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515495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冷却装置。控制装置收容部(15),在收容有内部气体送风机(7)的区域(50),与内部气体流入口(16)邻接设置,内部气体送风机(7)的叶轮(7c),通过叶轮(7c)的旋转,依次与内部气体流入口(16)、控制装置收容部(15)正对,具有在内部气体流入口(16)和控制装置收容部(15)之间形成的空间(51)。依据该结构,能够减少由于搭载控制装置(14)而引起的风量低下和冷却能力低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内部具有发热体的发热体收纳箱等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电子部件的高性能化和相对于控制基板的电子部件的高 密度化正在发展,来自控制基板的发热量飞跃增加。与此相伴,收容 电子部件的发热体收纳箱的内部温度有上升的趋势,发热体收纳箱内 的温度,对安装在控制基板上的电子部件的动作保证和产品寿命有很 大影响。因此,要求使用冷却装置,将发热体收纳箱内的温度冷却到 一定温度以下。在现有技术中,这种冷却装置,公知的是包括作为显热交换器 的传热板;作为内部气体送风机的内部气体吸入风扇;作为外部气体 送风机的外部气体吸入风扇;和端子台的冷却装置。这样的现有的冷 却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l (日本技术案平5-8253号公开公报) 等中有公开。以下,对于现有的冷却装置,参照图16进行说明。冷却装置101, 安装在作为发热体收纳箱的控制盘100的门102的内表面,被分离在 控制盘内空间103 (以下称为空间103)和控制盘外空间104 (以下称 为空间104)。冷却装置101具有形成为竖长的箱状的壳体105;和为 了将冷却装置101安装在门102而形成在上下左右的凸缘106。在凸缘 106的正面粘贴有用于在与门102之间保持气密的垫片107。在壳体105设置有作为内部气体吸入口的内部气体吸气孔108;和 作为内部气体吹出口的内部气体排气孔109。传热板110被收纳在壳体 105的中央部。传热板110,薄板呈波纹状地弯曲,多个隔离壁以等间 隔形成,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交替地每隔一个地通过桥梁部(bridge portions)连接,形成位于交替位置的多个内部气体侧矩形流路111 (以 下称为流路111)和外部气体侧矩形流路112 (以下称为流路112)。内5部气体吸气孔108与流路111连通。作为内部气体送风机的内部气体 吸入风扇113 (以下称为风扇113)通过安装板114被安装在内部排气 孔109。在安装板114的上缘形成有用于使内部气体的流动偏向的倾斜 部114A。在门102的中间,设置有作为外部气体吸入口的外部气体吸气孔 115,在门102的上部,设置有作为外部气体吹出口的外部气体排气孔 116。外部气体吸气孔115与流路112连通。作为外部气体送风机的外 部气体吸入风扇117 (以下称为风扇117)通过安装部118被安装在外 部气体排气孔116。端子台119被安装在壳体105的上部和安装版114的上部。风扇 113的导线113A和风扇117的导线117A分别被连接在端子台119的 内侧,在壳体105的外侧,使用电线120被连接。在2个端子台119 中,从任意一个开始对电线(未图示)布线。当使冷却装置101动作时,空间103的高温空气按照箭头a所示 从内部气体吸气孔108被吸入,在流路111内分流并通过风扇113再 返回空间103。另一方面,空间104的低温空气按照箭头b所示从外部 空气吸气孔115被吸入,在流路112内分流通过并通过风扇117返回 空间104。通过这样的强制性对流,通过传热板110的隔离壁部进行热 交换,控制盘100内的空气被冷却。并且,近年来,为了高效率地运转冷却装置IOO,具有用于控制风 扇113的动作和风扇117的动作的控制装置(未图示)的冷却装置100 的开发正在推进。但是,在这样的现有的冷却装置100中,在配置有 风扇113或者风扇117的区域中搭载控制装置。因此,由于控制装置 的配置,发生风量降低,或者向传热板的通风状态偏斜等,有冷却能 力降低的趋势。专利文献实开平5-825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少由于搭载控制装置而引起的风量降低和冷却 能力降低的冷却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包括箱体、内部气体风路、外部气体风路、内部气体送风机、外部气体送风机、热交换器、控制装置和控制装置 收容部,箱体被安装在在内部收容发热体的发热体收纳箱,至少一个 面由能够装卸的面板形成,内部气体风路引入发热体收纳箱内的空气 并使之循环,外部气体风路引入外部气体并使之循环,内部气体送风 机向内部气体风路输送空气,外部气体送风机向外部气体风路输送空 气,热交换器具有内部气体流入口,在内部气体风路的空气和外部气 体风路的空气之间进行显热交换,控制装置对内部气体送风机和外部 气体送风机进行控制,控制装置收容部收容控制装置。