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宜中专利>正文

一种水陆二栖航母飞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8997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水陆二栖航母飞机,它包括飞机的机体,机体上装有发动机、发动机舱、机翼、平尾及升降舵、垂尾及方向舵,机翼上除带有导弹和油箱外还设有供机体翻转状态时起飞的翻转起飞翼,驾驶舱内有可以上下翻转的驾驶椅和有驾驶椅翻转后供驾驶员观察飞机前方景象的视屏,利用飞机顶及上侧外表面除驾驶舱外的所有平滑面,设置放气后能贴合覆盖机身而充气后能成为承载飞机的浮物的气囊机构,这种水上翻身停泊、航母或陆地正向停泊的飞机比普通二栖飞机在起飞和飞行时阻力减小了许多,从而保证战斗机的作战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飞机,尤其是一种水陆二栖航母飞机
技术介绍
航空母舰的甲板上面停泊着近百架飞机,在导弹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时,要想把航母甲 板上面的飞机彻底毁灭是困难的,但导弹技术现在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导弹命中航母的可能 性已不被人所怀疑,航母上一旦遭到导弹的攻击,航母甲板上的飞机将会遭到巨大损失,尽 管如今有飞机弹射、垂直起降等先进技术,但是由于航母上飞机过于集中, 一个导弹下来停' 在±面的飞机就难以躲避,尤其是当航母被击毁后,航母上的飞机就不能再飞回航母,如果 这时又远离海岸机场,那么飞机就会跌进大海。很早以前人们用海上飞机代替航母在海上对 敌方发起攻击,但那时候的飞机都是螺旋浆式的,飞机带着的浮筒很笨重,飞行阻力大,速 度受影响,因此装载飞机的航母才应运而生,但这样的航母载机法对于飞机的降落有很高的 要求,稍有不慎,就造成毁机事故,据报道美国航母飞机因降落失误而造成的毁机事故多达 百余架次。我们认为在国防领域的战备武器不能只模仿国外类型,走模仿的路子永远比别人 落后,要超越别人,必须走创新的道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推出一种飞行阻力较小的水陆二栖飞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飞机的机体,机体上装有发动机、发动机舱、机翼、 平尾及升降舵、垂尾及方向舵,机翼上除带有导弹和油箱外还设有供机体翻转状态时起飞的 翻转起飞翼,机体内有驾驶舱,驾驶舱内有可以上下翻转的驾驶椅,在驾驶椅翻转后驾驶员 的视线前方位置上,有供驾驶员观察飞机前方景象的视屏,其特征是利用飞机顶及上侧外 表面除驾驶舱外的所有平滑面,设置能贴合覆盖机身的气囊机构,气囊机构中的气囊有许多 个,每个可以独立关闭,充气管上有充气阀,通过充气阀和飞机压縮机的充气口相连,各气 囊间有放气阀相连,当飞机翻转时对这些气囊进行充气后成为承载飞机的浮物,在起飞中自 动放气阀随着飞机速度的增加而作相应放气,直至气囊縮小还原成对机身进行贴合覆盖。这样,当航母飞机执行任务后返回时,可以正向停在航母上或陆地上,也可开启飞机上' 的充气设备,向飞机机体上的气囊机构内充气,使气囊机构体积大增,然后在空中将飞机翻 转,这时原来飞机的上部变为下部,形成一个可以使翻转机体浮在水面的船形充气垫,飞机3这时即可以掠近水面渐渐下降,直至翻转停泊在水面,然后将充气阀关闭。当需要起飞时, 发动机发出的后喷气体使飞机向前运动,在运动中由于飞机前进的力越来越大,相反向水下. 的沉力越来越小,这时驾驶员将放气管自动阀渐渐打开,使气囊机构逐渐縮小,这样海水对 整籴飞机的阻力也逐渐变小,因此飞机速度也越来越快,同时,驾驶员通过翻转起飞翼实现 起飞,这种翻转起飞翼装在机翼前部或后部,应不影响气囊机构起飞前的部位,由于反向起 飞翼不但阻挡了机翼原气流的走向并且还因机翼和水平面有一个上倾角,因此快速运动中的 飞机将获得一个向上的升力(可用面积较大的襟翼向下调节角度来达到),因此当速度达到 一定时,飞机将脱离水面成为飞艇状飞行,这时驾使员调正升降舵,飞机将能起飞,起飞到 一定高度后驾驶员即可将飞机正飞,由于飞机的驾驶椅可换向,并在倒行时通过飞机的视屏 装置,随时能观察到前方情况。这种飞机由于可以停泊水面上,它不占用航母机位,航母只 作加弹时停机用,因此航母可做得较小,如果在航空母舰上装有机械臂,在舰上就能给水中 的飞机加弹和输油,则更为优越。战备中由于飞机停泊在广大海域,因此即使航母遭炸,飞 机仍可从海上起飞进行战斗,或停泊海中改由其它船舰代替航母给飞机加弹和加油。