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撞击人体钝性伤害试验装置、测试与评价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92620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8 19:06
本申请属于无人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人机撞击人体钝性伤害评价试验装置,包括底座框架、发射夹持单元、模块人支持机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和模块人;底座框架用于对发射夹持单元进行支撑;发射夹持单元用于夹持并发射无人机;模块人支持机构与发射夹持单元对应设置,模块人支持机构用于对模块人进行夹持;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与发射夹持单元和模块人支持机构电连接,用于采集无人机的飞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模块人支持机构能够调整模块人的姿态,使得模块人的头部或者胸部正对无人机;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能够采集模块人的参数数据。便于快速判断无人机撞击对人体的安全影响,并能够进行多层次伤害评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无人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人机撞击人体钝性伤害试验装置、测试与评价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民用轻小型无人机已成为无人机市场中占比最大的类别,其应用逐渐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发展。这类无人机主要在中低空和超低空空域活动,广泛应用于农业、物流、安防、测绘等多个领域。然而,随着其在城市及人员密集环境中的普及,因无人机系统本身的可靠性问题以及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大量轻小型无人机与人员、地面高价值物体及其他空域飞行器的碰撞事件。

2、无人机碰撞人体所造成的损伤主要分为钝性创伤和锐性创伤两类。钝性创伤是指由于钝物撞击所引起的伤害,民用轻小型无人机造成的钝性伤害主要是由于机械性外力作用于人体所导致的。研究表明,无人机撞击所造成的人体损伤多集中于上半身,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胸部的损伤最为严重且常见。不同的损伤部位,其性质和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对无人机撞击造成的伤害进行全面评估变得尤为复杂。

3、目前,针对钝性创伤的测量手段和实验方法仍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现有方法无法模拟实际无人机撞击过程中的真实工况,缺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机撞击人体钝性伤害评价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框架(1)、发射夹持单元、模块人支持机构(8)、数据采集分析系统(10)和模块人(12);所述底座框架(1)用于对发射夹持单元进行支撑;所述发射夹持单元用于夹持并发射无人机;所述模块人支持机构(8)与发射夹持单元对应设置,所述模块人支持机构(8)用于对模块人(12)进行夹持;所述数据采集分析系统(10)与发射夹持单元和模块人支持机构(8)电连接,用于采集无人机的飞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所述模块人支持机构(8)能够调整模块人(12)的姿态,使得模块人(12)的头部或者胸部正对无人机;所述数据采集分析系统(10)能够采集模块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撞击人体钝性伤害评价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框架(1)、发射夹持单元、模块人支持机构(8)、数据采集分析系统(10)和模块人(12);所述底座框架(1)用于对发射夹持单元进行支撑;所述发射夹持单元用于夹持并发射无人机;所述模块人支持机构(8)与发射夹持单元对应设置,所述模块人支持机构(8)用于对模块人(12)进行夹持;所述数据采集分析系统(10)与发射夹持单元和模块人支持机构(8)电连接,用于采集无人机的飞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所述模块人支持机构(8)能够调整模块人(12)的姿态,使得模块人(12)的头部或者胸部正对无人机;所述数据采集分析系统(10)能够采集模块人(12)的撞击数据,撞击数据包括头部加速度、颈部载荷、颈部力矩、胸部位移和胸部加速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撞击人体钝性伤害评价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发射系统(4)包括气动发射装置和电动发射装置;所述气动发射装置包括气缸、气阀和喷嘴;所述喷嘴能够与滑台(3)相连;所述气缸与喷嘴之间通过气管相连,所述气阀连接于气缸与喷嘴之间的气管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撞击人体钝性伤害评价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夹持器(5)包括自适应夹持臂、压缩弹簧和电子调节装置;所述电子调节装置固定连接于滑台(3)上,自适应夹持臂共有两组并分别设于无人机的两侧,所述自适应夹持臂的一端与电子调节装置相连、另一端对应无人机的侧壁设置;所述压缩弹簧一端与自适应夹持臂的端部相连、另一端与无人机的侧壁相贴;所述自适应夹持臂上设有电子调节装置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电子调节装置能够带动自适应夹持臂摆动,所述自适应夹持臂摆动能够调节压缩弹簧的压缩量;无人机放置于无人机固定平台(6)上;所述底座框架(1)上设置有能量吸收缓冲装置(7),所述能量吸收缓冲装置(7)包括缓冲板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底座框架(1)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板采用多级复合缓冲材料制成,所述缓冲板设于支撑架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撞击人体钝性伤害评价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框架(1)对应滑台(3)的位置处设有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高精度导向杆、刚性导向支架和微调螺栓;所述刚性导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川白春玉王亚锋郭亚周王计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