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223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设施。它采用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利用上升流使滩涂贝类的种苗在系统内呈微悬浮的状态,进行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所述中间育成设施为上升流循环式结构,由苗种悬浮保养设施、海水循环设施、蓄水沉淀净化设施和饵料培育设施四个相互关联的子设施组成,苗种悬浮保养设施通过海水循环设施从上部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相连通,蓄水沉淀净化设施通过海水循环设施与苗种悬浮保养设施的下部再相通,形成上升流循环工作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实现滩涂贝类特别是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全人工培育过程中高效、安全的中间育成,使其成活率、生长速度及培育的种苗密度都有显著提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滩涂贝类的种苗中间育成技术,特别提供了适用于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设施。
技术介绍
中间育成技术是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人工育苗技术中的重要技术环节。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是世界性分布的种类,中国从南到北沿海水域都有分布。2龄以上成体壳长为2.5~4.5cm,贝壳卵圆形且膨胀,左右壳相等,壳面有较为平滑的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生长纹,壳面花纹杂,常与分布于我国平潭以南的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Sowerby)相混淆。菲律宾蛤仔属埋栖型贝类,喜居于含砂量达80%左右的滩涂底质底内,正常情况下潜入底内生活,适温范围为5℃~28℃,适盐为15~34,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黄渤海区繁殖季节从5月持续到10月,但繁殖高峰在5~6月和9~10月,当年可长至0.3~1.0厘米。生物学最小型为1.5cm,当年可达性成熟,翌年形成生殖高峰。寿命5~10年。菲律宾蛤仔雌雄异体,但有少数雌雄同体。成熟雌性生殖腺呈乳黄色、雄性性腺呈乳白色。菲律宾蛤仔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年产量在100万吨以上,过去主要是国内市场销售,现已进入国际市场,价格也在不断上升,说明市场潜力依然很大。过去养殖用的苗种主要依靠从自然海区获得,但近年由于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苗种短缺日益严重,严重制约了菲律宾蛤仔的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发展菲律宾蛤仔的健康苗种的全人工培育,势在必行。目前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如菲律宾蛤仔)苗种生产的技术大多是采集天然苗种、土池育苗、或土池半人工育苗。种苗的中间育成,一般利用土池(例如虾池、露天蓄水池等)或者具有一定保护措施的自然滩涂,将采集的种苗播撒在泥砂底质中,凭借自然环境条件实施种苗中间育成。这种方法虽然具有比较简易、造价低的特点,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同时由于种苗育成的微环境条件无法控制,种苗在中间育成阶段的成活率低,成为制约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种苗生产的一个瓶颈之一。尤其在高密度培育条件下,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均较低,满足不了大规模全人工种苗生产中,高密度的苗种中间育成的要求。此外,收获蛤苗必须将蛤苗连同泥砂挖起,用筛网洗出蛤苗,费时费力。为了与开展大规模全人工滩涂贝类苗种生产相配套,必须开发能在高培育密度条件下,进行种苗中间培育的高效安全的技术。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未见到使用上升流等中间育成设施和技术,进行滩涂贝类种苗中间培育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能实现滩涂贝类特别是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全人工培育过程中高效、安全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设施,其成活率、生长速度及培育的种苗密度都有显著提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采用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利用上升流使滩涂贝类的种苗在系统内呈微悬浮的状态,进行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具体是将壳长达230μm或以上、进入底栖生活3~5天的滩涂贝类种苗,转移到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每2~3天补充单细胞藻类饵料,补充的饵料量占循环水体的1/5~1/4,饵料密度为3~5百万细胞/ml;以上升流循环方式保持中间育成设施水的流通,培育的海水经砂滤、清洁,去除原生动物、细菌等病原生物以及有机颗粒,所述水质每2-3天检测调控一次,控制水质指标达到如下水平,水温18~24℃,盐度26~30,pH7.8~8.0,溶解氧4.0~5.0ml/L;每隔5~10天检查种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随着个体的生长,逐渐降低种苗的育成密度;所述中间育成设施为上升流循环式结构,由苗种悬浮保养设施、海水循环设施、蓄水沉淀净化设施和饵料培育设施个相互关联的子设施组成,苗种悬浮保养设施通过海水循环设施从上部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相连通,蓄水沉淀净化设施通过海水循环设施与苗种悬浮保养设施的下部再相通,形成上升流循环工作方式;其中 所述苗种悬浮保养设施由一个培育水槽和多个苗种悬浮保养器组成,所述培育水槽壁上缘预留一排水平方向相间排列的孔洞;苗种悬浮保养器安装在培育水槽里,为柱形容器结构,其下端用筛网封闭,其壁上部亦开设一孔洞,接一排水管与培育水槽壁上的孔洞相连,用于排出苗种悬浮保养器里的海水;接一集水管与各个苗种悬浮保养器的排水管相通,通过所述集水管的管道使海水进入蓄水沉淀净化设施的蓄水池,使通过苗种悬浮保养器底部筛网形成上升流的海水回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进行沉淀和净化,并重新进入循环;所述海水循环设施主要由集水管、水泵和海水输送管道组成,通过海水输送管道衔接蓄水沉淀净化设施和苗种悬浮保养设施;所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由蓄水池组成,集蓄水和沉淀净化为一体;所述饵料培育设施可选用敞池培育装置或封闭循环装置,通过水泵和输水管管道将培育饵料从饵料培养设施输送到蓄水池;所述排水管、集水管、输水管的管道材质可为聚氯乙烯PVC工程塑料;所述苗种悬浮保养设施海水液面水位高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所述筛网的网目以苗种不漏出为限,筛网可以更换式安装;所述水泵的功率及输水管道直径视苗种悬浮保养系统的容积而定;所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设有排污口。