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柱、集成化电池框架及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39978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9 18: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极柱、集成化电池框架及电池,极柱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极柱件、第二极柱件和第三极柱件,第一极柱件和第三极柱件分别与第二极柱件的两个侧面连接,第一极柱件和第三极柱件沿垂直于第二极柱件侧面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第三极柱件可直接用于与电芯的极耳焊接;避免了汇流片等连接件的使用,结构简单;同时,第二极柱件对第一极柱件和第三极柱件起到定位和限位作用,避免第一极柱件和第三极柱件移动,避免第一极柱件与第三极柱件移动导致电池发生短路或断路的现象,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同时节省了定位部件,节约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具体涉及一种极柱、集成化电池框架及电池


技术介绍

1、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和电动汽车市场的日益扩大,对电池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成本、重量、厚度及能量密度方面。传统电池设计往往包含厚重的盖板结构,这不仅增加了电池的整体重量和厚度,还提高了制造成本。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业界开始探索低成本、极薄电池的设计方案,其中去盖板化电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2、去盖板化电池设计旨在通过简化电池结构来降低重量、厚度和成本。在这种设计中,电池壳体被重新构思为电池框架与端盖的组合形式。电池框架作为主要的支撑结构,不仅承载着电池内部的活性物质和电解液,还负责与外界的连接与固定。而端盖则用于密封电池,防止电解液泄漏,并作为电池与外部电路的连接点。

3、然而,去盖板化电池的设计也带来了新的技术难题,特别是极柱的设计与布置问题。极柱作为电池内部与外部电路之间的关键连接部件,其设计直接影响到电池的性能、安全性和制造成本。在传统电池中,极柱通常通过内连接片与电池内部的极耳相连,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材料成本和重量,还增加了加工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极柱件、第二极柱件和第三极柱件,所述第一极柱件和所述第三极柱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极柱件的两个侧面连接,所述第一极柱件和所述第三极柱件沿垂直于所述第二极柱件侧面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件的厚度为0.8mm-3.5mm,第二极柱件的高度为0.8mm-3.5mm。

3.一种集成化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框架、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极柱,和将所述极柱固定于电芯框架上的安装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化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框架包括两个沿水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极柱件、第二极柱件和第三极柱件,所述第一极柱件和所述第三极柱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极柱件的两个侧面连接,所述第一极柱件和所述第三极柱件沿垂直于所述第二极柱件侧面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件的厚度为0.8mm-3.5mm,第二极柱件的高度为0.8mm-3.5mm。

3.一种集成化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框架、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极柱,和将所述极柱固定于电芯框架上的安装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化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框架包括两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侧板和两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侧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和两个所述第二侧板交错设置,围合形成容纳电芯的安装空间,所述电芯框架上设置有固定所述极柱的所述极柱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化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设置于所述电芯框架的安装空间外,所述第二绝缘件设置于所述电芯框架的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绝缘件位于所述极柱安装孔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化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安装孔在所述电芯框架上偏心设置,所述电芯框架沿其宽度方向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极柱安装孔的轴线距离所述第一侧边的距离为所述电芯框架宽度的0.1-0.4倍。

7.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炳胜陶乃束陈晓君蒋露霞林广才沈晞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懋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