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1、汽车发动机悬置胶垫是汽车发动机必用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减小发动机的振动传递到车架上,增强整车舒适性,而目前的汽车发动机悬置胶垫为衬套型胶垫,其主要结构包括内支撑件、外支撑件和减振橡胶,通过硫化工艺使橡胶和支撑件连接。
2、现有技术中,一般将减振橡胶一体设置,当需要对减振橡胶某一缓冲方向的刚度进行调整时,则需要整体更换减振橡胶,这会增加局部刚度调整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减震装置,其能够对减震装置部分橡胶件进行拆卸更换,提高减震橡胶局部刚度调整的便利性。
2、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减震装置,用于连接发动机和车架,包括具有容置腔室的安装架、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室内的连接内芯和减震件,所述安装架被配置于车架上,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置腔室相连通的开口,所述连接内芯延伸出所述开口外以连接所述发动机,所述减震件包括间隔环绕设置在所述连接内芯外周的第一减震臂、第二减震臂和第三减震臂,所述第一减震臂、所述第二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连接内芯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减震臂、所述第二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所述连接内芯和所述安装架,且所述第一减震臂和所述第二减震臂、所述第一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呈第一夹角设置,所述第二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呈第二夹角设置。
4、可选地,作为一种可
5、可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连接内芯外周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相对应的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面相对应的第二抵接面以及与所述第三支撑面相对应的第三抵接面,所述第一减震臂抵持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二减震臂抵持所述第二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三减震臂抵持所述第三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抵接面。
6、可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第一减震臂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减震臂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一减震臂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7、可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第二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8、可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连接内芯包括固定段和连接段,所述固定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连接段用于连接发动机。
9、可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柱,所述固定段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柱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孔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柱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柱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柱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
10、可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固定段上套设有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在所述连接套上。
11、可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第一减震臂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减震臂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三减震臂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三限位板伸出所述底面分别抵持所述安装架。
12、可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连接车架的多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固定孔,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固定孔连接所述安装架和车架。
13、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14、本申请提供的发动机减震装置,用于连接发动机和车架,包括具有容置腔室的安装架、设置在容置腔室内的连接内芯和减震件,安装架被配置于车架上,安装架上设置有与容置腔室相连通的开口,连接内芯延伸出开口外以连接发动机,减震件包括间隔环绕设置在连接内芯外周的第一减震臂、第二减震臂和第三减震臂,第一减震臂、第二减震臂和第三减震臂的延伸方向与连接内芯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第一减震臂、第二减震臂和第三减震臂的两端均分别连接连接内芯和安装架,且第一减震臂和第二减震臂、第一减震臂和第三减震臂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二减震臂和第三减震臂呈第二夹角设置,使得通过更换不同减震臂以实现对发动机减震装置不同方向的刚性调整,从而提高发动机减震装置的不同方向刚度调整的便利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减震装置,用于连接发动机和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容置腔室的安装架、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室内的连接内芯和减震件,所述安装架被配置于车架上,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置腔室相连通的开口,所述连接内芯延伸出所述开口外以连接所述发动机,所述减震件包括间隔环绕设置在所述连接内芯外周的第一减震臂、第二减震臂和第三减震臂,所述第一减震臂、所述第二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连接内芯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减震臂、所述第二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所述连接内芯和所述安装架,且所述第一减震臂和所述第二减震臂、所述第一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呈第一夹角设置,所述第二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呈第二夹角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底面以及环绕所述底面周侧的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第三支撑面和第四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四支撑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支撑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减震臂抵持所述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减震臂抵持所述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三减震臂抵持所述第三支撑面。
3.根据权利要求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臂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减震臂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一减震臂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内芯包括固定段和连接段,所述固定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连接段用于连接发动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柱,所述固定段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柱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孔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柱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柱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柱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段上套设有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在所述连接套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臂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减震臂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三减震臂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三限位板伸出所述底面分别抵持所述安装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连接车架的多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固定孔,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固定孔连接所述安装架和车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减震装置,用于连接发动机和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容置腔室的安装架、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室内的连接内芯和减震件,所述安装架被配置于车架上,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置腔室相连通的开口,所述连接内芯延伸出所述开口外以连接所述发动机,所述减震件包括间隔环绕设置在所述连接内芯外周的第一减震臂、第二减震臂和第三减震臂,所述第一减震臂、所述第二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连接内芯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减震臂、所述第二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所述连接内芯和所述安装架,且所述第一减震臂和所述第二减震臂、所述第一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呈第一夹角设置,所述第二减震臂和所述第三减震臂呈第二夹角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底面以及环绕所述底面周侧的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第三支撑面和第四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四支撑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支撑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减震臂抵持所述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减震臂抵持所述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三减震臂抵持所述第三支撑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内芯外周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相对应的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面相对应的第二抵接面以及与所述第三支撑面相对应的第三抵接面,所述第一减震臂抵持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二减震臂抵持所述第二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三减震臂抵持所述第三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抵接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减震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克瑞,魏俊平,汪洋,尹忠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