并且,内部气 体送风机和外部气体送风机的旋转轴的轴方向和空气的吸入方向平行 地配置,显热交换器被配置在内部气体送风机和外部气体送风机的下 游侧,内部气体流入口和控制装置收容部,与内部气体送风机的收容 区域邻接设置,内部气体送风机的叶轮,通过叶轮的旋转,按照内部 气体流入口、控制装置收容部的顺序正对,并且还具有在内部气体流 入口和控制装置收容部之间形成的空间。根据该结构,能够得到减少 由于搭载控制装置而引起的风量降低和冷却能力低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装置的正面图。图2为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的背面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被安装在发热体收纳箱的状态的 概略侧面结构图。图4是图l所示的冷却装置的内部构造图。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的热交换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的室内侧涡轮风扇的收容区域的放大 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的内部气体管道的安装状态的大 致立体图。图8是图4所示的冷却装置的8-8截面线的概略截面结构图。 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装置的控制器盒的内部的概略 立体图。图IO是表示图9所示的冷却装置的内部气体管道和控制器盒的排气口的位置关系的概略立体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冷却装置的控制器盒的内部的概略 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冷却装置的收容有室外侧涡轮 风扇的壳体的角部的放大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5的冷却装置的凸缘的开口部的局部 放大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6的冷却装置的实施冷却装置密封处 理之前的顶面的概略立体图。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的该冷却装置的实施密封处理后的顶面的 概略立体图。图16是表示现有的冷却装置的侧面概略截面图。符号说明1第一面板2 第二面板3、 3a、 3b 凸缘3c开口部4发热体收纳箱5固定用螺钉6密封部件7室内侧涡轮风扇7a、 8a旋转轴7b旋转方向7c、 8c 叶轮8室外侧涡轮风扇9热交换器10第一传热板11第二传热板12室内侧风路13室外侧风路14控制装置14a印制基板 15控制器盒 15a背面16内部气体流入口16a外部气体流入口17内部气体管道18吸气口19排气口20角部21排水孔22圆孔23 U切口24隆起部25填缝剂26铆钉27防水胶带28密封兼隔热部35壳体35a、 35b、 35c金属板部件 35d顶面 35e侧面 35f底面38内部气体吸气孔 29内部气体排气孔 45外部气体吸气孔 46外部气体排气孔 50、 50a、 50b 区域 51空间 52、 53 吹出口 61、 62循环 63、 64空气流9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以下,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l,使用图1至图8进行说明。图l 为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装置31的正面图。图2为冷却装置 31的背面图。图3是表示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其被安装在内部收容发热体的发热体收纳箱,至少一个面由能够装卸的面板形成; 用于引入所述发热体收纳箱内的空气并使之进行循环的内部气体风路; 用于引入外部气体并使之进行循环的外部气体风路 ; 向所述内部气体风路输送空气的内部气体送风机; 向所述外部气体风路输送空气的外部气体送风机; 热交换器,其具有内部气体流入口,在所述内部气体风路的空气和所述外部气体风路的空气之间进行显热交换; 控制所述内部气体送风 机和所述外部气体送风机的控制装置;和 收容所述控制装置的控制装置收容部, 所述内部气体送风机和所述外部气体送风机的旋转轴的轴方向与空气的吸入方向平行地配置, 所述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内部气体送风机和所述外部气体送风机的下游侧 , 所述内部气体流入口和所述控制装置收容部,与所述内部气体送风机的收容区域邻接设置,所述内部气体送风机的叶轮,通过所述叶轮的旋转,按照所述内部气体流入口、所述控制装置收容部的顺序正对, 还具有在所述内部气体流入口和所述控制装置收 容部之间形成的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田洋安井伸行松本睦彦新崎幸司山口俊和舟田直之辻惠介佐桥隆博逢坂聪篍本桂辅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