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纱线及使用此纱线的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61191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空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纱线及使用此纱线的织物,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吸湿性与透气性不好、保温性和手感轻盈不能兼得的问题。技术方案是:一种中空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纱线,所述中空纤维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90%,所述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90%,所述中空纤维的中空率为2~80%,单纤维纤度为0.4~3.0dtex。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混纺纱线织造的织物具有优良的吸湿性、透气性、更具有保温性、轻盈的手感,同时具备发热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中空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纱线及 使用此纱线的织物。
技术介绍
现在一般合成纤维织造的纱线和织物的吸湿性和保温性不能兼得,应客户的需求,厂家 普遍追求一种吸湿性和抗起球性的混纺纱线,但其保温性不太理想,对于北方的人们,尤其 是女性,在较冷的季节,既希望穿着薄软,又希望保暖,以保持较好的体形。要提高保暖性 能,通常通过增加面料克重,增强面绒强度来增加保暖性,其不足之处是虽然增加了保暖性 能,但同时使得面料厚实、粗糙、缺乏悬垂感和精美感,手感不柔软,穿着舒适性差。如何改善一般合成纤维纺制的纱线和织物的吸湿性和透气性;提高纱线和织物的保温性 ,同时使纱线和织物具有发热功能;在相同织造条件下,改善一般纤维纺制的纱线和织物的 厚重感,上述问题则是本专利技术所面临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空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纱线及使用此纱线的织物,可以解决 现有技术存在的吸湿性与透气性略差、保温性和手感不能兼得的问题。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纱 线能够织造出一种综合性能较好的织物。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中空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纱线,所述中空纤维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 90%, 所述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 90% 。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所述中空纤维的中空率为2 80%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所述中空纤维的单纤维纤度为0.4 3. Odtex(分f寺)。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所述中空纤维的强度为16 40cN/tex(厘牛/分特),纤维伸长率为10 32%。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所述中空纤维为涤纶合成纤维或锦 纶合成纤维。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所述再生纤维素纤维单纤维纤度为 0. 6 4. Odtex。一种织物,由上述的混纺纱线织造,所述混纺纱线在织物中的重量百分含量至少为30% 专利技术原理基于中空纤维具有如下优点,将其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相对 于一般合成纤维来讲,中空纤维的吸湿性、透气性较好;中空纤维的保温性很强;中空纤维 织物的质地轻盈;采用的中空涤纶合成纤维或中空锦纶合成纤维的中空率为2 80%,而且 单纤维纤度为O. 4 3. 0dtex,强度为16 40cN/tex,纤维伸长率为10 32%的中空纤维,结 合单纤维纤度为0.6 4.0dtex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经过大量的试验验证具有上述特征的中 空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点,将两种纤维混纺成纱线,然后采用至少30 %的上述混纺纱线并织成织物,以达到具有良好的吸湿性、透气性,同时还具有保温性,轻 盈的手感,同时具备发热功能。为保证中空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纺制成的纱线及其织物具有上述优良特性,必须具备 上述条件;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中空纤维所具备的优良性能,其混纺纱线及其织物就难以达 到优良的吸湿性、透气性、保温性、轻盈的手感和发热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应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混纺纱线织造的织物具有优良的吸湿性、透气性、更具有保温性、轻 盈的手感,同时具备发热功能。解决了北方爱美的女性在较冷的季节里的穿衣问题,既保暖 又穿着薄软,同时面料还具有悬垂感和精美感,手感柔软,穿着舒适。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子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发热测试方法:将实验面料完全干燥后,待温度稳定后置于2(TC,相对湿度90%环境下测定 每一个时段温度的变化。保温测试方法JIS L 1018 A法(恒温法)。吸湿测试方法JIS L 1907滴下法。测试机构QTEC日本纤维制品技术中心日本化学纤维检査协会日本纺织检査协会。 下述实施例中的s是英支,代表纱线的粗细程度,数值越大,代表纱线越细。 实施例l一种混纺纱线,含有重量百分含量为70%的中空涤纶和30%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中空涤纶 的单纤维纤度为l. 56dtex,纤维长度为38mm,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单纤维纤度为2. 4dtex,纤 维长度38mm;一种织物200g,由100g 40s的上述混纺纱线和100g 40s的100。/。精梳棉织造而成。 对上述织物采用上述的发热、保温和吸湿测试方法进行检测的检测数据 温度上升4. 3度;保温度22. 3;吸湿效果(横向116mm纵向120mm) /秒。实施例2同普通棉比较如下一种混纺纱线,含有重量百分含量为70%的中空涤纶和30%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中空涤纶 的单纤维纤度为1.67dtex,纤维长度为38mm,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单纤维纤度为2. 4dtex,纤 维长度38mm;一种织物200g,用上述200g 40s的混纺纱线织造而成。 对上述织物采用上述发热、保温和吸湿测试方法进行检测的检测数据 温度上升5.8度;保温度26. 3;吸湿效果(横向146mm纵向152mm) /秒。对比例200g由100。/。的40s的普通棉织造的织物 检测数据:温度上升2.7度; 保温度16. 7;吸湿效果(横向48mm纵向37mm)/秒。 可见实施例2与对比例普通棉相比,发热性能明显提高,吸湿性和保温性也大大改善。 而且实施例l相对于对比例普通棉相比,发热性能明显提高,吸湿性和保温性也大大改善。实施例3一种混纺纱线,含有70%的中空锦纶和30%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中空锦纶的单纤维纤度为 1.56dtex,纤维长度为38mm,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单纤维纤度为2.4dtex,纤维长度38mm; 一种织物200g,由100g 32s的上述混纺纱线和100g 40s的100。/。精梳棉织造而成。 对上述织物采用上述发热、保温和吸湿测试方法进行检测的检测数据 温度上升4. l度;保温度20. 7;吸湿效果(横向125mm纵向120mm)/秒。实施例4一种混纺纱线,含有50%的中空涤纶和50%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中空涤纶的单纤维纤度为 1.67dtex,纤维长度为38mm,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单纤维纤度为2.4dtex,纤维长度38mm; 一种织物200g,由190g 16s的上述混纺纱线和10g 70D氨纶织造而成。 对上述织物采用上述发热、保温和吸湿测试方法进行检测的检测数据 温度上升6.3度; 保温度21.3;吸湿效果(横向118mm纵向128mm)/秒。 上述实施例中的中空涤纶的中空率为2 80%;所述中空涤纶的强度为16 40cN/tex,纤 维伸长率为10 32%。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 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 。但是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 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中空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纤维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90%,所述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90%。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纤维的中 空率为2 8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纤维的单 纤维纤度为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空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纤维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90%,所述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9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露李鹏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联润翔进出口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