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调节一、二次回风比的恒温恒湿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49781 阅读:3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动调节一、二次回风比的恒温恒湿控制器,包括单片机电路,分别与单片机电路连接的按键输入单元、显示单元、温度测量单元、湿度测量单元、室内压力测量单元、一次回风阀单元、二次回风阀单元、冷水阀单元、加湿器单元、加热器单元、风机单元,以及分别与上述单元相连并供电的电源单元。还可包括与单片机电路连接的新风阀单元,还可包括与单片机电路连接的有线网络通讯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避免目前恒温恒湿机组在除湿、再加热的空气处理过程中,导致的冷热负荷相抵,消除由此引起的能源浪费,且除湿能力强,控制精度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调节一、二次回风比的恒温恒湿控制器。可用于节能新 型恒温恒湿机组的生产及对旧有运行系统的节能改造。技术背景我国目前设计和运行的恒温恒湿空气调节系统,绝大部分是采用一次回风系统。 即将空调室内的空气(即一次回风)与室外新风混合,为了除湿,先要降温到湿度控制所需 的机器露点,然后通过再加热,使空气达到所需温度,再送入空调室内。由此引起的先降温 后再加热的过程中,产生冷、热量相抵消的现象,造成严重的能源的浪费,也是本空调节能 技术的实破口。有的设计单位注意此问题,设计时采用了固定一次、二次回风比的设计方案 进行设计,即首先将部分室内空气(一次回风)先降温到露点除湿后,再与另一部分室内空 气(即二次回风)混合升温后,再送入空调室内,有较好的节能效果。但是固定回风比的确 定是根据最大负荷工况确定的。而实际运行负荷总是小于最大负荷,且随室内生产负荷的 不断变化而变化,故实际运行中仍需要通过再加热来调节室内温度,仍存在部分冷、热相抵 引起的能源浪费。为避免上述能源浪费现象,国家规范组在《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中提出在中、大型恒温恒湿空调系统中限制使用一次回风恒温恒湿系统,不 推荐采用二次回风方案,要求采用新风预处理的方案;并说明不推荐二次回风方案的理由 是由于目前二次回风系统没有实现稳定可靠的控制的成功案例。但由于新风预处理方案设 备较复杂且适用范围有限,只适用于室内散湿量较小且控制精度要求不高的场所,因此现 在市面上生产和应用的恒温恒湿机组几乎全部在运用高能耗的一次回风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出一种自动调节一、二次回风比的恒温恒湿控制器,它 能避免目前恒温恒湿机组在除湿、再加热的空气处理过程中,导致的冷热负荷相抵,消除由 此引起的能源浪费,且除湿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种自动调节一、二次回风比的恒温恒湿控制器,包 括单片机电路,分别与单片机电路连接的按键输入单元、显示单元、温度测量单元、湿度测 量单元、室内压力测量单元、一次回风阀单元、二次回风阀单元、冷水阀单元、加湿器单元、 加热器单元、风机单元,以及分别与上述单元相连并供电的电源单元。所述温度测量单元可包括回风温度测量单元、送风温度测量单元,所述湿度测量 单元可包括回风湿度测量单元、送风湿度测量单元。还可包括与单片机电路连接的新风阀 单元,所述温度测量单元还可包括新风温度测量单元,所述湿度测量单元还可包括新风湿 度测量单元还可包括与单片机电路连接的有线网络通讯单元。本技术通过单片机电路,根据空气性质的数学模型与阀门特性曲线,自动判断室内回风温、湿度与设定值的偏差值及其变化幅度,采用自寻优,不断自动调节冷水阀门 开度和一、二次回风阀门开度比例,使冷量的输出与通过表冷器的风量都与实际需求相一 致,满足用最经济地、全自动独立控制温、湿度的目的,同时还可通过自寻优自动控制调节 新风阀门的开度,调节控制室内正压值。达到自寻优、全自动、高精度控制恒温恒湿空调系 统室内的温度、湿度和正压值。取消了除湿后再加热工况,而改用二次回风混和调温。即完 全避免了冷热负荷相抵,消除了由此引起的能源浪费现象。本技术自动调节一、二次回风比的二次回风恒温恒湿节能控制技术,是对传 统恒温恒湿控制技术的彻底改良,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适用于绝大多数形式的恒温恒湿系 统;特别适用于对现有传统恒温恒湿系统的改造,可在改造投资极少的前提下,在除湿工况 下(以广州地区为例全年室外空气含水量超过9g/kg干空气的时间超过6300小时),可实 现节能30%以上的改造效果,对传统洁净恒温恒湿系统及精密恒温恒湿空调系统(送风温 差小于6度)可实现节能50%以上的改造效果。