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昱仁专利>正文

改进的内置型双叶轮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13381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内置型双叶轮泵结构,主要由马达、轴座、泵、衔接管及轴柱组合所成,该马达置于座体的左端,由一延伸轴心穿经第一轴座与泵的一端;该第一、第二轴座分设于泵的两外侧端,以分别承载马达的延伸轴心与双叶轮及导流罩与内里染液旋动的重力;该泵置于座体的右端,其内除设有一导流罩外,于导流罩内里再设有双叶轮;该衔接管位于泵的颈端部,且衔接管内里设有一对双向染液流管;该轴柱于一端穿经泵的另一端以衔接泵内里的导流罩,轴柱的另一端则由第二轴座承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让双叶轮于泵内里进行染液流向的推进作业时,能确实提升其推进强度与稳定度,避免因承载重力不均影响工作效率,以达到创新结构的目的与效果。(*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内置型双叶轮泵结构,尤指改进一种应用于染纱机内 里染液流向变换的泵,使之具有高强度与高稳定度及节省成本。
技术介绍
早期染纱机为适用染纱缸内里染液流向必须正反所需,以促进叠置于其间的纱线 锭,能借由流向的正反改变而充分达到均染的目的与效果,因此特别于染液输送管中途设 有方向变换阀,让染液流向因此而改变,但染液输送管却形如高速公路的匝道须有回绕的 空间,因此造成机体庞大与需较长管线输送为其缺点,并造成较多的循环染液浪费能源。中期较为先进的染纱机,已将方向变换阀以他种结构替换而直接设置于染纱缸下 方的泵内里,并借由一转向机构达成变换染液流向的目的与效果,但染液输送管路的回路 型态仍然无法改善,因此有再加以改进的必要性,以彻底缩减染纱机体使用空间及管线输 送距离及节省能源。请参阅图1常用染纱机及其泵结构示意图,其中该一染纱机30主要由染纱缸31、 衔接管32及泵33构成,而泵33内里设有导流罩36及离心叶片39,当离心叶片39被马达 轴心40带动旋转时,若导流罩36的对应口 38已预先选择对应衔接管32内的内径流路34 时,则贮存于上方染纱缸31与衔接管32的染液将顿时循外径流路35流入泵33内里,经由 前端中心的导流罩36的固定片通道41吸入,再经由导流罩36的对应口 38所选择的内径 流路34而重新强力排入上方染纱缸31内里串置的纱线锭,如此以由内向外的染液流路形 式将纱线锭进行染色;若欲改变流向,则借其轴柱37转动导流罩36的对应口 38至衔接管 32内里的外径流路35,则上方染纱缸31的染液将经由衔接管32的内径流路34流入泵33 内,经由导流罩36前端的固定片通道41吸入,再经其对应口 38强力排向染纱缸31的外径 流路35,而为反向循环染色。请参阅图2常用泵结构示意图,其中该一泵33含马达42的结构图中,可视出导流 罩36内里的离心叶片39—旦随着马达轴心40旋转,则位于染纱缸31底部(回参图1即 明)的泵33的染液,将自其前端中心导流罩36的固定片通道41吸入至导流罩36内里,再 循上方对应口 38所预先选择对应衔接管32内里的内径流路34或外径流路35而为强力重 新排回至染纱缸31 (回参图1),而形成一染液循环流向。目前最新型的染纱机,除了马达与染纱缸外,余无凸出与回绕的管线配置,即可达 成循环染色的功能,改进了循环流路所需的距离与空间,且进一步为求倍增染液流量以提 升工作效益与成本效益,再将推动染液流量与流向的单离心叶片结构泵,改进为双离心叶 片结构泵。请参阅图3常用双叶轮泵结构示意图,其中该泵50含马达51及衔接管52,于其导流罩53内里特别设有双离心叶片54(即指双叶轮),并由一马达轴心55带动;而该衔接 管52内里设有一组双向染液流管,备于上端管口分别连通染纱缸的内径流路与外径流路, 而下端管口则通入于泵50内里(回参图1即明);又导流罩53借由一轴柱56控制其对应口 57,因此其导流罩53与轴柱56衔接的前端中心固定片必须设有前固定片通道58,以让染液穿过,而后端中心固定片同样设有后固定片通道59,让置于导流罩53内里的双离心叶 片54当借着马达轴心55转动时,即可自导流罩53的前、后两端中心同时吸入染液,再由导 流罩53的对应口 57为强力输出染液至染纱缸,也因此可于相对时间内加倍染液周转流量; 该一常用双叶轮泵的双离心叶片54结构虽于相同的情况条件下较单叶轮(单离心叶片) 产生多一倍的染液周转流量,以提升纱线锭的染色工作效率,但因流量增大却未适时改进 其结构,因此造成运转时产生重力不平衡的抖动与偏斜现象的缺陷。