附图说明图1是水陆二栖航母飞机翻身后下降在水面的示意图。 图2是气囊机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l是水陆二栖航母飞机翻身后下降在水面的示意图。图中1是天线,2是摄像头,3是 视屏,4是驾驶员,5是导弹,6是机体,7是发动机舱,8是副油箱,9是发动机,10是机 翼,ll是平尾,12是升降舵,13是方向舵,14是垂尾,15是襟翼,16是气囊机构,17是 驾驶舱罩,18是能变向的驾驶椅,19是水面。上述的l、 5、 6、 7、 8、 10、 11、 12、 13、 14 各件是按普通飞机组合,这里对其相互间连结情况不再描述。飞机前面的摄像头2是为了用 来拍摄水面情况而设立,其图象即时出现在飞机内的视屏3上,供驾驶员4观察水面情况, 由于驾驶椅18是一种能变向使用的驾驶椅,因此这时候的驾驶员还是处在平时正飞时的坐姿 状态。充气囊16是由许多个气囊组成,它们分布在图中飞机下方和二侧,由于充气囊充气后 的伸展长度不尽相同,充气后其形状象船,该船和部分沉入水中的机身一起产生浮力,使飞 机半浮在水面。为了使驾驶舱的透明度不受影响,图中飞机的驾使舱盖17上不设充气囊。图 中飞机的襟翼和普通飞机功能不同,它主要是飞机处在图中翻转状态时起飞用,起飞前襟翼 和机翼呈水平状,飞机靠发动机喷气前进,到达一定速度后襟翼呈图中状态,即和机翼呈下'倾角,这时机翼下面的气压增大,使飞机产生向上升力,在升降舵12的配合下,飞机离开水 面19,朝上起飞。图2是气囊机构原理示意图。图中21是放气阀,22是充气阀,23是单向阀,24是囊间 放气阀,25是气囊通道,26是机壁,27是充气管,28是气囊室,29是弹性气囊壁,30是放 气管,31是微弹性保护壁。当飞机准备下降前驾驶员打开充气阀22,使压缩气体进入充气管 27,'通过各个单向阀23经过嵌在机壁26中的气囊通道25分别进入到各气囊室28中,致使 气囊室膨胀,拉动弹性气囊壁29向下伸展,使气囊机构体积膨胀,由于微弹性保护壁31只 有微量弹性,它主要起保护弹性气囊壁的作用,因此气囊室在图中应为主要向下扩展,亦即是 向飞机外扩展,由于充分利用了飞机上部面积和飞机自身的一部分沉入水中,使飞机的排水量 很大。各气囊室外的气囊弹性壁可以做成在相同的气压下其被拉伸长度不同(如设计成气囊 室的体积不相同或气囊弹性壁内设限位拉线等方法。)从而使气囊机构的外形成为船的形状。 通过上述结构,可实现飞机起飞时通过对放气阀缓慢放气控制,使飞机在水中行驶速度和气 囊机构的体积成反比,即速度越快,气囊体积越小,当飞机速度达到接近起飞速度时气囊中 气体在气囊本身收缩力作用下几乎已经全部排出囊外,这样飞机在飞行中和空气的阻力就很' 小单向阀23使得充气时不会因某个气囊漏气而影响全部。囊间放气阀24使各气囊室间只 有在放气时才相通,这样可保证各气囊室间的独立充气。囊间放气阀一般可以采用刹车线式 的机械动作,使一根线带动许多阀,也可用气流阀,用一根气管打开许多阀门。图中的箭头 表示充、放气方向。从上述可知,气囊机构在收縮时体积小,重量轻,这种飞机虽属水陆二栖型,但它在空 中仍可具有现代航母载机的战斗作用,并且它可以随时从空中停在海中,机动性、自主性强,对航母要求低,为现代航母向高速、高效、低成本、实用化发展开辟新的路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陆二栖航母飞机,它包括飞机的机体,机体上装有发动机、发动机舱、机翼、平尾及升降舵、垂尾及方向舵,机翼上除带有导弹和油箱外还设有供机体翻转状态时起飞的翻转起飞翼,机体内有驾驶舱,驾驶舱内有可以上下翻转的驾驶椅,在驾驶椅翻转后驾驶员的视线前方位置上,有供驾驶员观察飞机前方景象的视屏,其特征是:利用飞机顶及上侧外表面除驾驶舱外的所有平滑面,设置能贴合覆盖机身的气囊机构,气囊机构中的气囊有许多个,每个可以独立关闭,充气管上有充气阀,通过充气阀和飞机压缩机的充气口相连,各气囊间有放气阀相连,当飞机翻转时对这些气囊进行充气后成为承载飞机的浮物,在起飞中自动放气阀随着飞机速度的增加而作相应放气,直至气囊缩小还原成对机身进行贴合覆盖。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水陆二栖航母飞机,它包括飞机的机体,机体上装有发动机、发动机舱、机翼、平尾及升降舵、垂尾及方向舵,机翼上除带有导弹和油箱外还设有供机体翻转状态时起飞的翻转起飞翼,机体内有驾驶舱,驾驶舱内有可以上下翻转的驾驶椅,在驾驶椅翻转后驾驶员的视线前方位置上,有供驾驶员观察飞机前方景象的视屏,其特征是利用飞机顶及上侧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宜中傅雅芬
申请(专利权)人:陈宜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