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层涂膜形成方法及其涂装物品技术

技术编号:4582907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金属材料(MM)上形成高光泽性、高硬度、高附着性的复层涂膜的方法及一种具有通过该方法所得涂膜的涂装物品。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复层涂膜形成方法及其涂装物品,该方法特征在于有下述步骤:于MM的表面涂装底涂涂料(BC)的步骤,BC含有:三聚氰胺树脂(MR)、其羟值为50~100mgKOH/g且Tg为50~100℃的含羟基丙烯酸树脂(AR)、纤维素系树脂(CR)及/或微凝胶(MG)、以及光泽性颜料,而且,AR和MR的比率以固形分质量比而言为50∶50~90∶10,且CR及/或MG的比率相对于AR及MR的全部固形分,以固形分而言为1.0~20质量%;涂装透明涂料(CC)的步骤,CC含有MR和羟值为50~100mgKOH/g且Tg为70~100℃的AR,而且AR和MR的比率以固形分质量比而言为50∶50~90∶10;以及同时烘烤上述BC和上述CC的步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是涉及一种复层涂膜形成方法及涂装物品,更详细而言,是涉及一种复层涂膜形成方法及涂装物品,该复层涂膜形成方法能于家电制品、办公事务机器、行动装置、汽车用品等之中的金属材料,例如镁合金、铝合金、及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的表面,形成具有光泽性、高硬度、且附着性优良的复层涂膜。
技术介绍
作为涂装镁合金成形品的方法,已知一种方法是于化成处理后,涂装已含有光亮材的2液型胺基甲酸乙酯(urethane)涂料的下涂涂料,接着,涂装已含有光亮材的2液型胺基甲酸乙酯涂料的中涂涂料,最后涂装UV硬化性树脂涂料作为上涂涂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此方法是在下涂涂料、中涂涂料中使用2液型胺基甲酸乙酯涂料,而受到需2液调合和可使用时间所限制,以及具有在下涂、中涂的各步骤中包含烘烤步骤而上涂步骤中则必须有UV照射步骤,因而难以缩短步骤的缺点。 又,作为一种将镁或镁合金作为被涂物而发色性优良的金属涂装,已知有一种二涂二烤(亦被标记为「2C2B」)类型的金属涂装,是于含光反射片的底涂(base coat)上,施以具有着色颜料的透明层(clear coat)(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此专利文献2中,作为使用于底涂的树脂而例示有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烷基树脂、氟树脂等,并揭示出这些树脂是和胺基树脂、嵌段聚异氰胺酯化合物等交联剂混合使用(参照专利文献2的段落0019)。又,此专利文献2中,作为用于形成透明层的涂料的树脂,而揭示有将自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醇酸树脂、氟树脂、聚碳酸酯树脂及这些树脂的变性树脂等之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热硬化性树脂、和胺基树脂及/或聚异氰酸酯化合物等交联剂混合之物(参照专利文献2的段落0023)。在此专利文献2中,进而于实施例中揭示一种作为底涂涂装而含树脂的涂料,其中该树脂含有变性环氧树脂和变性胺基甲酸乙酯;又,作为透明涂装而揭示有一种含丙烯酸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及环氧树脂的涂料(参照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部分)。记载于此专利文献2的金属涂装,其目标在于发色性优良的涂装(参照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部分及段落0047部分)。 然而,此方法在底涂、透明层的各步骤中必须有静置(set)及烘烤步骤(又称干燥步骤)而难以缩短步骤,以及,依各烘烤条件的不一致所致的底涂和透明层的层间附着不良亦令人担忧。 又,作为金属材表面被覆方法,已知有于化成处理后,将丙烯酸树脂系粉体涂料作为底漆(primer)、将有色溶剂型涂料作为底涂、将丙烯酸树脂系粉体透明涂料作为面涂(top coat)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然而,此方法有下述缺点由于在下涂涂装、上涂涂装使用粉体涂料,因此于各涂装步骤中包含烘烤步骤而难以缩短步骤;以及,依各烘烤条件的不一致所致的中涂和上涂的层间附着不良也令人担忧;更加上,由于使用丙烯酸树脂系粉体透明涂料作为面涂,以致为了获得所要求的平滑性,而不得不将底漆及面涂作成某种程度的厚膜。 进而,作为虽是车用轮胎、但却可获得电镀般外观的涂装方法,已知一种方法,是将铝合金、镁合金等作为基材,而下涂涂装能形成具有光泽的涂膜的粉体涂料之后,中涂涂装含有厚度0.01~0.1μm、直径1~60μm的超薄鳞片状铝的中涂用涂料组成物,使其干燥后的膜厚会成为0.1~3μm,进而,上涂涂装着色或非着色的粉体透明涂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然而,此方法有下述缺点由于在下涂涂装、上涂涂装使用粉体涂料,因此于各涂装步骤中包含烘烤步骤而难以缩短步骤;以及,依各烘烤条件的不一致所致的中涂和上涂的层间附着不良也令人担忧。 