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圈可变的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623910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4 2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圈可变的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包括镜头单元、沿光轴设置在镜头单元的入光侧的可变光圈单元以及沿光轴设置在镜头单元的成像侧的成像单元;可变光圈单元包括设置在镜头单元上的底座机构和设置在底座机构上的光圈调节机构,成像单元包括设置在镜头单元上的外壳以及依次层叠设置在外壳内的自动对焦机构、滤光机构和处理机构,滤光机构与处理机构固定并浮动设置在自动对焦机构的内侧,镜头单元对应成像侧的一端穿过自动对焦机构与滤光机构同轴相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圈可调且在调节时无需推动整个镜头单元和可变光圈单元移动,驱动所需的动能小,调节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摄像,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圈可变的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1、现有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大多配置有摄像头且可匹配专业相机的摄像能力,对于电子设备的性能,除常规的像素指标外,光圈大小、传感器体积等也逐渐成为评价电子设备的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对于光圈大小问题,电子设备的厂商通常通过加大光圈以提升进光量来提升电子设备在低环境光源下的成像效果,但一味加大光圈可能存在边缘画质和高光溢出的问题,进而导致景深变短,高亮度环境下细节无法完全呈现,从而使得失焦引起的模糊更加剧烈,且焦深制程难度提高;而缩小光圈,必然又会影响电子设备的成像效果,使得现有的摄像头无法兼顾小光圈下的拍摄效果以及大光圈下的边缘画质和高光溢出的问题。

2、目前,为了兼顾摄像头在大光圈的边缘画质和高光溢出的问题以及小光圈下的成像效果问题,通常采用在摄像头的入光侧设置可变光圈来实现,可变光圈的通光孔的孔径大小可根据环境亮度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拍摄环境,进而确保摄像头的拍摄效果。但现有的可变光圈的体积较大且重量较重,集成在镜头上增加了镜头的整体荷重,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圈可变的摄像头模组,包括镜头单元以及沿光轴设置在所述镜头单元的成像侧的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镜头单元上的外壳以及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自动对焦机构、滤光机构和处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机构与所述处理机构固定并浮动设置在所述自动对焦机构的内侧,所述镜头单元对应成像侧的一端穿过所述自动对焦机构与所述滤光机构同轴相对;所述外壳内具有一中空的装配空间,所述处理机构、滤光机构及自动对焦机构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对焦机构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圈可变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顶部沿光轴同轴形成有一与装配空间连通的第三通孔,所述上簧片上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圈可变的摄像头模组,包括镜头单元以及沿光轴设置在所述镜头单元的成像侧的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镜头单元上的外壳以及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自动对焦机构、滤光机构和处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机构与所述处理机构固定并浮动设置在所述自动对焦机构的内侧,所述镜头单元对应成像侧的一端穿过所述自动对焦机构与所述滤光机构同轴相对;所述外壳内具有一中空的装配空间,所述处理机构、滤光机构及自动对焦机构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对焦机构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圈可变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顶部沿光轴同轴形成有一与装配空间连通的第三通孔,所述上簧片上设置有沿光轴方向贯通的避让槽,所述镜头单元能够依次穿越所述第三通孔和避让槽与所述滤光机构相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圈可变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支架位于所述自动对焦磁石的内侧,所述滤光支架包括主框架、自所述主框架的上表面并沿光轴一体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环形框架以及自所述主板的下表面并沿光轴一体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环形框架,所述装配孔形成于所述主框架上;所述自动对焦线圈绕设在所述第一环形框架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圈可变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的外围向外一体延伸有超出所述第一环形框架的外周面的支撑台,所述第一环形框架远离所述主框架的一端向外一体延伸有与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间隔相对的夹持块,所述自动对焦线圈绕设在所述第一环形框架外且对应夹持于所述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昊杜凯文徐淦洲刘万山宋凯静
申请(专利权)人:盛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