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培育过程中高效、安全。本专利技术利用了上升流原理,使生活在苗种悬浮保养器内的苗种保持微悬浮和分散状态,并使代谢废物等污物尽快通过上升流返回蓄水沉淀净化池,再经过排污口排出,保证水体水质,可培育出健康的苗种。由于本专利技术培育环境可以控制,所以解决了埋栖生活型贝类附着变态后成活率低的问题,稚贝的成活率达50~80%,生长速度可提高40~50%,培育的种苗密度可达3000~5000万粒/m2。并且采用本专利技术,投喂的单细胞藻类饵料通过循环水,被反复利用,将饵料的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2.方法简易。本专利技术所用上升流中间育成设施,其组成的各个子设施均可自行制造。3.应用范围广。本专利技术可应用于菲律宾蛤仔,也适用于文蛤、青蛤、四角蛤蜊、中国蛤蜊、硬壳蛤等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可以满足大规模全人工种苗生产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间育成设施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滩涂贝类中间育成方法采用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利用上升流使滩涂贝类中菲律宾蛤仔的种苗在培育系统内呈微悬浮的状态,在种苗中间育成阶段,实现高密度条件下的高成活率快速生长;具体操作可以为将壳长达230μm以上、完全行底栖生活4天的滩涂贝类中菲律宾蛤仔种苗,转移到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每2天补充单细胞藻类饵料,补充的饵料量占循环水体的1/4,饵料密度为5百万细胞/ml;所述单细胞藻类饵料为金藻、硅藻、扁藻、塔胞藻和/或小球藻,本实施例为扁藻和小球藻;以上升流循环方式保持中间育成设施水的流通,培育的海水经砂滤、清洁,去除原生动物、细菌等病原生物以及有机颗粒,所述水质每2天检测调控一次,控制水质指标达到如下水平,水温18~24℃,盐度26~30,pH7.8~8.0,溶解氧4.0~5.0ml/L,本实施例为水温24℃,盐度26,pH7.8,溶解氧5.0ml/L;每隔7天检查种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去除死亡的个体;本专利技术方法所述中间育成设施为上升流循环式结构,如图1所示,由苗种悬浮保养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利用上升流使滩涂贝类种苗在培育系统内呈微悬浮的状态,在种苗中间育成阶段,实现高密度条件下的高成活率快速生长;具体操作可以为:将壳长达230μm或以上、进入底栖生 活3~5天的滩涂贝类种苗,转移到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每2~3天补充单细胞藻类饵料,补充的饵料量占循环水体的1/5~1/4,饵料密度为3~5百万细胞/ml;以上升流循环方式保持中间育成设施水的流通,培育的海水经砂滤、清洁,去除原生动物、病原生物以及有机颗粒;每隔5~10天检查种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去除死亡的个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利用上升流使滩涂贝类种苗在培育系统内呈微悬浮的状态,在种苗中间育成阶段,实现高密度条件下的高成活率快速生长;具体操作可以为将壳长达230μm或以上、进入底栖生活3~5天的滩涂贝类种苗,转移到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每2~3天补充单细胞藻类饵料,补充的饵料量占循环水体的1/5~1/4,饵料密度为3~5百万细胞/ml;以上升流循环方式保持中间育成设施水的流通,培育的海水经砂滤、清洁,去除原生动物、病原生物以及有机颗粒;每隔5~10天检查种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去除死亡的个体。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贝类中间育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保持中间育成设施水的流通方法为每2~3天检测调控水质一次,控制水质指标达到如下水平,水温18~24℃,盐度26~30,pH7.8~8.0,溶解氧4.0~5.0ml/L。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贝类中间育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单细胞藻类饵料为金藻、硅藻、扁藻、塔胞藻和/或小球藻。4.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滩涂贝类中间育成方法所用中间育成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育成设施为上升流循环式结构,由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海水循环设施(2)、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和饵料培育设施(4)个相互关联的子设施组成,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通过海水循环设施(2)从上部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相连通,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通过海水循环设施(2)与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的下部再相通,形成上升流循环工作方式;其中所述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由一个培育水槽(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范阙华勇刘晓阎喜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