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尤其涉及一种前防撞梁碰撞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1、长期以来,车型保险安全分级作为车型定价的最重要因子,在中国一直未能建立系统的体系,极大地制约了车型定价的精细化发展。为此,在中国保协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与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在充分研究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汽车保险与车辆安全技术现状,经过多轮论证、形成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简称c-iasi)测试评价体系。c-iasi从消费者立场出发,从汽车保险视角,围绕车险事故中“车损”、“人伤”,开展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车辆辅助安全四项指数的测试评价。最终评价结果为汽车保险保费厘定提供数据支撑,为汽车安全研发、消费者购车用车提供参考。
2、正面25%偏置碰撞试验为车内乘员安全指数的一个试验工况,评价规程参考iihs中“small overlap frontal crashworthiness evaluation crash rating protocol”(verionⅲ)编制。正面25%偏置碰撞评价分为约束系统和假人运动、假人伤害、车辆结构三个方面。由于碰撞壁障与车身覆盖率非常小,只有25%,因此在碰撞过程中,壁障会直接撞弯前防撞梁,贴着吸能盒和纵梁左侧直接撞击小纵梁和悬架,而吸能盒在碰撞过程中无法起到变形吸能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防撞梁碰撞加强结构,将25%偏置碰撞的力传导至吸能盒,使之能变形吸能,提高碰撞性能。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防撞梁碰撞加强结构,包括防撞梁(1)、吸能盒(3),其特征是,所述的防撞梁(1)中插入设置有若干组加强梁(2),所述的加强梁(2)位于吸能盒(3)的前端位置;所述的加强梁(2)设置有四组,其中两组位于防撞梁(1)左侧的吸能盒(3)前端,另两组位于防撞梁(1)右侧的吸能盒(3)前端;所述防撞梁(1)的长度大于吸能盒(3)的前端宽度;所述防撞梁(1)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防撞梁(1)的料厚为2mm;所述吸能盒(3)的截面为目字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防撞梁(1)包括上、中、下三个腔体,且所述防撞梁(1)的截面为目字型结构,所述的加强梁(2)为方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撞梁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加强梁(2)设置在防撞梁(1)的上、下两个腔体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加强梁(2)通过焊接或螺接与防撞梁(1)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防撞梁碰撞加强结构,包括防撞梁(1)、吸能盒(3),其特征是,所述的防撞梁(1)中插入设置有若干组加强梁(2),所述的加强梁(2)位于吸能盒(3)的前端位置;所述的加强梁(2)设置有四组,其中两组位于防撞梁(1)左侧的吸能盒(3)前端,另两组位于防撞梁(1)右侧的吸能盒(3)前端;所述防撞梁(1)的长度大于吸能盒(3)的前端宽度;所述防撞梁(1)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防撞梁(1)的料厚为2mm;所述吸能盒(3)的截面为目字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登,彭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