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把手的合成树脂制瓶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22541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把手的合成树脂制瓶体,其技术课题是使得能够切实地检查在构成侧凹状组装的卡定突片附近产生的针孔,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带把手的合成树脂制瓶体由瓶主体和把手构成,所述瓶主体是在瓶身部的后部形成有凹部的、合成树脂制的双轴拉伸吹塑成型品,所述把手是,在纵长板状的握持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向前方连续设置有上部组装臂和下部组装臂,从设置了卡定突片的上部组装臂和下部组装臂的至少一方的卡定突片的后方基端部附近开始,形成有在上部组装臂的上表面、或下部组装臂的下表面向后方延伸的突条或凹槽,沿着该突条或凹槽形成用于排空气的连通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插入成型而将把手以侧凹状组装固定在双 轴拉伸吹塑成型的瓶主体上所形成的带把手的合成树脂制瓶体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作为将分体成型的瓶主体和把手组装而构成的PET (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醇酯)瓶等大型的带把手 的合成树脂制瓶体的制造方法,广泛使用的有所谓的插入成型,即, 在握持部的上下端部分别向前方连续设置组装臂,并且在各组装臂 的前端部突出设置卡定突片,将由此所形成的注塑成型的把手作为 嵌插件,通过对瓶主体进行双轴拉伸吹塑成型而利用卡定突片将把 手以侧凹状牢固地组装在瓶主体上。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41745号公报这里,在双轴拉伸吹塑成型等的合成树脂制瓶体的制造工序中, 通常是,在最后设置检查工序,即使筒形口部成为密封状态,通 过加压空气来检查是否有针孔,但是,尤其在像上述那样通过插入 成型而利用卡定突片以侧凹状牢固组装型的带把手的合成树脂制瓶 体中,该卡定突片的顶端部附近被拉伸成型为薄壁状,因此树脂发 生破裂而产生针孔的机率很高。然而,即使在像这样产生针孔的情况下,若该针孔的周缘部分 与插入成型的把手的表面紧密接触或粘接,则通过上述那样的检查 方法也有可能无法冲企查出针孔。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课题是能够切实地检查出在构成上述的侧凹状组装结构的卡定突片附近所产生的针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 一种不必担心有针孔的带把手的合成树脂制瓶体。在解决上述技术课题的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方案是, 一种带把手的 合成树脂制瓶体,由瓶主体和把手构成,所述瓶主体是在瓶身部的 后部形成有凹部的、合成树脂制的双轴拉伸吹塑成型品,所述把手 是作为插入件以侧凹状组装在所述凹部中的、合成树脂制的注塑成 型品,在把手中,在纵长板状的握持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向前 方连续设置有上部组装臂和下部组装臂,在上部组装臂的前端部设 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卡定突片,在下部组装臂的前端部设置有向下方 和/或上方突出的卡定突片,其中,从上部组装臂和下部组装臂的至 少一方的卡定突片的后方基端部附近开始,形成有在上部组装臂的 上表面向后方延伸的、或是在下部组装臂的下表面和/或上表面向后 方延伸的突条或凹槽,通过在所述瓶主体的瓶身部壁与所述突条或 凹槽之间形成的间隙,沿着该突条或凹槽形成用于排空气的连通路。根据第一方案,设置从上部组装臂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卡定 突片、和从下部组装臂的下表面向下方和/或从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 卡定突片,并通过插入成型将该卡定突片以侧凹状组装固定在形成 于瓶身部后部的凹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由此,能够获得没有+>动 的、牢固的组装强度。另外,为了得到足够的组装强度而优选使卡定突片的突出高度 为数厘米的程度,在吹塑工序中,拉伸变形的树脂向卡定突片的前 表面冲去,而后进一步越过卡定突片的顶部并蔓延到该卡定突片的 背面,到达上部组装臂的上表面、或下部组装臂的下表面和/或上表 面。在该过程中,由于拉伸变形的树脂挂在卡定突片的顶部,因此尤其是在该顶部与上部组装臂的上表面之间、或是在该顶部与下部 组装臂的下表面和/或上表面之间容易产生针孔。