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的人工采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241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适用于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人工采苗方法。它不使用砂和泥等人工模拟生态附着基,利用光滑无毒的池底表面,使变态幼虫自然沉降并附着在采苗池底平面,完成变态,进而发育成幼苗;具体为:在采苗池通入培育海水,将浮游幼虫投放到采苗池中,幼虫密度为3~l0粒/ml,喂饵料,充气,进行苗种初期育成;当30%或以上浮游幼虫面盘开始萎缩、斧足长出时实施采苗,让幼虫沉降并吸附到光滑的采苗池底表面,持续3~5天,并将充气量减弱至不引起水流翻滚,每1~2天海水更换一遍;采苗结束池底表面种苗密度可达260~390万粒/m#+[2];收集池底表面附着变态培育2~3天后的幼苗,转入苗种中间育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高效、安全、便于管理种苗的特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滩涂贝类的人工采苗技术,特别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的人工采苗方法,是一种通过不投放模拟生态附着基的方法使滩涂贝类幼虫完成附着变态、实现高效、安全的人工采苗。
技术介绍
人工采苗方法是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人工育苗方法中的重要方法环节。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是世界性分布的种类,中国从南到北沿海水域都有分布。2龄以上成体壳长为2.5~4.5cm,贝壳卵圆形且膨胀,左右壳相等,壳面有较为平滑的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生长纹,壳面花纹杂。菲律宾蛤仔属埋栖生活型贝类,喜居于含砂量达80%左右的滩涂底质内,适温范围为5℃~28℃,适盐范围为15~34,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黄渤海区繁殖季节从5月至10月,繁殖高峰在5~6月和9~10月,当年可长至0.3~1.0cm。生物学最小型为1.5cm,当年可达性成熟,翌年形成生殖高峰。寿命5~10年。菲律宾蛤仔雌雄异体,但有少数雌雄同体。成熟雌性生殖腺呈乳黄色、雄性性腺呈乳白色。菲律宾蛤仔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年产量在100~200万吨,过去主要是国内市场销售,现已进入国际市场,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说明市场潜力依然很大,而资源有所不足。过去养殖用的苗种主要依靠从自然海区获得,但近年由于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苗种短缺日益严重,严重制约了菲律宾蛤仔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发展菲律宾蛤仔的健康苗种的全人工培育,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外菲律宾蛤仔苗种生产的方法大多是采集天然苗种、土池育苗、或土池半人工育苗。在土池育苗或土池半人工育苗中,利用土池泥砂质的基底进行采苗,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简易、容易操作,但苗种培育效率低,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收获蛤苗必须将蛤苗连同泥砂挖起,用筛网洗出蛤苗,费时费力。即使有些实验在室内采苗,也都是采用在育苗池底部或分层铺设泥砂等附着基的方法,使菲律宾蛤仔在其上进行附着变态。采用这种方法采苗,附着变态的成活率很低,每平方米的采苗率只有几十万,很难进行推广,严重制约了室内全人工育苗方法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大规模全人工培育菲律宾蛤仔以及用无附着基方法进行菲律宾蛤仔采苗的报道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目前在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中普遍采用的投放人工附着基采苗方法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能实现健康苗种全人工培育过程中高效、安全、无附着基的适用于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的人工采苗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方案是不使用砂和泥等人工模拟生态附着基,利用光滑无毒的池底表面,使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变态幼虫自然沉降并附着在采苗池底平面,完成变态,进而发育成幼苗;其中采苗所用的采苗池设有出、入水口,内壁光滑无毒,池底向出水口方向设有3~5度的坡度;操作步骤可以为1)在采苗池通入培育海水,将壳长达到160~180μm以上的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浮游幼虫投放到采苗池中,幼虫的密度为3~10粒/ml,按常规方法投喂单细胞藻类饵料,充气,进行苗种初期育成;2)当30%或以上的浮游幼虫面盘开始萎缩、斧足长出时,实施采苗,让处于变态过程的幼虫沉降并吸附到光滑的采苗池底表面,采苗时间持续3~5天,在此期间,将充气量减弱至不引起水流翻滚,每1~2天海水全部更换一遍;3)采苗结束池底表面的采苗密度可达到260~390万粒/m2;4)在池底表面附着变态后的幼苗,培育2~3天,从采苗池底表面收集幼苗,转入苗种中间育成;实施采苗的条件为水深为0.5~1.5米,光照在200~800lux范围,培育的海水经常规方法过滤、清洁,去除原生动物、细菌等病原生物以及有机颗粒;所述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为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四角蛤蜊、中国蛤蜊或硬壳蛤。