又,作为对塑料成形品的涂装方法,已知有一种涂装方法,是涂装1液型底涂涂料(A),其以特定比率含有(a)聚酯树脂;(b)丙烯酸树脂,其为将含有30~8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单体混合物进行共聚合而得,玻璃转移温度为20~90℃、重量平均分子量5000~50000、羟值30~150mgKOH/g;及(c)嵌段聚异氰酸酯,接着再于其上涂装2液型透明涂料(B),其含有(d)丙烯酸树脂,其为将含有15~5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单体混合物进行共聚合而得,玻璃转移温度为20~90℃、重量平均分子量3000~20000、羟值30~150mgKOH/g;及(e)聚异氰酸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然而,此方法具有下述缺点由于使用2液型于面涂透明层(top coat clear)(通常是指位于最上层的透明层)而受到可使用时间所限制、由于是通过胺基甲酸乙酯键结成膜而无法期待其为达到铅笔硬度3H以上的高硬度涂膜。 进而,作为以二涂一烤方式的上涂涂膜形成方法,已知有一种方法,是用特定由(d)40~80重量%的乙烯共聚物、(e)10~50%重量%的烷基醚化三聚氰胺树脂、(f)0~40重量%的嵌段化聚异氰酸酯、(g)0~20重量%的纤维素系树脂、(h)0~30重量%的有机交联微粒子所构成之物作为底涂涂料,并用由(a)40~90重量%的含有20重量%以上的(甲基)丙烯酸的环烷酯的乙烯系单体混合物的共聚物、(b)5~50重量%的烷基醚化三聚氰胺树脂、(c)5~50重量%的嵌段化聚异氰酸酯所构成之物作为透明涂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6)。 然而,此方法具有缺点,由于在面涂透明层基于胺基甲酸乙酯键结而具有橡胶弹性,因而无法期待其为达到铅笔硬度3H以上的高硬度涂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02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9102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02452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0-14074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15462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6-14259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层涂膜形成方法,在使用形成于特别是镁合金、铝合金、或不锈钢材料的金属材料上时,会具有光泽性、高硬度、且附着性优良的金属涂料的复层涂膜形成方法;及提供一种通过该复层涂膜形成方法而形成涂膜的涂装物品。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权利要求1是一种复层涂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1)于金属材料的表面涂装底涂涂料的步骤,该底涂涂料,(a)含有三聚氰胺树脂、其羟值为50~100mgKOH/g且玻璃转移温度(Tg)为50~100℃的含羟基丙烯酸树脂、纤维素系树脂及/或微凝胶(microgel)、以及光泽性颜料;而且,(b)其含羟基丙烯酸树脂和三聚氰胺树脂的比率,以固形分质量比而言为50∶50~90∶10,且纤维素系树脂及/或微凝胶的比率,相对于含羟基丙烯酸树脂及三聚氰胺树脂的全部固形分,以固形分而言为1.0~20质量%; (2)涂装透明涂料的步骤,该透明涂料,(a)含有三聚氰胺树脂和羟值为50~100mgKOH/g且玻璃转移温度(Tg)为70~100℃的含羟基丙烯酸树脂;而且,(b)其含羟基丙烯酸树脂和三聚氰胺树脂的比率,以固形分质量比而言为50∶50~90∶10;以及 (3)同时烘烤上述底涂涂料和上述透明涂料的步骤。 权利要求2,是如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层涂膜形成方法,其中上述金属材料的表面,是被进行化成处理,接着涂装底漆而成。 权利要求3,是一种涂装物品,是通过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层涂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1)于金属材料的表面涂装底涂涂料的步骤,该底涂涂料,(a)含有:三聚氰胺树脂、其羟值为50~100mgKOH/g且玻璃转移温度(Tg)为50~100℃的含羟基丙烯酸树脂、纤维素系树脂及/或微凝 胶、以及光泽性颜料;而且,(b)其含羟基丙烯酸树脂和三聚氰胺树脂的比率,以固形分质量比而言为50∶50~90∶10,且纤维素系树脂及/或微凝胶的比率,相对于含羟基丙烯酸树脂及三聚氰胺树脂的全部固形分,以固形分而言为1.0~20质量%;   (2)涂装透明涂料的步骤,该透明涂料,(a)含有:三聚氰胺树脂和其羟值为50~100mgKOH/g且玻璃转移温度(Tg)为70~100℃的含羟基丙烯酸树脂;而且,(b)其含羟基丙烯酸树脂和三聚氰胺树脂的比率,以固形分质量比而言为50∶50~90∶10;以及 (3)同时烘烤上述底涂涂料和上述透明涂料的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7-25 193837/20071.一种复层涂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1)于金属材料的表面涂装底涂涂料的步骤,该底涂涂料,(a)含有三聚氰胺树脂、其羟值为50~100mgKOH/g且玻璃转移温度(Tg)为50~100℃的含羟基丙烯酸树脂、纤维素系树脂及/或微凝胶、以及光泽性颜料;而且,(b)其含羟基丙烯酸树脂和三聚氰胺树脂的比率,以固形分质量比而言为50∶50~90∶10,且纤维素系树脂及/或微凝胶的比率,相对于含羟基丙烯酸树脂及三聚氰胺树脂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仓科融铃木贞一佐藤茂和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巴斯夫涂料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