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48034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该电极结构包括维持电极和与维持电极相对的扫描电极,维持电极与扫描电极之间以放电间隙隔开,维持电极与扫描电极均包括多个独立的电极单元以及连接多个电极单元的公共电极,特别地,本电极结构为格栅型电极结构,且电极单元在与放电间隙邻接的边缘上形成有尖端。进一步,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格栅型电极结构可以为正交式或倾斜交叉式的格栅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等离子显示器领域,具体涉及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
技术介绍
等离子显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 PDP)是一种通过气体放电来发光的平面 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的显示原理是依靠在电极结构之间产生放电等离子体以通过放电产 生紫外光,紫外光照射到三基色荧光粉上,从而产生红绿蓝三基色光,进而通过空间和时间 调制来实现彩色图像的显示。目前常用的表面放电型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条形透明(ITO)电极和汇流(BUS)电极结构; 2).T型透明(ITO)电极和汇流(BUS)电极结构; 3).多电极电极结构; 4).格栅型电极结构; 5).弧形电极结构; 上述前两种电极结构采用了透明电极和BUS电极的复合电极结构,制造过程繁琐,对位精度要求高,工艺成本高,且电极间的电容大。并且,上述前四种电极结构都采用直线型电极结构,放电电极间的放电面积小,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低。第五种电极结构的单元开口率较小,也会导致发光亮度降低,而且制作工艺麻烦,产品品质不易控制。 在采用ITO-less的格栅型电极结构的情况下,电极结构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放电电极(包括维持电极和扫描电极)之间的着火电压过高以及PDP的亮度不够,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型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已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格栅型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该电极结构可以降 低PDP的着火电压,并提高PDP的发光效率和发光亮度。 针对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该电极结构包括维持电极和与维持电极相对的扫描电极,维持电极与扫描电极之间以放电间隙隔开,维持电极与扫描电极均包括多个独立的电极单元以及连接多个电极单元的公共电极,特别地,本电极结构为格栅型电极结构,且电极单元在与放电间隙邻接的边缘上形成有尖端。 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其中,格栅型电极结构为正交式或倾斜交叉式的格栅结构。 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其中,电极单元包括多个第一电 极以及与第一电极交叉的多个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与放电间隙邻接的交点处 形成有尖端。 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其中,第一电极垂直于公共电 极,第二电极平行于公共电极。 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其中,尖端被构造成第一电极顶 部的尖角。 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其中,位于每个电极单元两侧的 第一电极垂直于公共电极,位于每个电极单元内部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均与公共电极 倾斜相交。 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其中,多个第一电极以等间距设 置且多个第二电极也以等间距设置。 优选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其中,格栅型电极结构不具有透 明电极。 本专利技术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由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采用格栅型结构,并且各个电极单元 在与放电间隙邻接的边缘上形成有尖端,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格栅型结构 可以增加放电电极之间的有效放电面积,从而提高显示器的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同时尖 端结构产生尖端放电现象,从而可以降低PDP的着火电压,这样就可以将维持电极与扫描 电极之间的距离(即,放电间隙)增大,以提高放电电极(即,维持电极和扫描电极)之间 的开口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光亮度;另外,格栅型的电极结构可省去透明电极(IT0电极) 的制作,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应该理解,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列举和说明性质的,目的是 为了对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 附图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帮助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这些附解了本发 明的一些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 标号表示。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 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两个不同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总体上,本电极结构包括维持电极A和与维持电极A相对的扫描电极B,维持电极A与扫描电极B之间以放电间隙C隔开,维持电极A与扫描电极B均包括多个独立的电极单元U以及连接多个电极单元U的公共电极1。特别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极结构为格栅型电极结构,且电极单元U在与放电间隙C邻接的边缘上形成有尖端P。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这种结构,使得维持电极A与扫描电极B之间的有效放电面积 增大,提高了显示器的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并且,在进行气体放电时维持电极A与扫描电 极B之间可以通过尖端P产生尖端放电,从而降低PDP的着火电压,并减小显示器的功耗, 具体地,当在放电电极(即,维持电极A与扫描电极B)之间施加电压脉冲后,由于具有尖端 P,因此在较低的着火电压下尖端P就开始进行放电,这种尖端放电接着在邻近的尖端P之间扩展并相互连接,从而使放电弧长变长,放电区域增大,因而带来更高的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此外,由于尖端P的存在可以降低对着火电压的要求,因此可以相应地增大放电间隙C,从而提高电极结构的单元开口率,进一步提高了发光亮度和放光效率。 对于本专利技术的格栅型电极结构,其可以采用正交式或倾斜交叉式的格栅结构,即,构成格栅的相互交叉的线条之间可以相互正交或者倾斜交叉,并且同样地,格栅线条与连接各个电极单元的公共电极1之间可以正交或者倾斜交叉。格栅结构的具体构成方式依据实际需要而确定。 进一步地,每个电极单元U均包括多个第一电极2以及与第一电极2交叉的多个第二电极3,上述形成在电极单元U与放电间隙C邻接的边缘上的尖端P具体地在第一电极2与第二电极3的与放电间隙C邻接的交点处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那样,第一电极2垂直于公共电极1,而第二电极3平行于公共电极1,并且优选地,第一电极2之间以等间距设置,第二电极3之间也以等间距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尖端P被构造成第一电极2顶部的尖角,S卩,通过第一电极2的顶部逐渐汇聚形成尖角从而形成了尖端P。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那样,位于每个电极单元U两侧的第一电极2a垂直于公共电极l,位于每个电极单元U内部的第一电极2b以及第二电极3均与公共电极1倾斜相交。在这种情况下,位于电极单元U内部的第一电极2b与第二电极3之间可以正交也可以倾斜交叉,并且第一电极2b以及第二电极3均以等间距设置。此时,尖端P就通过第一电极2b与第二电极3的与放电间隙C邻接的交叉点而形成。 根据本专利技术,具有尖端P的格栅型电极结构可以省去透明电极的制作,因而可以简化生产工艺,节省制造成本。此外,由于不具有透明电极,因此维持电极A与扫描电极B之间的电容下降,从而也有助于降低显示器的功耗。 当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极结构应用于表面放电型等离子显示器中时,首先将维持电极A和扫描电极B直接制作在等离子显示器的前基板上;接着在维持电极A和扫描电极B之上形成透明介质层和Mg0层;随后在后基板上制作延伸方向与前基板上的维持电极A和扫描电极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选址电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所述电极结构包括维持电极(A)和与所述维持电极相对的扫描电极(B),所述维持电极与所述扫描电极之间以放电间隙(C)隔开,所述维持电极与所述扫描电极均包括多个独立的电极单元(U)以及连接所述多个电极单元的公共电极(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结构为格栅型电极结构,所述电极单元在与所述放电间隙邻接的边缘上形成有尖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晓鹏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