如上述最新型的染纱机,虽是以双离心叶片(即指双叶轮)取代单离心叶片,让染 液推进流量因此倍增,但却因流量倍增而未能相对应的改造机体结构,致使机体于推进时 产生失衡抖动的情况,因此极易损害机体并造成维修上的负担成本,而针对此一缺陷确有 详加研究再加以改进其经济效益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内置型双叶轮泵结构,以使泵运转更加 稳定及顺畅,并相对节省维修成本,增加其实用性与耐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改进的内置型双叶轮泵结构,依其泵结构 主要由马达、轴座、泵、衔接管及轴柱组合所成,其中该马达置于座体的左端,由一延伸轴心 穿经第一轴座与泵的一端,以传动泵内里的双叶轮。如本技术提出的改进的内置型双叶轮泵结构,依其泵结构主要由马达、轴座、 泵、衔接管及轴柱组合所成,其中所述泵的两外侧端分别设有第一轴座和第二轴座。该第 一、第二轴座分设于泵两外侧端,以分别承载马达的延伸轴心与双叶轮及由轴柱端衔接入 泵内里的导流罩与内里染液旋动的重力。如本技术提出的改进的改进的内置型双叶轮泵结构,依其泵结构主要由马 达、轴座、泵、衔接管及轴柱组合所成,其中所述泵置于所述座体的右端,其内里除设有一导 流罩外,于所述导流罩内里再设有双叶轮。如本技术提出的改进的内置型双叶轮泵结构,依其泵结构主要由马达、轴座、 泵、衔接管及轴柱组合所成,其中该衔接管位于泵的颈端部,且衔接管内里设有一对双向染 液流管,由其中一个双向染液流管的上端管口连通上方染纱缸的内径流路,另一个双向染 液流管的上端管口则连通染纱缸的外径流路,所述该对双向染液流管的下端管口皆通入于 泵内里。如本技术提出的改进的内置型双叶轮泵结构,依其泵结构主要由马达、轴座、 泵、衔接管及轴柱组合所成,其中该轴柱于一端穿经泵的另一端衔接泵内里的导流罩,轴柱 的另一端则由第二轴座承载。本技术提出的改进的内置型双叶轮泵结构,即是改善现有结构的失衡性,让 原由单轴座承载双叶轮的重力,改善以两端对称性的各一轴座为分别承载该一端的运转重 力,如此让内置型双叶轮的泵运转更加稳定及顺畅,也相对节省维修成本,而愈增其实用性 与耐用性等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常用染纱机及其泵结构示意图。图2为常用泵结构示意图。图3为常用双叶轮泵结构示意图。图4A本技术泵结构主视示意图。图4B本技术泵结构侧视示意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30 染纱机31 染纱缸32 衔接管33 泵34内径流路 35外径流路36导流罩37轴柱38 对应口39 离心叶片40 马达轴心 41固定片通道42 马达50 泵51 马达52衔接管53导流罩54 双离心叶片 55 马达轴心56 轴柱57 对应口58前固定片通道59后固定片通道70 泵结构71 马达72第一轴座 73第二轴座74泵75衔接管76 轴柱77 座体78 延伸轴心 79 双叶轮80导流罩81双向染液流管82 对应 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A、4B本技术泵结构主视、侧视示意图,依其泵结构70主要由马达 71、第一轴座72、第二轴座73、泵74、衔接管75及轴柱76组合所成,其中该马达71置于座 体77的左端,由一延伸轴心78穿经第一轴座72与泵74的一端,并与所述泵70内里的双 叶轮79相连接,以传动泵74内里的双叶轮79(亦称双离心叶片);其中该第一轴座、第二轴 座72、73分设于泵74的两外侧端,以分别承载马达71的延伸轴心78与双叶轮79、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内置型双叶轮泵结构,包括马达、轴座、泵、衔接管及轴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的两外侧端分别设有第一轴座和第二轴座;所述马达置于座体的左端,由一延伸轴心穿经所述第一轴座与所述泵的一端,并与所述泵内里的双叶轮相连接;所述泵置于所述座体的右端,其内里除设有一导流罩外,于所述导流罩内里再设有双叶轮;所述衔接管位于泵的颈端部,且所述衔接管内里设有一对双向染液流管,由其中一个双向染液流管的上端管口连通上方染纱缸的内径流路,另一个双向染液流管的上端管口则连通染纱缸的外径流路,所述该对双向染液流管的下端管口皆通入于所述泵内里;所述轴柱于一端穿经所述泵的另一端衔接所述泵内里的所述导流罩,所述轴柱的另一端则由所述第二轴座承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昱仁
申请(专利权)人:陈昱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