抽吸泵位于连通重 力分离器和滤料过滤器的管道上;在所述膜处理器的油污水入口处还 并连有气体反冲阀。本专利技术的油污水处理装置,釆用上述结构后,由于加热器、重力 分离器、抽吸泵、滤料过滤器及膜处理器依序连通排列,该结构通过 对油污水的预加热而解决高密度渣油难以分离处理的问题,预加热后 油污水再进入到具有若干波紋分离盘相互错叠形成的多层油污水流道 中,使油滴在油污水流道中集聚增大上浮分离,油水分离时间更加充 分,油珠聚集、上浮效果更加理想;抽吸泵设置于重力分离器的下游 端,有效避免了抽吸泵对油污水的扰动和乳化作用;经分离后的分离 水再经滤料过滤器的物理过滤而滤去悬浮固态杂质和剩余的油份,这 又为分离膜对乳化油的进一步分离作好了充分准备;而膜处理器又对乳化油进行有效的过滤分离,且该膜处理器能在使用中即时在进行气 流反冲清洗,稳定了膜组件的使用通量。故而在本专利技术的处理装置中, 各步骤的工艺设备排布合理、功能相辅,协调有效地对含有较高密度 渣油、悬浮固体杂质以及乳化液的油污水进行高效分离处理。重力分 离器很好地实现了油污水中油滴与水分的分离,滤料过滤器又滤去了 固体杂质,最后膜处理器仅对乳化油和溶解油进行彻底的截留分离, 实现了油污水—分离水—过滤水—渗透水的转化,各工序"分工明确、 各司其责",协调有序地保证油污水的分离处理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加热器包括加热器壳体,该加热器壳体上设置有油污水通入管和加热油污水排出管;油污水通入管 和加热油污水排出管与加热器壳体简腔相连通;所述加热器壳体筒腔 内设置有蒸汽加热管,该蒸汽加热管两端分别通向蒸汽通入管和蒸汽 排出管。上述结构中,由于在预热器壳体简腔内设置有蒸汽加热管,当预 热器壳体简腔内通入待分离处理的油污水时,流经蒸汽加热管的水蒸 汽通过加热管壁对包围其管壁四周的油污水进行加热,使预热器壳体 筒腔内的油污水温度上升,密度降低,粘性下降,从而加大了污油和 水的密度差,保证油污水在重力分离装置中能够高效分离,这对分离密度达到980kg/m3以上的渣油显得特别有效,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油污重力分离装置无法分离含有渣油的油污水分离处理问题。更由于位 于加热器壳体筒腔内的蒸汽加热管是通以饱和水蒸汽作为油污水的加 热介质的,这就充分利用了水蒸汽热容量高的物理特性,能在短时间 内实现对油污水的快速升温加热,快速使其融化上浮,加快了油污水 的分离速度,彻底克服了现有油污水分离中电加热方式升温严重不足 的缺陷。同时也由于大型船舶总是配有水蒸汽锅炉,蒸汽热源充足,7不会出现电加热用电严重受限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又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重力分离器包括简体,以及设 置于筒体上的油污水进口、废油排放口和分离水排出口,在所述筒体 内至少设置有第一聚集分离器和第二聚焦分离器,该第一聚集分离器 和第二聚集分离器分别位于导流孔板的上、下两侧,该导流孔板的周 边封闭地固定安装于筒体的内壁上,导流孔板的中间位置设有导流通孔;所述第一聚集分离器的顶端设有顶部盖板,该顶部盖板的周边与 筒体内壁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二聚集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用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该油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加热器(1)、重力分离器(2)、抽吸泵(3)、滤料过滤器(5)以及膜处理器(6),所述加热器(1)、重力分离器(2)、抽吸泵(3)、滤料过滤器(5)以及膜处理器(6)通过管道依序相连通;所述加热器(1)的油污水通入口连向舱底油污水站(23),所述膜处理器(6)的渗透水出口与通海阀(10)相连通;所述抽吸泵(3)位于连通重力分离器(2)和滤料过滤器(5)的管道上;在所述膜处理器(6)的油污水入口处还并连有气体反冲阀(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兵梅冬兴蔡晓幸马如中何丽君
申请(专利权)人:东台市东方船舶装配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