因此,根据第一方案的结构,由于从卡定突片的后方基端部附 近开始,形成在上部组装臂的上表面、或是下部组装臂的下表面和/或上表面向后方延伸的突条或凹槽,因此,以越过卡定突片的顶部 并蔓延到该卡定突片的背面的方式拉伸变形的树脂能够在形成突条 或凹槽的区域内由于伴随着拉伸变形的拉伸硬化(变形硬化)效应 而不会沿着突条或凹槽的形状紧密接触地变形,而是在树脂与侧面 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突条的情况),或在树脂与凹槽的底壁 和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凹槽的情况),与上部组装臂的 上表面、或下部组装臂的下表面和/或上表面紧密地接触。像这样,通过在与突条或凹槽之间形成的间隙,能够沿突条或 凹槽形成连通路,从而像前述那样,即使例如在卡定突片的顶部与 上部组装臂的上表面、或下部组装臂的下表面和/或上表面之间产生 针孔,该连通路也能够发挥用于排空气的作用,从而能够通过该连 通路使针孔与瓶体外部连通,从而在使筒状口部成为密封状态时, 能够通过加压空气来切实地检查出针孔。另外,在吹塑成型中,树脂的膨胀变形沿着上部组装臂的上表 面、或下部组装臂的下表面和/或上表面,从各个组装臂的前端部向 后方大幅推进,由于突条或凹槽是沿着该拉伸的推进方向形成的, 因此,树脂的拉伸能够不受这些突条或凹槽的影响而顺利地进行。此外,尽管该突条或凹槽被形成为从卡定突片的后方基端部附 近开始在上部组装臂的上表面向后方延伸、或是在下部组装臂的下 表面和/或上表面向后方延伸,但其前端部也可以根据需要延伸到卡 定突片的背面,其后端的位置也可以在考虑通过插入成型而与瓶主 体接触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设定,使得能够充分发挥用于排空气的 功能。这里,根据通常瓶体的凹部的形状,上部组装臂与下部组装臂 的形状不同,针孔的易发性也有差别,因此没有必要与上下双方的 卡定突片相对应地形成突条或凹槽,可以考虑针孔的易发性而只在 一方上形成突条或凹槽。进一步,考虑到组装臂的强度以及在凹部的组装强度,也可以 采用在一方上形成突条在另一方上形成凹槽,或在一方上形成突条和凹槽的结构。第二方案是,在第一方案中,从上部组装臂和下部组装臂的至 少一方的卡定突片的后方基端部附近开始,形成有在上部组装臂的 上表面向后方延伸的、或是在下部组装臂的下表面和/或上表面向后 方延伸的突条,沿着该突条的侧表面形成有用于排空气的连通路。第二方案的上述结构中,作为形成连通路的手段,采用了突条,由于从卡定突片的后方基端部附近开始形成在上部组装臂的上表 面、或下部组装臂的下表面和/或上表面向后方延伸的突条,因此以 越过卡定突片的顶部并蔓延到该卡定突片的背面的方式拉伸变形的 树脂能够在突条形成的区域中首先与突条的顶面接触,接着向该突 条的侧表面方向蔓延,然后与上部组装臂的上表面、或下部组装臂 的下表面和/或上表面紧密地接触。这里,当树脂向突条的侧表面方向蔓延而发生变形之际,由于 基于拉伸变形的拉伸硬化(变形硬化)效应,树脂不会沿突条侧面 紧密接触地蔓延到基端部,而是在树脂与突条侧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的状态下,与上部组装臂的上表面、或下部组装臂的下表面和/或上 表面紧密地接触。并且,通过该间隙,沿着突条形成了连通路,如 上所述,即使在卡定突片的顶部与上部组装臂的上表面、或下部组 装臂的下表面和/或上表面之间产生针孔,该连通路也能够发挥用于 排空气的作用,从而能够通过该连通路使针孔与瓶体外部连通,在 使筒形口部成为密封状态时,能够通过加压空气来切实地检查出针孔。另外,通过形成突条能够提高组装臂的强度。另外,在吹塑成 型时,虽然拉伸变形的树脂像上述那样在其与突条的侧表面之间形 成间隙,但由于树脂在与突条的顶面接触之后,向突条的侧表面方 向蔓延,因此能够通过该突条发挥卡定功能,尤其能够更切实地防 止瓶主体在左右方向的松动。第三方案是,在第二方案中,突条的截面形状是从基端向顶端 宽度变大的倒梯形。7根据第三方案,由于使突条的截面形状成为从基端向顶端宽度 变大的倒梯形,因此能够在树脂与突条侧表面之间更可靠地形成间 隙,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形成用于排空气的连通路。第四方案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把手的合成树脂制瓶体,其特征在于,由瓶主体(1)和把手(3)构成,所述瓶主体(1)是在瓶身部的后部形成有凹部(2)的、合成树脂制的双轴拉伸吹塑成型品,所述把手(3)是作为插入件以侧凹状组装在所述凹部(2)中的、合成树脂制的注塑成型品,在所述把手(3)中,在纵长板状的握持部(4)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向前方连续设置有上部组装臂(6)和下部组装臂(8), 在所述上部组装臂(6)的前端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卡定突片(7), 在所述下部组装臂(8)的前端部设置有向下方和 /或上方突出的卡定突片(10), 从上部组装臂(6)和下部组装臂(8)的至少一方的卡定突片的后方基端部附近开始,形成有在上部组装臂(6)的上表面向后方延伸的、或是在下部组装臂(8)的下表面和/或上表面向后方延伸的突条(11)或凹槽(1 3), 通过在所述瓶主体(1)的瓶身部壁与所述突条(11)或凹槽(13)之间形成的间隙(S),沿着该突条(11)或凹槽(13)形成用于排空气的连通路(12)。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糸川淳一松尾宣典饭塚高雄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