本技术通过单片机实现自寻优自动控制调节,可达到以下目的1、设计时可 减小冷、热负荷设计值,使设备费减小。2、运行中可根据负荷工况不断变化,自寻优,自动调 节,使系统经济、可靠、稳定运行。3、良好的节能效果,可大幅度节省运行费用,相比传统恒 温恒湿空调系统实现节能30%以上的,相比传统洁净恒温恒湿系统及精密恒温恒湿空调系 统(送风温差小于6度)可实现节能50%以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方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和二次回风空调机组的恒温恒湿控制系统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述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细节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自动调节一、二次回风比的恒温恒湿控制器,包括单 片机电路,分别与单片机电路连接的按键输入单元、显示单元、温度测量单元、湿度测量单 元、室内压力测量单元、一次回风阀单元、二次回风阀单元、冷水阀单元、加湿器单元、加热 器单元、风机单元、新风阀单元、有线网络通讯单元,以及分别与上述单元相连并供电的电 源单元。温度测量单元包括回风温度测量单元、送风温度测量单元、新风温度测量单元,湿 度测量单元包括回风湿度测量单元、送风湿度测量单元、新风湿度测量单元。加热器单元包 括电加热1组、电加热2组、电加热3组单元。按键输入单元包括多个按钮,实现电源的启 /停控制,温度、湿度、室内正压的设定,手动、自动、正常、值班等工作模式的选择,单片机内 固化控制程序,可根据温度测量单元、湿度测量单元及压力测量单元的输入值,自动运算后 输出信号控制调节空调机组的冷却、加热、加湿、新风阀及一、二次回风阀的开度,自动实现 室内的温度、湿度及正压值控制。有线网络通讯单元为与单片机通讯口相连接的RS485通 讯接口,用以实现组网控制,通过网络传送相关数据,与有线远程监控终端连接,与有线远 程监控终端进行通信,向远程监控终端提供数据信息以供分析,或者从远程监控终端接收 控制参数。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和二次回风空调机组的恒温恒湿控制系统连接示意图,其中KS为受控区,本技术DDC控制器的Al、AO、DO端口信号为AI1_新风温度 信号,AI2-新风湿度信号,AI3-送风温度信号,AI4-送风湿度信号,AI5-回风温度信号, AI6-回风湿度信号,AI7-室内压差信号;AOl-冷水阀控制,A02-加湿器控制,A03- 一次回 风阀控制控制,A04-二次回风阀控制控制,A05-新风阀控制控制;DOl-电加热1组,D02-电 加热2组,D03-电加热3组。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控制稳定可靠,控制精度高,适用于高精度控制场所。2)室内除湿能力数倍于新风预处理的方案,可适用于室内有散湿的场所。3)无需增加新风机组,系统简单,投资省,运行维护费用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调节一、二次回风比的恒温恒湿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电路,分别与单片机电路连接的按键输入单元、显示单元、温度测量单元、湿度测量单元、室内压力测量单元、一次回风阀单元、二次回风阀单元、冷水阀单元、加湿器单元、加热器单元、风机单元,以及分别与上述单元相连并供电的电源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自动调节一、二次回风比的恒温恒湿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电路,分别与单片机电路连接的按键输入单元、显示单元、温度测量单元、湿度测量单元、室内压力测量单元、一次回风阀单元、二次回风阀单元、冷水阀单元、加湿器单元、加热器单元、风机单元,以及分别与上述单元相连并供电的电源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测量单元包括回风温度测量 单元、送风温度测量单元,所述湿度测量单元包括回风湿度测量单元、送风湿度测量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恒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寰球广业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