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利用了菲律宾蛤仔等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的生物学特性,改变了传统的以泥砂作为附着基的做法,提高了采苗率和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培育出健康的苗种。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的幼虫附着变态后,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粪便等代谢产物以及饵料、有机碎屑等物质的积累,泥砂底质环境恶化,导致苗种出现的高死亡率问题,并且便于管理种苗。利用本专利技术采苗率可达40~90%,成活率较其他采苗方法提高50~80%。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不使用砂和泥等人工模拟生态附着基,利用光滑无毒的采苗池底表面,使滩涂贝类变态幼虫在浅水层自然沉降并附着在采苗池底平面,完成变态,进而发育成稚贝;其中采苗所用的采苗池由水泥材料制成,内壁涂以光滑无毒的磁釉质涂料,池底向出水口方向设有5度的坡度;操作步骤为往采苗池中通入经砂滤、清洁,去除原生动物、细菌等病原生物以及有机颗粒的培育海水,然后将壳长达到160~180μm以上的人工培育的菲律宾蛤仔浮游幼虫投放到采苗池中,幼虫的密度为3粒/ml,投喂金藻或扁藻饵料,每隔6小时投喂一次,日投喂量为8~12万个细胞/ml,充气,进行苗种初期育成;当采苗池中30%的浮游幼虫面盘开始萎缩、斧足长出时,准备采苗条件水深为0.5米,光照为200lux;实施采苗,让处于变态过程的幼虫沉降并吸附到光滑的采苗池底表面,采苗时间持续4天,在此期间,将充气量减弱至不引起水流翻滚,每2天海水全部更换一遍,每天投喂金藻或扁藻饵料6~8万个细胞/ml,池底表面的采苗密度为310万粒/m2。采苗4天后,幼虫多数完成附着变态,在此之后,再继续培育2天,然后,用毛刷从采苗池底表面收集幼苗,转入苗种中间育成;分别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无附着基采苗方法与投放模拟生态附着基采苗方法,附着基为0%泥+100%砂,进行采苗,两者在采苗密度、幼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附着变态后一周内)的结果比较见表1。表1 实施例1与投放附着基的采苗方法达到的采苗密度、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附着变态后一周内)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采苗所用的采苗池由环氧树脂与玻璃纤维的混合材料(玻璃钢)制成,池底向出水口方向设有3度的坡度;操作步骤中投放到采苗池中的菲律宾蛤仔浮游幼虫密度为10粒/ml,投喂金藻和硅藻饵料,每隔6小时投喂一次,日投喂量为10~12万个细胞/ml,充气,进行苗种初期育成;当采苗池中40%的浮游幼虫面盘开始萎缩、斧足长出时,准备采苗条件水深为1.5米,光照为500lux;实施采苗,让处于变态过程的幼虫沉降并吸附到光滑的采苗池底表面,采苗时间持续5天,在此期间,将充气量减弱为不引起水流翻滚,每2天海水全部更换一遍,每天投喂金藻或扁藻饵料12万个细胞/ml,池底表面的采苗密度为305万粒/m2;在池底表面附着变态后的幼苗,再培育3天,用毛刷从采苗池底表面收集幼苗,转入苗种中间育成。采用本专利技术利用玻璃钢池底表面,采集菲律宾蛤仔的变态幼虫,同时使用10%泥+90%砂的附着基作为对照,比较2种采苗方法在附着变态后一周内的采苗密度、幼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结果见表2。表2 实施例2与投放附着基的采苗方法达到的采苗密度、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附着变态后一周内) 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使用20%泥+80%砂作为对照,比较2种采苗方法在附着变态后一周内的采苗密度、幼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结果见表3。表3 实施例3与投放附着基的采苗方法达到的采苗密度、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的人工采苗方法,其特征是:不使用砂和泥等人工模拟生态附着基,利用光滑无毒的池底表面,使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变态幼虫自然沉降并附着在采苗池底平面,完成变态,进而发育成幼苗;其中:采苗所用的采苗池设有出、入水口,内壁光滑无毒,池底向出水口方向设有3~5度的坡度;操作步骤可以为:1)在采苗池通入培育海水,将壳长达到160~180μm以上的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浮游幼虫投放到采苗池中,幼虫的密度为3~10粒/ml,按常规方法投喂单细胞藻类饵料,充气,进行 苗种初期育成;2)当30%或以上的浮游幼虫面盘开始萎缩、斧足长出时,实施采苗,让处于变态过程的幼虫沉降并吸附到光滑的采苗池底表面,采苗时间持续3~5天,在此期间,将充气量减弱至不引起水流翻滚,每1~2天海水全部更换一遍;3)采苗结束 池底表面的采苗密度可达260~390万粒/m↑[2];4)在池底表面附着变态后的幼苗,培育2~3天,从采苗池底表面收集幼苗,转入苗种中间育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的人工采苗方法,其特征是不使用砂和泥等人工模拟生态附着基,利用光滑无毒的池底表面,使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变态幼虫自然沉降并附着在采苗池底平面,完成变态,进而发育成幼苗;其中采苗所用的采苗池设有出、入水口,内壁光滑无毒,池底向出水口方向设有3~5度的坡度;操作步骤可以为1)在采苗池通入培育海水,将壳长达到160~180μm以上的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浮游幼虫投放到采苗池中,幼虫的密度为3~10粒/ml,按常规方法投喂单细胞藻类饵料,充气,进行苗种初期育成;2)当30%或以上的浮游幼虫面盘开始萎缩、斧足长出时,实施采苗,让处于变态过程的幼虫沉降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范阙华勇刘晓阎喜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