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光源产生器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61262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平面光源产生器与其制造方法。该平面光源产生器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依序位于第一基板上的一第一电极、一第一绝缘层与一第一荧光层、依序位于第二基板上的第二电极、第二绝缘层与第二荧光层、以及一气体放电室。其中,第一电极包含有一导电层以及复数个尖端电极,各尖端电极均突出于导电层上,且分别与导电层电性连接。气体放电室是设置于第一荧光层与第二荧光层之间,其内部填充有至少一放电气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特殊的电极设计,于低驱动电压即可具备高亮度及高发光效率,而能广泛应用于各种显示装置,具有较好的市场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平面光源产生器,特别是一种高亮度且高发光效率的平面光源产生器。
技术介绍
近几年来,液晶显示面板(LiquidCrystalDisplayPanel,LCD panel)由于外型轻薄、耗 电量少以及无辐射污染,已经跃升成为主流的显示装置。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具有发 光的功能,故在液晶显示面板后方必须提供一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作为光源,才能 达到显示的功能。由于冷阴极灯管(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 CCFL)具有高辉光亮度且已为成熟的发 展技术,背光模块中常使用冷阴极灯管作为发光的灯源。冷阴极灯管所提供的高辉光性是于 灯管内灌注汞(Hg)蒸气作为其放电气体。但近年来环保意识的兴起,各国对于汞蒸气的使用 已经限制到5ppm以下,因此开发与使用各种无汞的平面光源产生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请参考图l,图l所绘示为习知无汞的平面光源产生器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此平面光 源产生器包含两透明基板11,13,在两透明基板11,13之间则设置有两荧光层15,17、 一反射 层19以及一放电室21。放电室21内具有氙气作为主要放电气体,并搭配氖气作为缓冲气体。 此平面光源产生器还包含一组左电极23a, 23b以及一组右电极25a, 25b。若分别对左电极 23a, 23b与右电极25a, 25b施加一交流电,例如在左电极23a, 23b施以正电压而在右电极 25a,25b施以负电压,于两电极之间会形成一放电路径A,促使放电室21中的氤气解离而产生 电浆。电浆中被激发的激态原子会以放射紫外线的方式将能量释放出来,而所释放的紫外线 会进一步撞击荧光层15, 17以发出可见光,而成为一光源。由于此无汞平面光源的电极是位于基板的左右两侧,其放电路径较长(如放电路径A) ,故可提供较高的发光亮度和效率。例如在30%氙气/70%氖气,250torr的气体混合下,以 25kHz的交流电压驱动可达到14900cd/m2的亮度和35. 9 lm/W的发光效率。但由于放电路径的 增加,其驱动电压必须增强到2. 8kV才能达到上述的亮度和效率,存在着高电压驱动的操作 风险。且在放电路径过长的情况下,其电浆大多产生在电场最强之处,即区块B的地方,使 得可见光多集中于同一处,而造成光源均匀性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所产生的可见光会被非透明的电极23b与电极25b所挡住,使得其发光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还需要一设计良好的平面光源产生器,以能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平面光源产生器,特别是一种低驱动电压,且高亮度及高发光效率的 平面光源产生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申请专利范围,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平面光源产生器。该平面光源产生器包 含一第一基板、 一第二基板、依序位于第一基板上的一第一电极、 一第一绝缘层与一第一荧 光层、依序位于第二基板上的第二电极、第二绝缘层与第二荧光层、以及一气体放电室。其 中,第一电极包含有一导电层以及复数个尖端电极,各尖端电极均突出于导电层上,且分别 与导电层电性连接。气体放电室是设置于第一荧光层与第二荧光层之间,其内部填充有至少 一放电气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申请专利范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制作平面光源产生器的方法。该方法 首先提供一第一基板,接着于第一基板上形成一第一电极,其中第一电极包含有一导电层以 及复数个尖端电极,各尖端电极均突出于导电层上且分别与导电层电性连接。接着于各尖端 电极与导电层上形成一第一绝缘层,再于第一基板与第一绝缘层上形成一第一荧光层。提供 一第二基板,并依序在第二基板上形成一第二电极、 一第二绝缘层以及一第二荧光层。最后 ,将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进行封合组装,以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形成一气体放电室。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光源产生器,产生的电浆并不会局限于尖端电极之处,而是均匀散布于气 体放电室中,因此可达到一均匀的平面光发射。