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二维黑磷/硫化锡异质结的人工突触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77726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24 16: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二维黑磷/硫化锡异质结的人工突触器件,包括黑磷二维薄膜、硫化锡二维薄膜、热氧化硅基片、电极,所述热氧化硅基片包括二氧化硅层和硅材料层,所述黑磷二维薄膜下表面与热氧化硅基片的二氧化硅层接触,所述硫化锡二维薄膜一部分堆叠在黑磷二维薄膜之上,硫化锡二维薄膜剩余部分与热氧化硅基片表面的二氧化硅层接触,所述电极分为源电极、漏电极和栅极。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上述一种基于二维黑磷/硫化锡异质结的人工突触器件,该人工突触器件的突触可塑性源于黑磷表面态对载流子的吸附‑解吸附作用,同时通过栅极电压提升异质结人工突触器件长时程激发和抑制特性的线性度,构建神经形态网络,以实现降低人工智能计算能耗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人工突触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二维黑磷/硫化锡异质结的人工突触器件


技术介绍

1、为降低计算能耗,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基于新材料、新物理机制的人工智能芯片正逐渐在人工智能
大量使用。然而,目前的主流人工智能芯片主要采用冯·诺依曼架构,这种架构数据的存储路径与处理路径分离,使得这类人工智能芯片面临能效低、结构复杂等问题。

2、考虑到模拟人脑工作原理的神经形态芯片具有高并行性、高容错性、存算融合和低功耗等特性,且突触是信息传递与处理的核心,因此,开发新型人工突触器件对发展人工智能芯片具有重要意义。本专利技术提出利用一种基于二维材料异质结的人工神经突触器件,即利用二维材料异质结的第三型能带结构调控载流子输运特性,进一步提升器件突触可塑性的线性度。以此来实现低能耗神经形态计算。

3、除此之外,因为采用的二维材料具有原子级厚度,表面平整且没有悬挂键。因此,本专利技术有利于实现高度集成的小尺寸、低能耗人工智能芯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二维黑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二维黑磷/硫化锡异质结的人工突触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黑磷二维薄膜、硫化锡二维薄膜、热氧化硅基片、电极,所述热氧化硅基片包括上下堆叠的二氧化硅层和硅材料层,所述黑磷二维薄膜下表面与热氧化硅基片的二氧化硅层接触,所述硫化锡二维薄膜一部分堆叠在黑磷二维薄膜之上,硫化锡二维薄膜剩余部分与热氧化硅基片表面的二氧化硅层接触,形成黑磷/硫化锡异质结,所述电极分为源电极、漏电极和栅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二维黑磷/硫化锡异质结的人工突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连接在热氧化硅基片背部的硅材料层上,所述源电极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二维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二维黑磷/硫化锡异质结的人工突触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黑磷二维薄膜、硫化锡二维薄膜、热氧化硅基片、电极,所述热氧化硅基片包括上下堆叠的二氧化硅层和硅材料层,所述黑磷二维薄膜下表面与热氧化硅基片的二氧化硅层接触,所述硫化锡二维薄膜一部分堆叠在黑磷二维薄膜之上,硫化锡二维薄膜剩余部分与热氧化硅基片表面的二氧化硅层接触,形成黑磷/硫化锡异质结,所述电极分为源电极、漏电极和栅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二维黑磷/硫化锡异质结的人工突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连接在热氧化硅基片背部的硅材料层上,所述源电极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二维黑磷/硫化锡异质结的人工突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极、源电极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文星田红梅吴晓晶曹喻霖杨玮民邵志斌王晓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