且由于本专利技术特殊的电极设计,于低驱动电 压即可具备高亮度及高发光效率,而能广泛应用于各种显示装置。附图说明图l所绘示为习知无汞的平面光源产生器的示意图。图2所绘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光源产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与图4所绘示为本专利技术中平面光源产生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与图6所绘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光源产生器,其发光亮度与发光效率随着电压驱动的关 是示意图。图7至图9所绘示为本专利技术中平面光源产生器的制作步骤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组件说明11, 13透明基板309尖端电极15, 17荧光层310第一方向19反射层311第二电极21放电室313第一绝缘层23a,23b左电极315第一荧光层25a,25b右电极317第二绝缘层301第一基板319第二荧光层303第二基板321边框305第一电极323气体放电室307导电层325直流双极脉冲电压308 连接电极具体实施例方式在说明书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组件。所属领域中具 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样的组件。本说明书及后续的 申请专利范围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别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 区别的基准。在通篇说明书及后续的请求项当中所提及的「包含」是为一开放式的用语,故 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在此容先叙明。请参考图2,图2所绘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光源产生器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 光源产生器包含有一第一基板301、 一第一电极305、 一第二基板303以及一第二电极311。第 一基板301与第二基板303是相对设置,其材质可包含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例如玻璃、石英 、塑料、树脂、压克力或其它合适的透明材质。第一电极305是设置于第一基板301面对第二 基板303的表面,并包含有一导电层307以及复数个尖端电极309。导电层307是位于第一基板301的表面,其可为一全面覆盖于第一基板301上的层状结构 ,或者具有一图案化(patterned)的结构。参考图3与图4,图3与图4所绘示为本专利技术中平面 光源产生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为了方便解释,图中仅显示第一基板301、第一电极305、第 二基板303与第二电极311。如图3所示,导电层307是为全面覆盖于第一基板301的单层或多 层结构,而各尖端电极309则突出于导电层307上,并与导电层307电性连接,使得导电层 307与各尖端电极309结合而成为第一电极305。而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之中,导电层307亦可具有一图案化的结构,如图4所示,导电 层307可配合各尖端电极309的分布而具有一图案化的层状结构。在图4中,导电层307包含复数个连接电极308,各连接电极308彼此平行且沿一第一方向310延伸,而各尖端电极309是突 出于各连接电极308之上,并与各连接电极308电性连接。值得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光源产生器中第二基板303是设计为出光面,而第一基板 301为反光面,因此位于反光面的导电层307,其材质宜选用不透明的导电材质,较佳者为可 反光的导电材质,例如铜、铝、银等。各尖端电极309的材质则包含铜、铝、银或其它金属 导电材质,其可以和导电层307使用相同的材质,也可依各种情况而采用不同于导电层307的 导电材质,例如导电层307采用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面光源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基板; 一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一第一电极,设置于该第一基板面对该第二基板的表面,该第一电极包含有一导电层以及复数个尖端电极,其中各该尖端电极均突出于该导电层上且分 别与该导电层电性连接; 一第一荧光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一电极上; 一第一绝缘层,设置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一荧光层之间; 一第二荧光层,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一荧光层之间; 一第二电极,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二荧光 层之间; 一第二绝缘层,设置于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二荧光层之间;以及 一气体放电室,设置于该第一荧光层与该第二荧光层之间,其中该气体放电室内填充有至少一放电气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星吾莫启能蔡柏全吴上智江美昭
申请(专利权)人:华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